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康XF,男,67岁,右上臂包块伴疼痛 2 周。包块约 8×4×5 cm,质硬。曾于 22个月前行“胃癌根治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李醒亚 PET-CT部分影像如下,可以见到高代谢的腹腔转移灶和右上臂转移灶: PET-CT 显示吻合口复发,多处淋巴转移和椎体转移。 胃癌手术切除标本病理会诊:胃腺癌,混合型,淋巴结转移癌(11/12)。 右上肢肿块穿刺活检病理:转移性腺癌。 诊断:胃癌复发,多处淋巴结和椎体转移,右上臂软组织转移 住院后即给予口服阿片类止痛药。确断后口服“阿帕替尼”每天500mg,服药18小时后右上臂水肿即明显减轻。服药5后天,水肿完全消散,右臂转移瘤得以凸显。 最后一次拍照时间是口服阿帕替尼第5天,也是放疗开始的第2天。水肿虽然明显消退,但局部疼痛并没有减轻。放疗3次后患者才诉明显减轻。这期间一直口服“奥施康定”每次10mg,每12小时一次。 在临床中发现阿帕替尼能够在短时间内显著减轻肿瘤压迫引起的水肿(如上腔静脉受迫),同时也观察到阿帕替尼和瑞格菲尼能够在短时间明显减轻放疗后的脑水肿引起的症状。国内有报道阿帕替尼在治疗癌性腹水方面有不俗的表现。 通过此病例,我们推测这类抗血管生成药物首先是通过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渗漏而发挥缓症状的作用,远期的抗肿瘤作用除了血管“正常化”外,还有赖于抑制新生血管生成等作用。联合化疗、靶向治疗、免疫药物或放疗能有望能增加患者的临床获益。 假如发生于或转移到内脏的肿瘤周围也会或常常发生水肿,治疗前后CT比较一定会是肿瘤的明显退缩,这种“疗效”有可能是来自水肿消退,而不是肿瘤组织的减少?并且在 2个月左右后肿瘤体积回复至治疗前的大小。 我们以前报道的阿帕替尼治疗小细胞肺癌获得较好的近期疗效,难道是只是通过减轻肿瘤周围的水肿而发挥“抗肿瘤作用”的吗? 目前用于临床的口服抗血管生成的小分子药物很多,它们在治疗肾癌、胃肠间质瘤、神经内分泌肿瘤、胃癌、肝癌和非小细胞肺癌等肿瘤获得适应症,乐伐替尼联合PD-1抗体也大幅提高了疗效。这类药物已不是迎来了春天,而是如日中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