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搭建一辈子够用的笔记本体系?(上)

 铂鑫777 2019-05-29

做好个人知识管理,建立私人Google,很好很强大。但是,在我见过的在行学员当中,最常见的、普遍存在、必须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个就是「只收集不整理」,另一个,就是不会建笔记本体系,找不到理想的笔记本分类。

我们在第3天,讲了怎样通过费曼笔记这么一个终极的学习方法去消化吸收知识,战胜囤积干货而不真正学习的信息松鼠病,解决「只收集不整理」的问题。今天和明天,我们解决关于笔记本分类的问题。

大家的笔记本分类存在什么问题呢?其实,分类大家都会,就是不理想而已,普遍缺乏一个简单,但是明确、高效的一个笔记本分类方法论。要么过于随意,要么过于复杂。

笔记本和我们电脑的文件夹类似。因为建立笔记本和电脑的文件夹实在太容易了,不像实物的笔记本或者文件夹那样,完全不需要什么成本,随之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随心所欲:想怎么建笔记本就怎么建,想怎么命名笔记本就怎么命名,笔记本的层级想建几层就建几层。

建笔记本随心所欲,随心情。今天按时间建一个2017年9月的笔记本,明天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建一个电影笔记本,后天,按工作流程建一个工作总结笔记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有哪些笔记本,整理完笔记,不知道可以移放到哪个笔记本里,甚至,你可能发现放到这个笔记本里面也合适,放到那个笔记本里面也合适!如果你同时好几个笔记本放进去都合适,那说明就「都不合适」!是吧?「到底应该把这个笔记放到哪个笔记本里去?」你可能想了2分钟,也没有正确答案,然

后,大腿一拍,算了,不整理了!这个,就是典型的笔记本分类问题,而我们这一课,就只讲分类。

为什么分类如此重要?

分类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分类就是知识本身」。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为什么要对笔记本分类,建立一个笔记本体系呢?其实,分类是我们掌握知识,把握知识的有效途径。我们只有对知识形成理解之后,对它进行分类,物归其位,物放原处。这样,我们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建立知识的关联,我们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分类就是知识本身,知识最重要的就是关联。

分类,就是知识本身

「分类就是知识本身」,这是美国的教育家、哲学家杜威说的。而且,分类它确实是一个严肃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哲学问题。

分类是知识的本质,这个观点最早是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他说,如果我们要想对一个领域深入研究,形成自己的知识,我们就需要通过分类的方式。例如水果这个概念,你怎么研究它?水果,作为一个宽泛的概念,你没有办法掌握,无从下手。但是,只要通过分类的方式,选择各种分类的维度,你把它分成香蕉、苹果、梨,甚至把它分成新鲜不新鲜的,通过这种分类的方式,你才能够把握知识。当然,不同的分类维度,决定了所产生知识的效果。如果我们采用「界门纲目科属种」这种生物学科学分类法,上百万种生物,都能够把它放到相应的位置上面去,不重复不遗漏,精准地把握现实,认识和改造世界。

所以,其实分类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而且,我在日常生活当中,特别是有了宝宝之后,我发现,分类更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知识的方式。

分类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知识的方式

例如,我的宝宝在一岁多的时候,词汇量只有3个:爸爸、妈妈和娃娃。但是呢,这个时候,她已经开始用这3个词汇去理解它周围的世界了。我在墙上给她贴了一张全球动物地

图。她看到墙上的动物,大的黑的笨的就是「爸爸」,小巧的白的母性的就是「妈妈」,然后呢,那个最小的最可爱的萌的,那就是「娃娃」。一个完全「无知」的孩子,就是通过分类的方式,自己熟悉的分类维度,去认识她身边的世界,去理解社会,形成自己的知识。

分类,在于对本质的把握

而且,虽然没有经过教育,没有被灌输过知识,但是,1岁多的娃娃,在楼下玩的时候,看到各种各样的狗。特别小的品种,例如约克夏,只有茶杯那么大;而阿拉斯加或者金毛那种大型犬,可能比她人还高。但是,她看到这些形态各异的狗,经过了人类数千年培育,这些狗的外形差异已经非常大,但是,他都知道,这个东西都是狗,只是同一种东西!她会发出同样的声音,指着他说「小狗狗」。

生活就是学习本身。生活中的这件小事,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分类是对本质的把握,分类,就是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去认识事物背后的本质,形成自己知识的过程。所以,印象笔记里面的分类,是非常关键的。通过笔记本分类,我们能够有效梳理过去学习和积累的知识,为构建个人知识体系打好基础。

好分类的原则:外脑内化

分类很重要,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每个人对笔记本分类的方法各不相同,有很多很多,到底什么样的分类,才是好分类,或者说,好分类的原则是什么?

