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世家朱熹于1130年在福建省尤溪县出生,祖籍江西婺源。 由于出身在儒学世家,他的父亲朱松非常重视朱熹的教育。他要求朱熹按照儒家圣贤的标准要求自己。朱熹从小聪颖,求知欲强,十岁时读《孟子》就立志长大后要做圣人。 1143年,父亲朱松病逝,临终前把13岁的朱熹托付给好友刘子羽,并请求另外三位学识深厚的朋友教育朱熹。刘子羽将朱熹视为己出,尽心尽力抚养。 1147年,17岁的朱熹在乡试中考中贡生。次年,朱熹入都参加科举,中榜,赐进士出身。 1151年,21岁的朱熹被授予同安县主簿,次年赴同安管理县事,整顿县学。 1157年,27岁的朱熹任满而归。 1162年,宋孝宗即位,要求臣民多加进言。朱熹上奏,详细陈述“格物致知”之学和抗金的主张,可惜没有被采纳。当年十一月,朱熹被任命为国子监武学博士,可他却请辞回乡。 集儒学之大成1169年,朱熹的母亲去世,39岁的朱熹建造了寒泉精舍为母亲守墓,开始了长达六年的理学研究。 他完成了儒学的改革,他把孔孟置于正宗,把阴阳五行、佛教、道教的哲学精神加以整理,构造出新的儒学体系。 1178年,宋孝宗任命48岁的朱熹为知南康军。恰逢大旱,朱熹到任后兴修水利、奏请免税,使灾民得以度过难关。他为了修复白鹿洞书院殚精竭虑,还置办学田,供养贫穷学子。 1181年,由于宰相的推荐,朱熹被提拔为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可是因为他弹劾了唐仲友,所以在浙东任职了九个月就离职了。 四书1182年,52岁的朱熹终于将《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四书合刊,也就是“四书”。 “四书”是朱熹完整的理学思想体系,是封建士子修身的准则,长期被封建王朝统治者作为治国之本,成为科举的标准教科书。 1183年,53岁的朱熹在武夷山创建武夷精舍,广收门徒,聚众讲学。 1194年,64岁的朱熹被派往湖南平定起义,他到任后,采取招抚的政策,兴建学校、整顿吏治,还扩建了位于长沙的岳麓书院,使之成为南宋四大书院之一。 庆元党禁1196年,党禁正式爆发,监察御史沈继祖弹劾朱熹十大罪状,如不敬于君、不忠于国等,其中还包括“引尼姑二人以为宠妾,每之官则与之偕行”和“家妇不夫而孕”两条罪状。 这两条罪状是说朱熹引诱两个尼姑做宠妾,每次上任官职时还带在身边,他的媳妇在丈夫死后却怀上身孕。 对于这些控诉,朱熹不但没有争辩,还表明自己认罪,深刻反省自己。最后,他以“伪学魁首”被罢免,他的门人流放的流放,坐牢的坐牢,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不管朱熹是为了在政治斗争中活下来,还是真有其事,这件事一直成为后世抨击他为“伪君子”的主要话柄。 1200年,朱熹在孤独、凄凉中病逝,终年70岁。 九年后,朝廷才为朱熹平反,恢复名誉,追赠为太师、信国公。 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的人。 他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虽然几百年来赞美与批判不断,但仍然被世人尊称为朱子。 他的诗《偶成》告诫人们要珍惜年少时光,将来才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