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估计人人都读过一些吧?我小时候童书很少,但也读了一本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那些美丽的忧伤一直存在记忆里。 最早给腾腾买书,我并没有什么框架和计划,多数是随波逐流,看大家的推荐买,而且以图画书为主。 这套“永远的珍藏”,就是2012年跟风买的: 那时候他已经可以独立阅读了,抱着看得很过瘾。 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直是小学必读书目。力力读小学后,也要读了。一年级学校举行讲故事活动,让买的是“宝宝的第一套童话故事绘本”,就是那种缩减配图小本,20本,某宝19元还包邮。 三年级,语文上册“快乐读书吧”终于正式引入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老师没有指定版本,我给力力买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统编语文教科书必读读本,曹文轩、陈先云主编,字体比较大、行距宽,适合学习独立阅读的他自己读。 不过,读了还不过瘾:那个什么故事,同学的书上有,我这本没有! 好啊,珍藏出场!厚厚的一大本,随你想看哪个故事…… 我还买了不少童话图画书,因为插图太美。 最近力力同学的阅读功力大增,天天扒拉书架找书。文字多多的童话图画书,一次可以读几本,吃书的感觉。这些童话图画书,大部分以前共读过,现在又自己重读,这个年龄段很喜欢童话故事啊! 其实,为什么要读童话? 喜欢读的背后,有没有什么理论支撑? 这几年,研究童话的书引进了不少,比如河合隼雄的《童话心理学》、贝特尔海姆的《童话的魅力-童话的心理意义与价值》、卡什丹的《女巫一定得死:童话如何塑造性格》以及艾伦·B.知念的“童话与心理学”四部曲。 关于人生,贝特尔海姆在《童话的魅力》中写到:
贝特尔海姆是儿童自闭症经典研究的发起人,他意识到对于那些心理严重失调的孩子来说,治疗的主要任务是为他们恢复生活的意义。而童话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童话故事可以针对所有层面的人格心理,传达既明显有含蓄的意思。 从心理学技术层面分析是这样的:
换一种说法:
或者就像卡什丹说的:
所以,抽些时间放下杂务,和孩子一起好好享受童话吧。 如果是三年级的孩子,建议选择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配套读本:
如果是读给孩子听或作为补充,我觉得“永远的珍藏”很合适。 当当很早就是缺货状态了,京东还有,这几天有“100-50”活动,值得出手。 (如果你有强迫症,可以连后面出的那本《苏格兰童话》一起收了,哈哈) 孩子读童话,原汁原味很重要,不要买缩略版或改编过的版本。 除了“永远的珍藏”,还有下面这些选择。 安徒生童话,叶君健译本最经典。 叶君健老师前后历经40多年的努力,将安徒生童话从丹麦文翻译成中文,1988年获得“丹麦国旗勋章”,他的译本被丹麦安徒生博物馆收藏。 这一套是全集: 亲近母语的经典童书阅读指导版,也是叶君健译本: 格林童话,经典译本是魏以新或杨武能翻译的。 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亲近母语这两个版本,都是魏以新译本: 译林出版社的,是杨武能/杨悦译本: 关于字书,最近写的阅读随记: 下次写一写童话绘本。 开学了,用清单帮孩子养成好习惯聊聊那些便宜又好看的平装绘本-经典故事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