分享

先秦杨家将初探

 圣人可汗 2019-05-28

结合近年文物发现和先秦的一些史料记载分析,杨侯尚父的子孙在杨国灭亡以后投奔了秦国。尚父是弘农杨氏祖先。在春秋时,就有尚父的子孙仕秦的记载。从河阳之战后(公元前672年)投奔秦国,到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杨熊被秦二世诛杀的465年间,尚父一脉发展较快,在思想、军事、政治上都颇有成就,出了多位名将,堪称先秦杨家将。 

 一、杨侯尚父嫡裔灭国后投奔秦国。

(一)杨国辅臣“逨”的大量青铜器窖藏在陕西眉县杨家村出土,佐证杨侯君臣在失国后仕秦。

宣王之子尚父(一日周宣王少子,无大区别)封于杨,为杨侯,其地在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为古姬姓杨国,后其地名杨氏。(2003 年《文物》第6期载20031月出土的周宣王后期的《四十二年(786) 逨鼎》青铜器铭文,其中有“余肇建长父侯于杨,余令女()奠长父。女()奠于厥师。”,“长、尚”二字古通用。此铭文意思是“我开始封长父为侯于杨,我命令你安置长父在杨国的都城。”足证宣王封尚父于杨,是历史事实。【1

  公元前771,申侯联合西夷缯侯及犬戎,举兵攻周,杀幽王于骊山(今陕西临潼东南),掳褒姒,镐京被掠。同时,尚父之杨侯国亦遭难失国,及平王东迁都于洛邑(今河南洛阳),犬戎之乱平,平王复封宣王曾孙(据林宝《元和姓纂》及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为杨侯,仍为杨侯国【1

以上资料,说明:(1)尚父杨国真实存在。(2)平王东迁杨氏复国。(3)杨侯君臣失国后仕秦。

      (二)杨国尚父嫡裔在秦国的接应下投奔秦国。

  南宋初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称“周宣王少子尚父封为杨侯,其地平阳杨氏县,即河东杨县也。幽王犬戎之难,杨侯失国,及平王东迁,实依晋、郑以赐晋武公【2

   《弘农杨氏史》(下称:弘史)据此认为:“古杨国之灭,当在武公时。”。

   从晋武公取悦周僖王谋求诸侯的情形来看,晋武公不可能去灭周天子庇护下的杨国。

   赐晋武公的土地只是周天子的一块飞地,原杨国土地“平阳”而已,并非随平王东迁之杨国。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其地平阳杨氏县”对平阳杨氏的记载已言之甚明。

  灭杨国的应是晋献公。杨国尚父嫡裔失国后投奔秦国的情形估计如下:

   公元前672年(周惠王五年、秦宣公四年、晋献公五年),晋献公灭掉骊戎,向西逼近秦国。秦宣公针锋相对,挥军向东深入,与晋国决战于河阳(应在晋、周边界)。大战前夕,临近河阳的杨国已经被晋国军三面包围,仅余西线一个缺口,情势岌岌可危,杨国灭国已成定局。为保全家族及臣民,杨侯决定放弃杨国土地,投奔秦国。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在2600多年前,杨侯就有这样的大智慧,实在难得。

   河阳之战秦国全胜。杨侯君臣顺利投奔秦国,杨侯就任秦国大夫,开始了先秦杨家将的465年历史。杨国的重臣“逨”的子孙也随同杨侯来到秦国。

  近年在陕西眉县杨家村(秦国西部)出土的四十二年逨鼎证明杨侯嫡裔及其辅臣确实投奔了秦国。

       河阳之战前夕或不是杨国灭国投秦的确切时间。杨国弱小,携带大量物资投奔秦国,必须得到秦国的接应。当秦国实力足以与晋国抗衡,在军事上有能力接应杨国,杨国君臣才能携带大量物资投奔秦国。据此,杨国灭国投秦的时间可以锁定在:秦晋正式争霸的首战——战役河阳之战(公元前672年)之后,杨孙进驻郑国(公元前630年)之前,这42年的区间之内。

       杨国后裔投秦后,先戍守秦国西境,后调防到东线。华阴是秦晋、秦魏交界处,素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先秦杨家将最晚于公元前630年在华阴附近地区屯驻,华阴从此逐步成为杨氏的郡望。

