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这本书后,我比较好奇,这本书针对的是0~6的孩子,为什么6岁是一个关键节点呢?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我去看了李玫瑾教授的讲座视频。李教授提到的几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在孩子6岁之前,除了要对他说不外,还要培养他的忍耐、克制诱惑和无私等品质....否则孩子一过6岁就不好管了。 还没看完视频,我突然想到了“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根据儿童各个阶段发展的特点,分别给出了合适的教育理念。比如说,在孩子0~1.5岁时,应该培养他的信任感;孩子2~3岁时,要培养他的自主性;孩子4~5岁时,要培养他的主动性。然后在孩子6~11岁以后,培养他的勤奋感和自动认同感。 看来啊,我们一定要重视孩子6岁之前的教育。 《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这本书的作者伊丽莎白·克拉里,是一个拥有40多年幼教经验的实战派专家。我之前看过她写的另一本书《0~12岁:帮孩子养成好习惯》,跟本书一样,都让我收获很多。我就简单来说两个让我记在笔记本上的观点吧。 第一,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我们经常说,不要随便给别人贴标签,但是我们依然忍不住给别人贴标签,也会给自己的孩子贴标签。比如说,在孩子很小时的时候,就给他贴上一张“性格内向”的标签。 李玫瑾教授说过,孩子的性格跟大人的教育脱不了关系。就拿给孩子换尿布来说,有的家长一边换一边跟孩子唠叨,“你看你臭不臭啊,啧..真是臭,你真是个臭孩子,还吃那么多....”换完后,再亲孩子一口,接着逗孩子玩了。像这种互动型的父母,容易培养出性格外向的孩子。而那些给孩子换尿布时,不怎么沟通说话的父母,更容易培养出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的孩子。 当你发现孩子性格内向时,也可以通过积极地引导来改变他的性格。而不是直接贴一张标签,这对于他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 也就是说,当你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某些问题时,要去做「具体的界定」,而非「模糊的界定」,什么意思呢?像12个月大的孩子不礼貌,或者2岁半的孩子很懒,这都是模糊的界定,怎么个不礼貌、怎么个懒法?没说清楚。像他老是不和长辈挥手告别;叫他清理房间,他就是坐着不动,这些描述就是具体的界定。只有当你准确地发现了孩子身上的问题时,才能给出有效地解决措施,避免你随随便便贴标签。 接下来,就是对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了,一定要多种情况去分析。就拿孩子咬人来说,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是孩子正在长牙,喜欢牙齿咬合的感觉;二是孩子把咬当成一种表达需求的方式。针对第一种情况,你可以换用替代物;针对第二种情况,你可以教孩子学会合适的情感表达方式。 此外,你还要去记录这种行为发生的次数,有助于你评估解决办法的有效性。举个例子,孩子每天会抓两次你的眼镜,当你改变对待孩子的方式后,他每天抓眼镜的次数变成了4~5次,你看,这时你能快速意识到自己不但没能解决问题,反而让问题更严重了。 第二,隔离反省法。 这个方法针对的是3~5岁的孩子,也就是在孩子犯错后,对他进行隔离反省,然后再让他回到原来的情境中去学习。在孩子反省前,告诉他:“隔离反省意味着去一个安静的地方待着,什么也不能做,直到叫他回来为止。”如果孩子不理解,你可以跟他示范两遍。 等隔离反省结束后,你应当把孩子叫回来,带他回到刚才的情境中去,告诉他什么行为是对的。如果孩子做对了,你要立即对他进行表扬。如果他能保持良好的表现,你也一定要记得再夸他。 对待那些学步期或者生性敏感的孩子,你可以采取精微隔离反省。也就是在孩子犯错后,首先去教育他应该怎样做,然后起身回到原来的情境中去安慰另一个孩子,或者弄清楚当时的状况。矛盾解决以后,父母再回到自己的孩子身边。如果孩子很沮丧,父母要认真倾听,并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以及这种行为以后会有什么后果。简短地说明以后,鼓励孩子重新回到情境中去,并注意强化孩子的正确行为。 举个例子,两岁的马特打了妹妹的头,并且还要再打时。妈妈走过来,把马特抱起来对他说“不准打妹妹”,然后妈妈转过身去看玛丽,用玩具逗她玩。接下来,妈妈再去跟马特说:“你不能打玛丽,如果她惹你生气了,你可以来告诉我。”妈妈把马特抱回去后,会观察他怎么做。如果马特拿了个玩具去玩了,妈妈也就放心地去做自己的事了。 你看,《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就是这样一本书,针对孩子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给出解决方法。而且,在你阅读的过程中,可能会发出跟我一样的感叹“啊!原来是这样的,幸好现在看到这本书了。” 就拿表扬来说,也是有方法论的。如果孩子画了一幅非常漂亮的画,或者搭了一座积木高塔,先不要急于表扬他,因为会打断他的思路。表扬之前,先想一想,你表扬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是鼓励孩子的艺术创作,那你就表扬他。如果你想让他继续完成手中的作品,就先不要表扬。 而教育是没有非常准确的方法论的,但是教育孩子,绝对不是直接告诉他们,你应该怎样做,你不要去做什么事,而是要身体力行去引导他们。比如说,你希望孩子多读书,那么你最好给孩子营造一个读书的氛围,先不说往家里安几个书柜,最起码你应该时常捧着书阅读吧。 总之,这是一本值得我们好好阅读的家庭教育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