好的分类,不看数量,不是说笔记本数量多了就一定好,笔记本数量少了就一定不好,而是说,一定要遵循「外脑内化」的原则。

因为,印象笔记是你的外脑,只有你自己清楚了解自己有哪些笔记本,就像你知道自己大脑里的知识,这样,你才能对笔记快速处理,这样,外脑里的笔记本分类才是合格的。 简单说,你得:

清晰地知道自己建立笔记本体系的思路,清晰地知道自己有哪些笔记本,而笔记本数量多少完全无关。

打个比方,这就是一个外脑里对信息收纳的理念:「物归其类,物放有序」。简洁、有序、随手就能用起来,不论是厨房卫生间收纳,还是外脑里的信息收纳,都是一个道理。

唯一维度:Wikipedia的分类维度

好的主体知识库分类,做到8个字:唯一维度,粗放分类。

为什么要唯一维度呢?

我们大家常见的分类问题是什么?其实就是分类维度非常混乱。我见过太多学员,分类混乱维度,有的时候是按照流程来分,有的时候按照时间来分,大部分人都同时用了好几个维度,今天按照时间去建立一个2017年9月的笔记本,明天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建一个电影笔记本,后天,按工作流程建一个工作总结笔记本,最后,多个维度的引入,导致笔记本分类非常混乱。在实际使用的时候,笔记到底放在哪个笔记本里面呢?看起来哪个都合适,实际上,哪个都不合适。

分类这件事情,只有贯穿着唯一维度,才能实现MECE原则。所谓「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其实就是咨询圈子里基础的「不重复,不遗漏」这么一个原则,这个原则,是我们清晰思考的一个基本功。

只有按唯一维度分类,做到MECE,分类才是有效的。就像亚里士多德通过研究水果分类来证明分类的重要性一样,你会发现,分类维度比分类结果更重要。

对水果分类,如果我们用一个统一维度,通过界门纲目科属种的方式,我们就发现任何水果都能放到准确的地方。但是,如果我们今天按照这个产地把它分成国产的进口的,明天按照时令把它分成当季的和大棚的,后天按照自己喜欢不喜欢分,大后天按照新鲜不新鲜来分……

这样,来了一个苹果,请问你要把它放到哪个笔记本里面去?好几个都合适,那说明分类维度有问题。分类维度多而且乱,导致我们在日常使用中经常为笔记存到哪个笔记本里而苦恼。

那么,选择哪个维度呢?我们选择什么样的维度,才能够有效地解决笔记本分类问题?我的主体知识库,分成了工作、学习、生活和兴趣爱好。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说,人生就是一个信息流,而我对自己的生命信息流进行梳理之后,我发现,就这四大部分,按照性质这个维度来划分。

后来,我在调查资料的时候发现,其实像Wikipedia这样一个对全人类知识,对过去几千年的知识进行收集加工整理,建立人类知识库的人类知识管理工程,它也是使用了按性质分类的维度。它基于知识的学科和性质分类,将全人类的知识整理成为一个虽然体量巨大、但是简洁高效的系统。

因为人生是一个信息流,信息是不断流动的,是有先来后到的,所以,所有刚收集来的信息,你每天三篇笔记,一周21篇笔记,要先把它放到你的印象笔记默认笔记本,也就是

inbox笔记本里面去。然后,每周一清空,用费曼笔记加工整理,把它转移到你的主体知识库里面去。

如果你转行了,或者工作项目完成了,废弃了,这些笔记本可能不再使用了。首先,你没有必要把它一直保留在主体知识库里,让你的笔记本特别臃肿和混乱。其次,你不需要把它删除,不占内存不增加重量,以后可能还会用到,你只要把它存档,把整个笔记本转移到归档笔记本里面就可以。

3步搭建笔记本体系

我的笔记本体系的分类逻辑非常清晰:

3部分:inbox,主体知识库,归档笔记本;

4大类:主体笔记本分为工作、学习、生活、兴趣爱好;