  二、杨孙是尚父嫡裔,第一代先秦杨家将

 《姓氏寻源》引《英贤传》云:“(杨孙氏:)杨晋邑也,其先有食于杨者,犹臧孙”

  新浪博主“红太行”发博文加注:“此姓乃羊舌氏祖羊舌突先食于杨,后食于羊舌邑故所至也”。这个判断是错误的。

  (一)杨侯享国,社稷血食

 “食”可以理解成采食、血食。“诸侯即位享国,社稷血食。”

 “其先有食于杨者”是指有先辈在杨这个地方先建立国家。这里指的是尚父杨侯及其子孙。

  “其先有食于杨者”理解成“有先辈有采食杨这个地方”,也是可以的。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二)杨孙是杨侯尚父的后代

  红太行”先生或许没有留意杨孙生活的时间、没有留意杨孙是秦国大夫,没有理解“犹臧孙”的含义。

    1、杨孙和羊舌突没关系

  从杨孙生活的时间看,杨孙比羊舌大夫(有家谱称的羊舌突,下称:羊舌突)带兵的时间晚30年,晚了一代人。但是史料没有记载杨孙是羊舌突的儿子。

   2、若杨孙和羊舌一族,杨孙背叛晋国,羊舌氏必于公元前630年以前就遭灭族。

      杨孙率领秦军和晋国对峙,已经背叛晋国。背叛的公卿多被灭族,如巫臣、先榖、栾盈等等不胜枚举。

      如果羊舌突有儿子背叛晋国,那么羊舌在公元前630年以前就被灭族了,哪用等到公元前512年。

  综合12所述,杨孙根本不是羊舌突的后代,而是杨侯尚父的后代。

  3、杨孙是杨侯尚父嫡脉

   《姓氏寻源》引《英贤传》云:杨孙“犹臧孙”

     杨孙的取氏方式和臧孙一样。那么臧孙是什么人呢? 臧孙入,哭甚哀,多涕。出,其御曰:「孟孙之恶子也,而哀如是。季孙若死,其若之何?」臧孙曰:「季孙之爱我,疾疢也。2孟孙之恶我,药石也。美疢不如恶石。夫石犹生我,疢之美,其毒滋多。孟孙死,吾亡无日矣。」【3

  齐侯伐我北鄙,围桃,高厚围臧纥于防,师自阳关逆臧孙,至于旅松,郰叔纥,臧畴,臧贾,帅甲三百,宵犯齐师,送之而复,齐师去之,齐人获臧坚……【4

 鲁桓公有四个儿子:庶长子庆父、太子同、公子牙、公子友。太子同当了国君鲁庄公,庆父、(公子)叔牙、(公子)季友的后代分别是孟氏、叔孙氏、季氏,合称三桓。三桓为孟氏、叔孙氏(叔孙氏)、季氏,而非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孙”为尊称,对于孟氏和季氏,“孟孙某”、“季孙某”仅限于宗主(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称谓,宗族一般成员只能称“孟某”、“季某”。所以,“孟孙”、“季孙”并不是氏称。【5

   叔孙氏的情况比较特殊,起先为叔氏,后来公子牙(字子叔,即叔牙)之后立叔氏,原来的叔氏改称叔孙氏。【5

   ——杨(杨伯峻),钱(钱穆)二师将鲁桓公三个儿子后面的三桓也说成是孟孙,叔孙,季孙,可见两个都搞错了。【5

   综合上述资料,杨孙和孙氏、叔孙、季氏一样,是宗主。杨孙就是杨氏的宗主,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族长。杨孙是尚父的嫡脉。

    4、史料对秦国杨家将有确切记载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6

   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7

   杨氏告其父曰:“鲁之君子多术艺,将能已乎?汝奚不访焉。?”其父之鲁,过陈,遇老聃,因告其子之证。【8

赢得河阳之战后,秦国开始与晋国争霸。公元前630年,秦、晋合攻郑国,秦国为了制衡晋国,派杨孙等将领(大夫)进驻郑国。前627年秦穆公欲灭郑国,被郑国识破,杨孙虽无功而返,但未参加殽之战,全身而退回到秦国境内保存了实力。

  杨伯峻说杨孙复姓,是下大夫,引用了《广韵》:

   汉复姓二十三氏:左传秦大夫逢孙氏,鲁卿有臧孙辰,仲孙何忌,鲁桓公之子庆父之后有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同出桓公号爲三桓,子孙代爲鲁之上卿,秦下大夫杨孙氏,齐大夫长孙修丗本云食邑于唐其孙仕晋后号唐孙氏……

  《春秋左传正义》记载: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三子,秦大夫,反为郑守。彪炳史册独领一军的将领怎么可能只是下大夫?

