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和瓷不光是釉面的区别,关键在于不同的烧制温度。 东汉瓷器:青瓷和黑瓷,南北朝出现了白瓷 青瓷、黑瓷、白瓷,并不是每种瓷器只是一种颜色。青瓷釉面有青绿、青黄、青褐、青灰等;黑瓷里有褐、酱等;白瓷有略黄或略青。关键是釉料中铁的含量造成的。釉面铁的含量低于1%,烧出是白瓷。在1%~3%是青瓷;超过4%是黑瓷。材料比例与温度的随机性造就了丰富的变化。 到了隋代青瓷很受欢迎,但白瓷形成了更白的加工工艺。 唐代白瓷与青瓷不分上下。“南青北白”各有特色,南方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北方以河北邢窑为代表的。 唐三彩不是瓷器,是低温陶器 宋代瓷器真异彩纷呈的时代。我国白瓷、青瓷得到了巨大发展。“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出现了。“官、哥、汝、钧”属青瓷系,而“定”是白瓷。 钧窑颜色不像青瓷,但它是青瓷系的,原因是按铁含量分的,钧只是加了点儿铜,变成了紫色。 宋真宗有5个年号——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兴。景德年间,赐一个烧造青白瓷的昌南镇为景德镇名号。至后景德镇成立现在的瓷都。 景德镇在元代,于青白瓷的基础上,烧成了卵白釉瓷,鹅蛋般的色彩。 景德镇在元代更著名的是青花瓷。 除了蓝色的青花,他们还整出了红色,叫“釉里红”。还整出了红蓝搭配,叫“青花釉里红”。 明代景德镇再接再厉烧出了:釉下彩、釉上彩、斗彩和颜色釉。 釉下彩就是釉下面的颜色,前面说到的青花和釉里红就是釉下彩。 釉上彩就是釉上着色,一般颜色在一千多度的高温下不稳定,故此他们先将瓷器烧出来,在再釉面上着色,在低温七八百度烧造,保住了颜色。但只有三彩、五彩这样子。 斗彩是釉上彩和釉下彩的组合,先用釉下彩画线,用釉上彩进行填涂。成化年斗彩鸡缸杯是有名的典型的瓷器,很贵的。 “颜色釉”就是不同颜色的釉面出现了。青瓷、黑瓷、白瓷在这时期成为了景德镇颜色釉的一种。以铁为着色剂,烧出来就是青色,铁含量的不同,也会随之形成不同的颜色;以铜为着色剂,则是红色;以钴为着色剂,就是蓝色,青花瓷就是用钴来画的。 三大上品是霁青、霁红、甜白。霁红和霁青还被称为宝石红、宝石蓝。 霁青釉,又叫霁蓝釉。 霁蓝、霁红,还可以叫做祭蓝、祭红,因其贵重,用在了最重要的祭祀场合,又被叫做祭蓝、祭红。 清代,景德镇更加红火。康、雍、乾三朝各具特色。 康熙喜欢西洋文化,西画技法、颜料在瓷器上大放异彩,有了纯宫廷釉彩——珐琅彩,流程是景德镇器物胎体烧好后,先不“装修”,送至宫廷技师,有宫中画师绘画后再烧制而成。 珐琅彩颜料都是国外的。康熙末期在受珐琅彩的影响下,原本五彩的基础上创造了中西合璧“粉彩”,这个彩既有中国颜料和中国技法,也有西方颜料和西方技法,是个混血儿。 康、雍、乾三朝完全是看皇帝的爱好做瓷器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