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江东笔会 ■ 李燕红 春末夏初,繁花似锦,万物竞秀。在这样的美好季节,能够前往诗城马鞍山参加《同步悦读》作家论坛暨企业交流会,既兴奋又憧憬。长这么大,我还是第一次去马鞍山,心里多了许多向往和期待,也格外珍惜白夜主编给我这个入门不久的文学爱好者提供的宝贵机会。 5月10日一早,我坐上了大巴车,车上巧遇徐金云老师。2个多小时后,我们顺利抵达南湖宾馆。文友们陆续从四面八方赶来,大家虽然都是第一次见面,却并不感到陌生。全程接待我们的孙仁寿、杨平、余秋慧、王崇彪四位老师特别亲切,我们不再有压力。孙老师自豪地说:隔着屏幕也能感应到文友的温度,这是同步悦读的心灵密码,谁都无法复制,是独一无二的。放置好行李开始午餐,下午参观千古一秀采石矶。穿过翠螺湾,瞻仰太白楼,游览三元洞,眺望横江两岸。和风日暖,江水滔滔,走在跨越千年的林中古径,我们思绪万千。 5月11日上午,《同步悦读》作者五十多人集聚南湖宾馆聚贤厅参加笔会,会场气氛十分热烈。会上邀请到的都是写作大伽,他们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写作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马鞍山市作协主席、《作家天地》主编郭翠华老师以多篇文稿现场分析讲评,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指明了写作的最佳路径,解答了“散文到底是什么”这样一个至今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郭主席告诉我们文学是灵魂和生命的需要,是一生一世的追求,最好的养生就是文学的浸润。要学会耐下寂寞的心,守护心灵的永恒,任何时候都应尊重读者。文字是有韵律的,修炼文字要有变化,有距离有时空。散文有细节,有内在的结构。要有饱满的情感,找到倾诉的对象,要把资料吃进肚子里,然后反刍。作品要走出自我,更多关注他人,接地气,让别人去想像去感觉,才能调动读者,引起共鸣。写出来如果不满意就要进一步打磨,唯有敬畏文字,才能让作品有厚度。这样的写作秘笈,是郭主席几十年阅文审稿经验的积累,字字珠玑,似一股甘泉流进我们的心田。 德高望重、著作等身的的王长胜老师毕生专攻小说,他的一席话点醒所有在坐的人:他说散文是悟出来的,诗歌是蹦出来的,小说是想出来的。要把别人看不见的东西写出来,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贯穿文章的全部,好的作品要有前瞻性,连通未来。一直被称为写作文艺青年的孙仁寿老师以身示范,认为写作是最好的心灵升华和灵魂改造。他热衷于写城市、写心情、写游记类文章,更热心同步诗城线下交流活动,无数次用自己的眼睛带领读者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宋业国老师就民俗文学的创作也作了精彩阐述。让我终生难忘的是,文笔笨拙的我也粗浅地分享了一两点自己的写作心得。现在想来,还是诚惶诚恐,忐忑不安。 下午,我们聆听了亿景海棠湾项目总公司精心主办的一场倾情诗歌朗诵会,也让我们充分感受了马鞍山的诗歌文化和人文风情。诗城处处有美景,吟诗一首味无穷。平静的江水在这里静养,俊秀的翠螺山在这里休憩。一代又一代的马鞍山人守候着内心的纯净和温柔,读诗,诵诗,写诗。山含笑,水含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寻古人身影,觅前世足迹。徜徉于诗城的云天,熏染着李白的诗情,我的心跳加速,脚步变得轻盈。扑面而来的空气是那样的清新,耳边洋溢着欢快的旋律和朗朗的诗声。 5月12日,晨起,我们恋恋不舍地与孙老师告别。经历是最好的学习,笔会是最美的相遇。与会专家们高屋建瓴,谆谆教授我们这么多宝贵的写作技巧和思路,我们如获至宝,句句记心入脑。这是一场文学交流的盛宴,半城山水半城诗的马鞍山让笔会的意义得以高度升华。一路歌声一路欢笑,我早已陶醉于扬子江畔这颗璀璨的明珠,这里是文学的圣地,这里有家人的情怀和晶莹的诗意。时光不老,真情永在,与文学相伴,与快乐同行,心里被诗城的温暖和温情紧紧包围。感激马鞍山市作协的热情好客和无微不至,真的是有许多道不完的深深敬佩之情,也有许多写不尽的丰厚收获。汇江东,聚同步,我要一生珍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