   《广韵》把(杨孙)大夫写成下大夫,其说法与《春秋左传正义》有差异,应以更接近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春秋左传正义》为准。

   杨孙氏和臧孙辰姓氏结构相同(“犹臧孙”),臧孙辰何许人?他是臧氏的得姓祖先,同理杨孙应是杨氏的得姓祖先!

   公元518年的前几年(李耳(老子)在陈国照料其母亲及为其母亲守制期间),史料有杨氏建议逢氏去找孔子的记录。说明从公元前630年到公元前518年这100多年间,杨氏在秦国一直位列大夫。遇到问题能去找孔子解决,重视教育足见一斑,不久后,先秦杨家将出了一位大思想家杨朱。

  三、史料证明羊舌氏根本不是弘农杨氏祖先。

 (一)羊舌大夫(羊舌突)一族四世而亡,历史有确切记载。

《左传》记载:夏,六月,晋杀祁盈及杨食我,食我,祁盈之党也,而助乱,故杀之,遂灭祁氏,羊舌氏【9

    《史记》记载:十二年,晋之宗家祁傒孙,叔向子,相恶于君。六卿欲弱公室,乃遂以法尽灭其族。而分其邑为十县,各令其子为大夫。【10

  《左传》、《史记》等史料明确羊舌氏已经灭族。司马迁师从杨何,是杨敞的岳父,对杨氏流源应是了如指掌。他在《史记》中毫不留情地明确指出羊舌氏被“以法尽灭其族”,可见现代的杨氏和羊舌氏一点关系都没有!

   古往今来,望族从来是杜绝攀附的,司马迁这样记载,已经说明羊舌氏绝对不是弘农杨氏祖先!

  (二)弘农杨氏以尚父为祖先

  东汉蔡邕(122192)为其同时人杨秉(162年卒,寿七十四岁)所作《汉司空秉公碑》,并为杨秉之子

  杨赐(185年卒)所作《汉太尉赐公碑》,其文曰:

公讳秉,字叔节,弘农华阴人,其先盖周武王之穆,晋唐叔之后也。末叶以支子食邑于杨,因氏焉。周家既微,裔胄无绪,及汉兴,烈祖杨喜,佐命征伐,封赤泉侯。

   公讳赐,字伯献,弘农华阴人。姬姓之国有杨侯者,公其后也。其在汉室,赤泉佐高(赤泉侯杨喜佐助汉高祖刘邦)、丞相翼宣(丞相杨敞辅助汉宣帝刘询),咸以盛德,光于前朝。祖司徒(杨震),考太尉(杨秉),继迹宰司有勋力。【2

 东汉蔡邕为杨秉作《汉司空秉公碑》,23年以后又为杨赐所作《汉太尉赐公碑》。

     两块碑文有差异,《汉司空秉公碑》的碑文使用了“盖”这个字,粗通古文的小学生都知道“盖”是“大概”的意思。很显然,这是蔡邕不确定弘农杨氏祖源的情况下撰写的。不确定的东西怎么能拿来当依据呢?西汉弘农杨氏又怎么可能不知道自己的祖源?所幸23年后,蔡邕杨赐所作《汉太尉赐公碑》。明确姬姓之国有杨侯者,公其后也!弘农杨氏的祖先是杨侯尚父没有任何悬念。

   《汉太尉赐公碑》所记载世系清晰:

   尚父→杨喜→杨敞→杨震→杨秉→杨赐→……

   蔡邕所写的两块碑文,就像一个人发现以前的帖子发错了,再发一个帖子更正一样,应该以后一块确定的碑文为准。

   综上,羊舌氏不是杨氏祖先的论述其理甚明。

   (三)欧阳修肯定杨氏之先祖是杨侯尚父

     以下引《新唐书·宰相世系》:

