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是近代著名的书画大家,他一生劳其苦心,研究书法和绘画,到暮年时才得以成名,创立了'宾虹黑'的山水画作品,给书画界注入了一股清流。他虽然主攻绘画,但一生却在研究书法用笔问题,因为他认为,画作质量的高低是由书法的用笔来决定的,用笔水平高,作品的质量自然就高。 为此,黄宾虹总结出了用笔中的四个'袪笔之病',特别适合于学习书法和绘画的人。 钉头钉头,就是钉子的头部。用笔中的钉头,是书画用笔所忌讳的。
黄宾虹认为,古人的用笔是有规矩和法度的,他用了几个生活中的例子证实了书法用笔的俯仰、向背的道理,正如将军引射弯弓一样,是做好各种准备,这些准备的目的是为了一箭中的。书法用笔只有有了笔法,才能称为是合理的。 鼠尾老鼠的尾巴又细又曲,书法和绘画中出现这样的用笔,让人感觉是无力、屑弱,是书法用笔的大忌,对此,黄宾虹认为:
鼠尾的现象是收笔时的状态,这里,黄宾虹认为,鼠尾之笔的表现是'放发无余',意思是没有用笔中的'度',随意性太强。而正确的收笔方法是,要有笔势的呼应关系,即上一笔与下一笔的连带,该收的要收,该回的要回,只有这样,才能略见点画的骨力。鼠尾一般是书写过于慌忙,如此点画就会浮躁无力,萎靡不振。 蜂腰蜂腰从形象化的理解,就是点画的中间是粗细过于分明,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用笔的提按太过明显,破坏了点画的自然过渡。黄宾虹解释到:
这段话是很有意思的,并且说得很透彻、很到位。他认为所谓名家作画时,都能用毛笔中的辅毫也会产生金刚之力,即使笔在点画线中没有连接在一起,也能达到'意相联属,神理既足'的艺术效果。而那些学习不深的人,或是不懂笔法的人,往往写出来的点画只在两端用力,而中间部位多是轻细之笔,用笔时不能表达自己的意志,这样的点画如何能达到力透纸背的效果呢?作画中的大小兰叶就是用的此法,只有掌握好它,才会画出好的作品来。 鹤膝鹤膝是指鹤鸟的膝关节部位,书法中的鹤膝是指点画的中间部位突出,而两端纤细,就像是树枝一样,疙疙瘩瘩,没有任何美感。黄宾虹对此的解释是:
避免鹤膝的方法是'笔画停顿要均匀,圆转时也能如人意'。如果出现枝节或是转折时由于停顿产生的墨团、滞笔现象,就是臃肿之态,这样的作品让观赏的人看了,心里很是不悦。 不论是书法还是绘画,都强调用笔为上,只有好的用笔,才可能创作出好的作品。黄宾虹在这里也提出了解决用笔之病的主张:
他指出,用笔先要懂得执笔,会执笔了,用笔就会称心如意。他引用黄庭坚的话,说明手上的使转实际上是人的心在转。黄宾虹认为,古人书法的笔力之所以很强,主要是他们在粗绢上书写所练就的。 注意,这里有一个现象必须要作一说明,就是唐宋时期在绢纸上作画写字,这种特殊的材料对于书写是有难度的,如果用墨不当,或是笔力不够,效果肯定是出不来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人一直提倡的书法中的涩行之意,就是书写时毛笔向前推进中的阻力,而当代人则缺少这样的训练。因此,在提升笔力水平的时候,应当多以'涩行'用笔,这样才会增强线质。 结语黄宾虹是近代著名的书画大家,对于不论是书法还是绘画,他一直提倡用笔问题,并坚持认为,用笔才是书画作品中的决定因素。他虽然以画出名,但是,在他的一生中,却把绝大部分时间放在了书法之中,其目的就是为了学习掌握书写中的笔法,尤其是他对金石、金文、大篆等古体字研究最多,作品最多,心得最多,不仅为他自己书法、绘画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好的基石,而且,也为后世在这些方面的学习提倡了大量的理论依据。 上述用笔中的四个笔病,就是黄宾虹在《画法要旨》中的笔记,内容真实,句句真切,容易理解,对于我们学习书法、绘画的用笔之法提供了解决之法,相对于更早的古人来说,这些说法则更显得实用,因为它离我们更近。 |
|
来自: 摄影姥 > 《……墨.纸.笔法.调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