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爸爸妈妈,你曾遭遇过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吗? 这些问题,你是否曾经认真思考过?是不是有些问题你也无法回答? 雨后的天空为什么有彩虹? 1666年,牛顿也这么问。经历数百次实验,最终发现了光的色散。于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新星冉冉升起。 灯泡为什么会亮? 1879年之前,这是全世界的科学难题。爱迪生试用了6000多种材料,试验了7000多次,才发明了人类的第一盏灯泡。 人要怎么才能飞上天? 1903年以前,莱特兄弟也有同样的疑惑和梦想,在经历了上千次的试验和滑翔飞行后,人类第一驾飞机飞上了蓝天。 这种好奇心以及求知欲,帮助人类摆脱了愚昧,开启了通往科学殿堂的道路,并逐步建立起对世界与自然的科学认知。 孩童时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进行持续探索、推动科学进步的动力源泉。 每年,德国儿童大学会为孩子们举办学科前沿的学术讲座,邀请国内顶尖大学教授为孩子们讲授科学课程,初衷是让孩子走近科学和科研,传达“知识就是乐趣”。 儿童大学在德国备受孩子和家长们追捧,很快就席卷瑞士、奥地利、意大利等一批欧洲国家。 在美国,科学课成为绝大多数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的必修课。2014年开始,由麦克米伦公司出版的《科学》课本,被全美教育协会重磅推荐,成为美国小学生的官方教材。 孩子们从一年级开始,每一本教材前面都有一个部分是《做一名科学家》,用浅显生动的事例讲述自然、生命、地球科学,告诉孩子们,科学家是怎样认识周围世界的,什么是科学以及科学探究的方法。 从科学知识美丽和动人的一面开始,引领孩子走入科学殿堂,是欧美发达国家培养国民思考力和创造力的绝佳途径。 但是很多家长依旧会疑惑,孩子小学初中高考都不需要科学考试,科学课到底有什么用? 复旦老校长、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教授讲述的这个故事,意味深长: 有一年世界中学生物理竞赛出了这么一道题: 不用任何物理仪器,能自己提出一个科学论点并证明它么? 中国学生对这样的题目很不适应,他们习惯了做试卷,解难题,做实验,但居然要自己出题、并不借助仪器来实验论证?这个好难啊。 最后美国学生获得了冠军。他们提出的观点是:食物从嘴巴往胃里“下落”,并不是因为地心引力的作用。 他们如何论证的? 对,倒立!人在吞咽东西时,即使倒立也能吃进肚子! 想出这个主意的孩子说:小时候很喜欢倒立,曾经边倒立边吃东西,当时就想过,为什么东西都往下掉,但倒立吃东西不会掉地上呢? 反观国内学校或家庭教育,许多老师和家长在面对孩子们的“大问题”时手足无措。 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在家长或模糊或搪塞的答案中被渐渐消磨,最终沦为没有独立思考力、没有好奇心、没有想象力的“植物人”。 所以小编特向大家推出一堂儿童大学的科学课——《天才科学课》。 我们“邀请”了10位有史以来全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以他们的人生经历,讲述10件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科学发明,让孩子在科学家们神奇的思考和想象空间中遨游,在科学家们反复的实验实证中感受科学之美、好奇心之美。 本次《天才科学课》,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视频画面重现10位伟大科学家们从“想象和好奇——发现问题——实验求证——反复遭遇失败——伟大的科学发现”的科学研究全过程。 孩子们可以通过视频动画进入科学家们的想象空间,通过实验过程体会科学家们研究的毅力和实证的精神,也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科学和科技成果体会科学带来的伟大成就和喜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