 杨氏出自姬姓,周宣王子尚父封为杨侯。

 一云晋武公子伯侨生文,文生突,羊舌大夫也。

  又云晋之公族食邑于羊舌,凡三县:一日铜鞮,二曰杨氏,三日平阳,突生职,职五子:赤、肸、鲋、虎、季夙。......号“羊舌四族”。叔向,晋太傅,食采杨氏,其地平阳杨氏县是也。

     从上文可知,欧阳修认为杨氏的祖先是杨侯,把羊舌氏冠名“平阳杨氏县”以和尚父杨氏做出区分。

     欧阳修认为接羊舌氏为祖先之说只是“一云”、“又云”的不确定观点。可贵的是欧阳修在“又云”中直接把伯侨、(羊舌)文直接拿掉了,伯侨为误接,(羊舌)文为虚构,不言而喻了!

     后人断章取义,接转述者欧阳修都认为不靠谱的《新唐书·宰相世系》,实为大谬!查《弘史》第8页,所转载《新唐书·宰相世系》,中间挖掉“周宣王子尚父封为杨侯”整句话。后来请教杨维森老师,回答说,在《弘史》第11页有写“杨氏出自姬姓,周宣王子尚父封为杨侯。”并非断章取义。我认为,《弘史》这样编排,让人不能连贯阅读,整体掌握文意的做法实不可取。

     杨维森老师告诉我,杨氏接羊舌氏不是欧阳修说的,诚然,我一直误会欧阳修,在此向先贤致歉、致敬。杨维森老师同时批评我误引杨海中院长的“言论”(杨维森老师转告那不是杨海中院长说的),若此事确实,我在此向杨海中院长道歉。

     (四)杨万里《庐陵杨氏族谱序》记载:“尚父与章至震至承修载于唐相世系表”,证实尚父是弘农杨氏直系血缘祖先。

       杨氏之先盖周姬姓之裔也,霍杨韩魏及杨食我父子载于左氏春秋,伯乔载杨雄(字子云)自序,尚父与章至震至承修载于唐相世系表,喜至覃载于前汉书高惠功臣表,彪子修载于后汉书本传。……【11

    (五)羊舌氏祖先是晋靖侯之孙,根本不是晋武公之子伯侨(伯侨是晋武公之子争议较大)的后裔

   姬姓,晋之公族也。靖侯之后食采於此故为羊舌大夫。有四族皆强家。羊舌,晋邑名,末详其所。或言羊舌氏姓李名果。有人杀羊而遗其头,不敢不受,受而埋之,后盗事发, 词连李氏,乃掘而示之,以明己不食, 惟舌存而得免。此不根之论也。【12

   “凡郄氏之班,有冀氏、吕氏、苦成氏、温氏、伯氏;靖侯之孙栾宾,及富氏、游氏、贾氏、狐氏、羊舌氏、季夙氏、籍氏,及襄公之孙孙黡,皆晋姬姓也。”【13

     综合(一)至(五)可证羊舌氏根本不是弘农杨氏直系祖先。再看看谱学家怎么打补丁,帮本来已经灭族的羊舌氏造出4个儿子来!

   (六)《弘史》记载谱学家对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不断打补丁。   

 羊舌肸(杨肸)自称无子,杨食我有记载,可证羊舌肸(杨肸)其意为没有称心如意的儿子,现在一下子冒出4个不能让羊舌肸(杨肸)称心如意的儿子。 《弘史》说“季夙应为四子,而杨肸二、三子失记”,太强悍了,羊舌肸第四个儿子叫季夙。季夙何许人也?季夙氏是和羊舌氏并列的晋靖侯之孙!灭族灭出四个儿子!灭族灭出杨肸的旁支祖!实在荒唐至极!

   《弘史》说“吕夏卿等以季夙为杨肸之子,必有所本。”请问先秦两汉之前,历史上有羊舌氏是弘农杨氏祖先的说法吗?根本没有!

 《弘史》说而杨肸二、三子失记”,这个观点已经落后了。羊舌肸(杨肸)的二儿子已经被谱学家研究出来了,羊舌肸(杨肸)的夫人也被研究出来了。“杨肸……配巫氏,生四子,石、雍、?、夙(季夙)”。可见谱学家是无所不能的!

