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7 09:37:37)
在清宫里, 有一个被小说、影剧过度渲染的机构,那就是『粘杆处』。 『粘杆处』被讹称为: 雍正所创,又名「血滴子」,是比明代锦衣卫还残忍的特务机构。 这与实际差很多…… 【雍正所创?】 民间相传: 『粘杆处为雍正所创,位于雍和宫,之所以称为「粘杆处」, 是因为雍正打坐静修或批阅奏章时,不欲被蝉声打扰, 常命随员,持绑着黏布的长竹竿将树上的蝉黏下来, 而后雍正指派此机构搜集官员和民间的情报,成为残忍的特务机构』 事实上,粘竿处于顺治年间就已设立了,当时雍正还没出生。 【正式名称】 『粘杆处』的正式名称是「尚虞备用处」, 是清朝早期设立的宫廷庶务机构, 负责皇帝出巡时之侍卫,并陪伴皇帝出游,协助御用差役。 乾隆死后逐渐废弛,到清末依然有此单位。  (《乾隆南巡图》局部)
【编制】 《光绪会典》卷八记载: 粘杆处其管理大臣无定额,由宗室王公、蒙古王公、额驸及满蒙大臣内特简。 管理大臣之下有协理事务头等侍卫1人, 粘竿长头等侍卫1人、二等侍卫3人、三等侍卫21人、蓝翎侍卫15人, 并有笔帖式3人,掌章奏文移事务。 另设粘竿拜唐阿40人、备网拜唐阿40人、鱼钩匠2人、库拜唐阿10人。 (拜唐阿,为满语,是各衙门无品级的办事人员) 【职责】 粘杆处百余人,主要的职责是: 皇帝出巡时随员、在舆旁作帮扶差事, 黎明或晚间为皇帝提灯, 皇帝渔猎时预备渔网、钓竿钩和粘鸟的长竿。 平时,侍卫分六班入值宿卫。  (《乾隆皇帝射猎图》,侍卫们辛苦陪猎)
【出身良好】 要当粘杆处的侍卫, 必须年轻灵活,形貌挺拔,还要出身良好。 最基层的拜唐阿,是从「大员」子弟内挑补, 「大员」须在京文职三品以上、武职二品以上, 京外文职按按察使以上、武职总兵以上; 这些「大员」的兄弟子孙凡年满18岁的,都要呈报备选。 【何珅】 粘杆处的侍卫,由于出身良好,又随侍皇帝左右, 如获皇帝赏识,将平步青云。 著名的大贪官和珅, 就是22岁时任粘杆处侍卫,从此快速升官。  (《乾隆皇帝围猎聚餐图》局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