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大胆推测:夏朝之前还有一个王朝,末代君主是尧!舜最可耻!

 潇潇雨ekg9m5f4 2019-05-29

中国历史上有一段时期,是大家非常熟悉,又值得称颂的尧舜禹时期,它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领导人之间的传承顺序是——禅让制。

根据《史记·五帝本纪》的记载,禅让制就是上一任领导人年纪大了,就会把自己的位置传给另一位有贤能的人才,让他继任部落联盟的首领,他的本质就是传贤不传亲。

在尧的时代,他的态度还是非常坚决的,尧晚年征求大臣们接班人意见的时候,他们都建议尧传位给自己的儿子丹朱,但是尧以自己儿子“吁!顽凶,不用”严辞拒绝了,也许尧只有这么一个儿子,至少大臣们也没有建议他传位给别的儿子。

最后一番考察和筛选,选择了贤能的舜。同样是在舜的晚年,面临着同样的情况,舜选择了治水有功的禹,又把部落联盟的首领职位传位给禹,进一步发展了禅让制。到了禹晚年,想传给伯益,但是没有成功,最后却传到了启的身上,从此就开始了家天下,这标志着着夏朝正式开始。

在今天看来,这是中国古代一段很美好的政治时代,这一时代政治清明,社会稳定,都是有贤能的人担任首领。但是我们也要有自己大胆的质疑,这仅仅是司马迁在他《史记》中的记载,我们都知道《史记》,虽然是正史,但也只是司马迁私人著作,也仅仅是孤证。

我们不禁要质疑这个事情了,因为中国历史上后来的一些朝代,除了有正史之外,还有很多相关的辅助资料,特别是有的朝代还有专门记录皇帝一言一行的《实录》,就能够更加佐证这个朝代的一些事情了,也就能很好的避免孤证的发生了。

幸好,有一个很好的证据产生了,在此我们要感谢西晋时期的一个盗贼,他的名字夜很有意思叫“不准”,他在盗取战国时期魏安釐王的墓时发现了一些有文字记载的竹简,这本书叫《竹书纪年》。这不是一般的书,里面的记载的一些事情都是毁三观的,比如在尧舜禹禅让的事情上,特别是对舜的继位和德行描述与《史记》的记载完全相反。

竹书纪年的记载是: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

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舜放尧于平阳。

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这段话清楚的表明了尧在晚年的时候,是被当时大权在握的舜囚禁起来后夺权的,舜即位后大肆灭掉尧的大臣,这其中就包括禹的父亲鲧,只是后来禹逃到外地后,纠结力量最终战胜了舜,把他流放到苍梧。后来禹即位,传位给儿子启,开始了家天下的统治。

这上面的记载就是与《史记》的记载完全不同,这就涉及到一个真伪的问题,到底谁说的是真的,谁说的是假的。

我们看一下《竹书纪年》的成书年份,它也是一部官方编修的史书,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魏国,是魏国官方编写的一部编年体通史,既然是官方修史,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况且还是被埋葬了魏王的墓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是魏安釐王也是喜欢这本书的,而且在生前应该是主动下令一起陪葬在墓中的。

或者即使安釐王没有主动交代让这本书陪葬,那么他的儿子或者大臣们知道他喜欢这本书,应该也是根据国王的爱好,把这本书陪葬在墓中的。那么可以看得出这本书在魏国的地位应该是相当高的,至少国王是相当喜欢的,才会这样做。魏安釐王是公元前243年去世的,那么这本书肯定成书于公元前243年之前。

另外从现在记载的文字中看,第一个反对禅让制观点的人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荀子,他在这件事情上和《竹书纪年》有相似的观点,他的生卒年是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他在《荀子·正论》中就对禅让制表示明确反对,其在书中是这么记载的“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

他这句话有两层意思,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当时社会上是有“禅让制”这个观点的,而且这个观点也是一直流传到当时荀子生活的战国末年,而且这个观点应该是当时社会上比较盛行的一个观点;第二层意思,荀子是相当反对这个观点的,在荀子看来禅让制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而且他认为“禅让制”这个观点是浅薄之人的观点,这个观点是不值一驳的。