     可惜羊舌肸四个儿子(如果存在)都是不让杨肸称心如意的主,“肸又无子……”强行接杨肸这些被已经灭族的不肖子当祖先,谱学家们勇气可嘉啊。

    (七)强接羊舌氏抹黑杨氏清白传家的家训。

      树大有枯枝在所难免,可是接虚假世系,以致把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贪官羊舌鲋(叔鱼),接成自家旁系祖先是绝对无法接受的。

 晋有羊舌鲋者,渎货无厌,亦将及矣【14

 士景伯如楚,叔鱼摄理,韩宣子命断旧狱,罪在雍子,雍子纳其女于叔鱼,叔鱼蔽罪邢侯,邢侯怒,杀叔鱼……【15

 羊舌鲋,字叔鱼,春秋时期晋国贵族,声卒年月不详,官至晋国大夫、代理司马、代理司寇。他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个见诸文字记载的大贪官,也是第一个被以“墨”罪论处、杀头示众的人。他在任职期间,“渎货无餍”,“邀宠窃官”,“卖法纵贪”,劣迹昭彰,是第一个被奴隶制法典钉上历史耻辱柱的贵族高官。

 某些宋代家谱把伯侨说成是羊舌突的祖父,那么羊舌鲋这位中华首贪就是弘农杨氏的旁支祖了,弘农杨氏怎么会有这样的血统?

   接和现代杨氏没有直系血缘关系的羊舌氏为祖先,是不恰当的,接中国历史首贪羊舌鲋回来当旁支祖先更加无法让人接受!

   四、杰出的思想家杨朱

   而杨朱与老子同时,又非羊舌之族也。【16】杨朱与老子同时存疑,杨朱是哪一国人有争议。据《古史辨》第四卷下编郑宾于《杨朱传略》考证,断定杨朱为秦人。华阴位于秦、魏交界,谓杨朱为魏国人或秦国人更加佐证了杨朱就是先秦杨家将后裔,弘农杨氏的祖先。

   杨朱是大思想家,是中国最早的人权思想家,是道家杨朱学派的创始人。在战国时期,有“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的现象”。杨朱提倡“贵己”、“为我”、“重生”、“人人不损一毫”。

     推荐葛然先生的《杨朱及其思想学派研究》,我所学浅陋,就不在这里贻笑大方了。

     公元518年的前几年(李耳(老子)在陈国照料其母亲及为其母亲守制期间),史料有杨氏建议逢氏去找孔子的记录。说明先秦杨家将除了重视武备还重视教育。杨朱家族尊师重道,给杨朱成为大思想家奠定了基础。

      五、杨章不是魏国人

      宋吕夏卿撰杨氏大宗谱,以《秦本纪》中的“庶长章”为“杨章”。称“魏章”者,盖杨章本魏人,仕秦,后又归魏,“魏章”即“魏国的杨章”,以所属国名冠人名前称之,先秦典籍中不乏其例。抑或杨章非《秦本纪》中之“庶长章”,但杨氏上世祖有杨章,以军功显于世,则是没有疑问的,留待后之博学稽考可也。【17

     二十三年(齐显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46年),魏章帅师及郑师伐楚,取上蔡。【18

      魏惠王联合诸侯伐楚国,魏章在魏国当将领时就叫魏章,在自己国家(魏国)还姓魏,说明什么问题?魏章本来就姓魏嘛,根本不姓杨!谱学家盗人功绩的劣迹又添一笔。

       吕夏卿先把晋靖侯之孙的其中一支季夙氏记为羊舌肸(杨肸)之子季夙,再把杨章的经历写成魏章的经历,连姓都改了。他写的《杨氏大宗谱》究竟有几分是真的?东拉西扯一些名人进家谱,做祖先,还套用名人的功绩,真实的弘农杨氏祖先,如杨孙、杨樛等等反而缺记。

      秦惠王卒,太子武王立,逐张仪、魏章,而以樗里子、甘茂为左右丞相。【19】秦武王驱逐了张仪、魏章。如果杨章和魏章是一个人,他被秦国驱逐了,他的后人能在秦统一中国到秦朝末年这段时间爆发吗?