100多个笔记本,囊括了1w条笔记。

把复杂的事情做简单,达到「外脑内化」的标准,这是小能熊笔记本体系的内在原则。

搭建笔记本的具体操作非常简单。

第一步,用XMind画一张思维导图或者用OmniOutliner这样的大纲软件组织整理。系统梳理一下自己的关注点,了解自己的大脑平时在处理哪些信息,时间花在了哪里?先在思维导图里,对笔记本体系做一个总体规划;

第二步,在印象笔记里建立对应的笔记本和笔记本组;第三步,迭代。笔记本体系不存在完美状态,而是要适合你当下的需求。迭代笔记本体系,而不要希望一劳永逸,追求完美主义。你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具体问题,通过迭代进行解决。所以,第一步的导图或大纲,你要保留着,做好版本控制。千万不要靠大脑迭代,那样,努力不可积累。我完整的笔记本体系,会在课程资料包中提供,供大家对照参考。

常见问题

提前回答一下关于笔记本体系的常见问题。

新方式遇到「老问题」,历史欠债怎么办?

当你用新方式建立笔记本体系时,过去积累的成千上万笔记就构成了一个「老问题」。这些存货一时处理不了,没办法每一篇都加工整理,费曼之后清空,删掉也非常可惜,怎么办?

非常简单。首先,在Inbox笔记本体系下建立一个「历史欠债」笔记本,把老问题全部移进去,放下历史包袱,轻装上阵;下面,从头开始,再来一次,重启你的知识管理之旅,按课程建议的方式建立笔记本体系;最后,还债。用项目管理的方式,分解历史欠债,逐步还债,重新建立定期清空inbox的好习惯。如果你有1000篇笔记的历史欠债,你每天拿出1个番茄时间,做一些简单的整理和分类,用不了一个月就能解决问题。

为什么不是无限层级?为什么印象笔记的笔记本体系只有3层?

可能有的同学会说,别人的笔记本都是无限层级的,你为什么只有三级?你这个软件不行啊?

我更喜欢三个层级而不是无限层级,理由也有三个:

笔记本层级越多,就整理越有序、使用更有效率吗? 看一看你的电脑文件吧,电脑文件夹就是无限层级的。但是,CDEFG盘,文件夹套文件夹,无限层级,嵌套到18层去,但实际上,它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了吗?

甚至,无限层级会引发混乱。命名规则混乱,文件版本混乱,分类维度混乱,导致同名文件夹好几个。

或者,你做的比处女座还好,用无限层级的笔记本体系把知识分类收纳了,但是知识收纳不代表能理解能用得上,我们得在整理和理解的精力分配上,找一个合适的度。我的印象笔记用了8年,我发现三级笔记本层级是比较克制而有效的一个设计,最终会形成比较简洁但是非常强大的、一辈子都够用的笔记本体系。张小龙说他设计微信的产品哲学是克制,服务于学习和知识管理需求的产品,更需要克制。

笔记本分类的常见问题

建立笔记本体系时候,常犯的错误还包括:

1.

完美主义:总想在思维导图里把所有可能遇到的情况都梳理清楚了,才动手建立笔记本体

系。想太多没用,完美主义就是拖延症,关键是思路清晰,胆大心细,靠行动带来结果,靠结果带来反馈,根据反馈进一步迭代。所谓Learning by doing,用思维导图梳理一个大

概,就可以动手建立笔记本体系了;遇到问题再,不断迭代、改进。完美不是一个点,而是通过不断迭代来无限趋近的过程。

2.

笔记本设置过于细致:我们分类的原则是「粗放分类」,笔记的调取是结合简单的笔记本体系+像Google那样的搜索,太细的分类没有必要,会把笔记本体系变得太繁杂。粗放的分类+强大的搜索功能,才是高效提取信息的正确方向。

3.

一定要在思维导图里同时迭代。思维导图和大纲,是为了把控全局,做好笔记体系的版本控制。如果一开始没有这样一个思维导图,时间久了,我们就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分类的,每个分类下又有什么子类。如果每次都得在印象笔记中将笔记本体系一层层点开来找,太低效了。每次对笔记本体系的改进,一定要同时在思维导图里进行相应的变更,方便以后迭代。

今日总结

好,总结一下今天的课程。我们通过Wikiepedia这个唯一分类维度,GTD这个信息流动的流程,给自己搭建了一个简洁高效的笔记本体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