同时期还有另一位著名的大家,也就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子,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他生卒年是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和魏安釐王基本是同一时代的人物,他也是非常反对禅让制这个观点的,他在《韩非子·说疑》中明确指出这个事情的过程是“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他认为禅让制明显是假的,都是被迫退位的,也就是说是舜在取得了一定的实力后,逼迫尧退位自己强行篡位的,同样在舜的晚年也发生了同样的事情,也是被禹逼迫退位的。韩非子的观点和《竹书纪年》的观点基本上是完全相同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魏安釐王、荀子、韩非子是同时代的人,我们可以相信这个观点在那个时代也是非常盛行的。

那个时代正是百家争鸣的时代,“禅让制”虽然是一直流行的观点,但是“篡权说”也还是有很大市场的,毕竟在魏国甚至还成为官修史书的主流观点,可见这个观点肯定是得到当时官方承认的,甚至是上层社会的承认的。

此后过了100年左右,到了汉朝的司马迁时代,这时已经是战国、秦朝以后的汉帝国时期,那么司马迁是怎么写的史记呢?用八个字可以概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在前期读过很多书,后来又到很多地方实地考察。

在尧舜禹禅让制的事情上,肯定是听说过很多观点,有过很多种说法,他选择了最具有代表性的“禅让制”记载下来了,并且写在了自己的《史记》中。我们要看到《史记》基本上是司马迁一边调研,一边写出来的。

即使他走过很多路,读过很多书,但是毕竟也是一个人在战斗,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当时正是汉武帝提倡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就是“仁、义、礼、智、信”为代表忠君思想,司马迁在这方面的记载正好契合了这个时代的主流思想。

此后,更有趣的是《竹书纪年》这本立场鲜明,观点突出的书,从晋朝出土传到宋朝竟然散佚了,不管是主动散佚还是被动散佚的,我想一定得到官方的某种支持!因为宋朝是文人的春天,而且是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朝代。

宋代的大儒可是出了好几位,从二程到朱熹,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儒,在当时的社会中,《竹书纪年》所记载的观点无疑就是异端邪说,与当时的官方思想和社会主流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况且赵宋政权就是靠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权的,和韩非子的“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观点,无异于完全相同。

这就犯了官方的忌讳,所以说无论是从官方的暗地支持还是到当时学者的积极推动,肯定有一股势力在一直推动着这本书的散佚,况且这些学者和官方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说有些著名的儒家学者就是当时的大臣,所以说在宋朝散佚就不足为奇了。

话题再回到那个远古的时代,我们知道在那个时代是有很多部落联盟的。比较知名的几个部落联盟首领有黄帝、炎帝、蚩尤,这三位是比较大的,当然肯定不止这三个,肯也会有很多小的部落。在后来的部落斗争兼并中,黄帝打败炎帝形成了炎黄部落,然后又打败蚩尤,这个部落成为了黄河流域的大部落。

《史记·五帝本纪》中明确记载这个部落是一直以家族式向下传位的,黄帝传位给儿子昌意,然后昌意传给儿子颛顼,一直到穷蝉、帝喾、挚,而挚是一个庸才,没有什么政绩,后来其弟弟尧即位,统治这个大部落。

到了尧晚年的时候,本来应该由其儿子丹朱即位,但是这时候情况发生了变化,我们完全可以根据《竹书纪年》的观点大胆猜测,这时的朝政已经由远支家族的权臣舜掌控了,他囚禁了尧和他的儿子丹朱,并逼迫尧退位,自己成功上位。

因为尧是一脉相承即位的,而舜就是彻彻底底的远支家族了,《史记》是这么记载的,“重华(舜)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可以看得出他和尧的亲情已经差距比较远了。

到了舜的晚年,大权又被近支的禹夺了回来,禹能夺权成功完全是凭借其在治水中形成的巨大威望和已经形成的强大实力,让舜不得不传位给他。

相比来说禹的亲情和尧就相对近一些,《史记》中明确记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最终禹到了晚年象征性的传位给伯益,而实际上却暗地里策划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又恢复了尧之前的家天下形式。

所以我认为在古代部落联盟(或者国家)时期,也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其末代君主是尧,只不过出了一个权臣舜打破了这种传位规则,这和夏朝的“太康失国”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其实禹并不是开创了家天下,只不过是恢复了尧之前的家天下而已。

我们完全可以大胆推测:夏朝之前应该是还有朝代或者部落式朝代的,末代君主是舜!至于我们说的夏是不是一个国家现在也很难确定,我们可以大胆的猜测,夏很有可能是一个部落联盟,和尧之前的部落联盟是相同或者相似的,这也不是没有可能。

阅读全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