   先秦杨家将经过了400多年的积累,到了杨章这一代已经为杨氏积攒了强大的力量。杨章承袭了祖上的基业,按家谱记载已经是将军了,位居“卿”爵。

    六、秦朝杨家将血染沙场

   (一)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杨端和

    九年……杨端和攻衍氏(战国时魏国都邑)。十一年,王翦、桓齮、杨端和攻邺,取九城。十八年,大兴兵攻赵,王翦将上地,下井陉,端和将河内,羌瘣伐赵,端和围邯郸城。【20

     郡因担负防卫边境的责任,所以一郡的首长叫做守,也尊称为“太守”(《战国策.赵策一》),都以武官充任,所以《韩非子.亡征》曾把“出军命将”和“边地任守”相提并论。……公元前229年,秦大举攻赵,由“王翦将上地,下井陉,端和将河内.--围邯郸城”( 《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谓“将上地”就是统率上党郡的兵卒,所谓“将河内”就是统率河间兵卒。【34

   杨端和王翦的职务相当,都是秦国战功卓著的虎将。

 (二)秦始皇近臣杨樛

  维秦王兼有天下,立名为皇帝,乃抚东土,至于琅邪。列侯武城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丞相隗林、丞相王绾、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赵婴、五大夫杨樛,从与议于海上。曰:“古之帝者,地不过千里,诸侯各守其封域,或朝或否,相侵暴乱,残伐不止,犹刻金石,以自为纪。【20

 杨樛是秦始皇近臣,五大夫,随秦从始皇东巡。杨樛在海上和大臣们一起赞颂皇帝(秦始皇)的功德,刻金镂石以记录。今天在这个石碑上还能找到杨樛的名字。

   (三)杨翁子修筑长城

 秦皇挟录图,见其传曰:“亡秦者,胡也。”因发卒五十万,使蒙公(蒙恬)、杨翁子,将筑修城。西属流沙,北击辽水,东结朝鲜,中国内郡挽车而饷之。【21

 据宋代邓名世撰《古今姓氏书辩证》卷十三记载,华阴杨氏仕秦为将者有杨朗,封临晋君,其弟杨款为秦_上卿。杨款生杨硕,杨硕为太史,生八子,杨熊、杨喜即其子。因为协助蒙恬屯边的扶苏、王离等人地位、出身都非常高贵,杨氏诸人中唯杨款差可比拟,所以如果《淮南子》的记载属实,则与蒙恬共事的杨翁子可能是曾为上卿的杨款,“翁子”可能是其字。但无确证,仅属臆测。【22

   (四)坚强抵抗者杨熊

   “西与秦将杨熊战白马,又战曲遇东,大破之。杨熊走之荥阳,二世使使者斩以徇。”【23 “西击杨熊军於曲遇,破之,虏秦司马及御史各一人。”【24】;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轘辕,良引兵从沛公,下韩十馀城,击破杨熊军。”【25】;“从攻破杨熊军於曲遇。”“复常奉车从击赵贲军开封,杨熊军曲遇。”【26】; “从攻安阳、杠里,击赵贲军於开封,及击杨熊曲遇、阳武,斩首十二级,赐爵卿。”【27】。

    《史记》对杨熊的描写只有片言只字。从多位西汉世家凭借击败杨熊的战功,获得爵位分析,杨熊是一员很难对付的虎将。刘邦进军咸阳途径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河内郡,势力发展应更迅速,实际却相反。不难想象刘邦、杨熊之战惨烈程度,刘邦勉强占领咸阳后,已经无力对抗项羽,只能坐等收编。“而大将军材能不特章邯、杨熊也。” 28】,杨熊和章邯齐名,是实至名归的。

     杨熊最后被秦二世处死。让人唏嘘。杨熊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杨家将并精神没有泯灭,杨喜、杨武追击项羽获封侯……

      秦国统一六国到秦朝灭亡的短短30年间,就有杨端和、杨翁子、杨熊、杨樛等名垂青史,先秦杨家将可谓人才辈出。

   (五)羊舌肸(杨肸)子孙不可能发展为秦国卿族

      杨端和,将河内;杨翁子,将筑修城;杨熊两次与刘邦会战。都位列卿爵。考虑袭爵因素,杨氏在秦时应该有两个卿爵(杨端和与杨熊都统率河内郡军队,或有传承关系),加上秦始皇近臣五大夫杨樛,杨氏在秦时高爵者不少,他们都是尚父的子孙,和羊舌氏一点关系都没有。

    前文论证过的羊舌氏不可能是弘农杨氏祖先的内容,不再赘述。   

假设杨肸(羊舌肸)子孙有子孙成功到达晋国统治下的华阴,不改名换姓当平头百姓是活不下去的。活下去都困难,宋代谱学家非要杨肸(羊舌肸)子孙复活当卿族!可惜秦时的制度,平头百姓就是立再多的功,爵到就五大夫已经是天花板了。听到陈胜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了吗?

