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书纪年》写于春秋战国时期,《史记》成书于西汉时期,虽然两书都出自史官之笔,但两个年代距离尧舜时期都十分久远,且那时没有像后来这样的信史、档案可查,恐怕能够收集到的信息有限,都难还原历史真相。至于究竟是禅让还是武力夺位,目前考古方面也没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撑,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笔者认为,禅让与夺位两位情形都是有可能的,不能仅凭想像轻易否定其中任何一种情形。 帝尧像 (一)关于禅让的可能性。有观点认为,五帝时期是部落联盟制,由若干个大的部落推选共主治理天下。如果尧舜时期确实是这种部落联盟制,共主实行禅让就完全有可能。因为天下不是打出来的,而是联合出来的,各个部落都有权参与到天下治理中去,各大部落首领也都有机会出任天下共主。否则,这种联盟制就无法存在,只能通过战争来解决问题。实际上,完全以武力统一天下直到几千年后才由秦首次实现。当然,登上共主之位可能不一定像后世所说的有德者居之,而应该具备多个条件:一是部落有实力。如果所领导的部落没有足够的实力,恐怕难以坐上共主的宝座,就是坐上了也会举步维艰。因为虽然共主可以号令天下,但嫡系还是自己所领导的部落。二是本人有能力。担任部落首领能够把自己的部落治理好、搞兴旺,或者能够解决某个当时人们生存、生产、生活面临的难题,这样才能有说服力。三是遵守游戏规则。因为各部落之间能够相互制约,所以共主推选、天下治理各个方面都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这一点在舜和禹的关系上明显能够感受得到,舜以治水不力杀了禹的父亲,但对禹并没有像后世帝王一样去斩草除根,而是继续委以治水重任;禹在父亲被杀后,也没有马上跳起来报私仇,而是兢兢业业地完成治水任务。 帝舜像 (二)关于夺位的可能性。实际上,许多朋友更倾向于相信《竹书纪年》的说法,因为信史上记载了太多的围绕帝位(王位)父子反目、骨肉相残的故事,似乎已经在帝位上的人宁死也不愿退位,觊觎帝位的人为了上位都会不择手段,甚至不惜弑父杀兄。在信息、交通各方面都不便捷的五帝时期,舜瞒住天下囚尧、杀尧完全可以做到,问题是他有没有必要这么做。从舜的角度来看这个事,有两个方面需要考虑:一是除掉尧是否就可以得到王位。如果除掉尧就可以得到王位,那当然没有必要犹豫;如果除掉尧之后,依然还需要走各部落推荐的路子才能取得王位,那样除掉尧就有得不偿失的可能。二是尧继续执政是否于舜不利。如果尧在打压舜的部落和势力发展,那么舜就有除掉尧的动机;或者舜对继位人选倾向于舜以外的第三者,那么舜也有可能提前下手除掉尧;但如果尧没有打压舜,除掉尧也不能自然而然地得到王位,那么舜除掉尧就没有足够的动机。 司马迁剧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