五大夫是非常特殊的爵级,作为“大夫”爵的顶级,它的“盈论”奖励只是增加税邑户数和允许“受客”,至于五大夫跨越到左庶长的方法,《商君书·境内篇》根本没说!【35】

诸多秦国名将的起家爵位都是左庶长、客卿。【35】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旧血统贵族的土地产权,除非犯法夺爵,否则在法理层面仍是长期稳定的。【35】

先秦,“王侯将相”还真的不是想当就当。大夫和卿之间有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宋代谱学家所谓羊舌肸(杨肸)子孙在华山仙谷离群索居,不能在晋、魏抛头露面,到了秦国也会被遣返。(当时晋强秦弱,秦国连栾盈都不敢收留,还敢收留羊舌肸(杨肸)子孙?)羊舌肸(杨肸)子孙已经被剥夺了贵族身份,非秦国客卿(于史无载),无卓越军功(于史无载),羊舌肸(杨肸)子孙拿什么上位?

尚父嫡脉杨孙一族,经济上携杨国臣民经营华阴有根基;军事上,拥有一定数量的可以远征的精锐之师;政治上,杨国侯族立于贵族之林。尚父子孙稳定地在秦国传承,积蓄数百年的力量,先秦杨家将才可能有在秦时的功业。

七、尚父杨侯子孙扬雄

……尚父裔孙因协助周单成公、刘子等平定周景王庶子朝两次作乱有功,累功于前502年被赐封为杨侯,治所在王畿境洛邑东偃师杨邑。……前453年赵、韩、魏共杀知伯时,偃师杨国仍在。推晋卿灭杨国的时间约在周威烈王六年(前420)。按:因赵、韩、魏势力强大,晋已反朝赵、韩、魏,独有绛、曲沃两地,余皆入赵、韩、魏。灭杨侯国可使洛邑王城东的晋地连成一片]。杨侯幸存的家眷逃于楚巫山避难,……【29】

颜师古注“别”字云:“别,分系绪也。”“何别”盖班固自言不知周与伯侨分派所在也。又有晋灼注日:“汉《名臣奏》载张衡(公元78-128)说云:“晋大夫食采于杨,为杨氏,食我有罪,而杨氏灭。无杨侯,有杨侯则非六卿所逼也。”【30】

汉杨修《答临淄侯笺》:“修家子云,老不晓事,强著一书,悔其少作。” 

通过以上资料可知:

1、杨修认为扬雄(扬子云)和弘农杨氏是一家(族),只是扬雄老不晓事,很多事情没有说清楚(估计不只是把杨写成扬这么简单)。

2、晋灼认为羊舌氏已经灭族,如果扬雄认为自己是杨侯的子孙,受六卿所逼的事就不成立。

3、杨新赐认为公元前502年尚父子孙再次被赐封为杨侯(偃师杨国)。晋于公元前420再灭杨国(偃师),杨侯幸存的家眷逃于楚巫山避难……

我认为,随平王东迁的杨国灭亡后,尚父嫡裔——杨孙投奔了秦国。尚父还有其他后裔留下来扶助周天子,累功于前502年被赐封为杨侯。公元前420晋国灭杨国(偃师),杨侯幸存的家眷逃于楚巫山避难。这些杨侯幸存的家眷和杨孙同根同源。

扬雄祖上如果是杨国(偃师)的幸存者,他们应该是第一支入川杨氏。西汉初期,四川杨氏杨何是司马迁的老师,扬雄应该是杨何后裔。扬雄的著作从来没有提及华阴,可证他是华阴杨氏(杨孙)的旁支。

另,不排除扬雄本来就是姓扬,是晋悼公的弟弟扬干的后裔。

八、简单归纳杨氏在在先秦史料上(或文物)留下名字的杨氏人物:

(一)尚父嫡裔——杨孙的先秦杨家将一脉:

尚父(长父)→杨孙→杨氏(劝逢氏拜访孔子者)→杨朱、杨布→杨章→杨端和、杨樛、杨翁子→杨熊、杨喜→……

(二)尚父后裔——杨孙的先秦杨家将旁支(含西汉)

尚父(长父)→杨何→扬雄(待考)

(三)扬干一脉(含西汉)

扬干(晋悼公之弟)→扬雄(待考)

(四)羊舌氏(平阳杨氏)

羊舌大夫→羊舌职→羊舌赤、羊舌肸(杨肸)、羊舌鲋、羊舌虎(羊舌四子)→杨食我(灭族)

  以上除了羊舌氏灭族史料有明确记载以外,其他在先秦均无灭族记载。先秦没有灭九族之记载,羊舌氏或仅羊舌肸一脉被灭。

  以羊舌氏为祖先的杨氏家谱最早出现在宋代,缺乏可靠史料佐证。《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史料均明确羊舌氏已经灭族。司马迁与杨氏关系密切,师承杨何,是杨敞的岳父,他直言羊舌氏已经被尽灭其族,说明羊舌氏绝对不是弘农杨氏直系祖先。

    结语:四十二年逨鼎和先秦两汉对秦国杨氏的记载,证实杨侯尚父子孙及辅臣在杨国灭亡以后投奔了秦国,杨孙是尚父的嫡裔。尚父子孙经过400余年的发展,不断壮大,发展成先秦杨家将。秦统一中国至秦朝未年这几十年间先秦杨家将涌现出不少可圈可点的代表人物。宋代个别谱学家在羊舌肸(杨肸)子孙灭族1500年后,将其接入杨氏族谱,是违背历史事实的,对杨氏历史传承、杨氏文化传承的伤害极大。

 杨侯尚父及其后裔事迹告诉我们,先秦杨家将对杨氏文化影响深远:先秦杨家将在律法森严的秦国传承数百年,干净办事,不逾规,为杨氏“清白传家”家训打下基础;先秦杨家将效忠于秦,血战到底,为杨家将“敢于担当、忠勇报国”的精神奠定了内核;秦国杨氏提出不远千里寻访圣贤,和“程门立雪”的杨氏家风一脉相承;杨朱的贵己、重生是我们古代最早的人权观,似对近代杨氏革命思想产生了影响。

  我对杨氏历史及杨氏家谱的了解极其有限,错漏之处,还望读者指正。只想抛砖引玉,以期正说杨氏历史、正说杨氏文化。

  杨盛东(志远)于广州

参考资料: 

1】《弘农杨氏史》13页【2】《弘农杨氏史》9页【3】《左传·襄公二十三年》【4】《左传·襄公十七年》【5  《新编论语详解·三说礼》侯工【6】《春秋左传·僖公三十年》【7】《春秋左传·僖公三十三年》【8】《列子》【9】《左传·昭公二十八年》【10】《史记·晋世家》【11】《庐陵杨氏族谱序》【12】《通志·氏族略》郑樵著【13】《潜夫论·志氏姓》【14】《左传·昭公十三年》【15】《左传·昭公十四年》【16】《日知录集释》清]顾炎武著【17】《弘农杨氏史》25页【18】《竹书纪年·显王》【19】《史记·魏世家》【20】《史记·秦本纪》【21】《淮南子·人闲训》【22】《蒙恬的一封上书及其生平的几个问题》丁宏武【23】《史记·高祖本纪》【24】《史记·曹相国世家》【25】《史记·留侯世家》【26】《史记·樊郦滕灌列传》【27】《史记·傅靳蒯成列传》【28】《史记·淮南衡山列传》【29】《杨氏肇姓之祖和弘农杨氏祖源考辨》广东普宁《地方杨氏族谱》编委会 杨新赐【30】《弘农杨氏史》第6页【31】《姓氏寻源》【32】《广韵》【33】《春秋左传正义》【34】《中国通史·第3卷》   白寿彝【35】《军功授爵,一场虚幻的“平等”春梦》  刘三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