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名人中,徐志摩与林徽因的情感广为人知而又扑朔迷离。 “林徽因爱过徐志摩吗”?“为什么当初选择梁思成而不是徐志摩”?这茶余饭后的话题透视着爱情和婚姻的关系问题。 ![]() 青春萌动 1920年,16岁的林徽因随外交官父亲林长民游历欧洲,在伦敦认识了年长自己8岁的徐志摩。 ![]() 徐志摩与林长民是忘年交,因为父亲,林徽因与徐志摩逐渐熟悉起来。 当时应父母之命已与张幼仪结婚的徐志摩,对青春美好、蕙质兰心的林徽因展开了热烈的追求。 ![]() 16岁的林徽因也对徐志摩产生了朦胧的爱恋,毕竟他打开了她的眼界,唤起了她的感情。 其实从林徽因给沈从文的信中,曾经描述过她在伦敦时的感受:异国他乡孤寂、苦闷。 和所有那个年龄的女孩子一样渴望爱情,徐志摩的出现填补了她内心的寂寞。也就是说那样的情境下,对徐志摩的爱恋不全是因他本人的自身魅力,只要是一个较为成熟优秀的男子都会让林徽因产生这样的情愫,只不过徐志摩恰好出现在这个这个时期罢了,徐志摩的爱恋填补了她内心的空白。 ![]() 不过在赴欧洲前,林长民就有让女儿与梁启超儿子梁思成结为连理的想法,自然他不会答应女儿与徐志摩的交往。 另外,林徽因的幼年经历,也是她拒绝徐志摩的重要原因。 林长民有一妻二妾,由于发妻不能生育,林长民娶了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她生了三个孩子,除了林徽因,其他的都夭折了。 何雪媛文化程度不高,又没生下儿子,所以不被林家人喜欢。后来林长民又娶了二房妾,生了一女四子。 林徽因和母亲住在一个被冷落的小院子了,母亲对第二个妾满怀嫉妒,林徽因就是在对母亲的同情和对父亲的深爱中长大。 幼年的经历在林徽因的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记忆中包含对女人命运的同情和无奈,同时也包含试图破译女人宿命的努力。 一方面女人要让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另一方面也不能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牺牲另一个女人的基础之上。 对林徽因而言,母亲的不幸与另一个女人有关,所以在伦敦徐志摩为她不惜和张幼仪离婚,这让她难以接受。 林徽因有追求自由恋爱的勇气,但成长经历、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深刻的影响着她,她无法冲破它们的束缚。 彼时的林徽因对徐志摩的依恋还没有特别的强烈,当受到来自父亲、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影响时,只好依然退却。 林长民给徐志摩写了一封婉拒信,1921年,林徽因父女回国。林徽因和梁思成在两家家长的许可下开始交往。 ![]() 开始对爱情和婚姻有理性思考 1923年,梁思成出了车祸,林徽因常去看望和照顾,两人感情日益深厚。 离了婚的徐志摩对林徽因仍然锲而不舍的追求,只是此时的林徽因知道了爱情和婚姻并不是一回事。 1924年,林徽因和梁思成去美国留学攻读建筑学。但这期间父亲的意外去世,让林徽因几次想要放弃学业回国。 由于梁启超精神上的慰藉和经济上的支持,林徽因才得以坚持下来。 父亲的突然离世,让林徽因有种寄人篱下的自卑感,让她感觉痛苦无助。这期间她经常和梁思成吵架,她用这种“优越感”来补偿自己心中的自卑感,但梁思成殊人的才华、宽厚的性格,对林徽因深深的爱以及异国他乡相互扶持化解着他们之间的隔阂。 他们两家的父辈关系,以及梁启超对她的关爱都使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婚事水到渠成。 1928年,林徽因和梁思成结婚。同年回国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 ![]() 心中难解的的“十字架” 林徽因生下女儿后,由于过分劳累,再加上东北寒冷,病倒了,回北京香山养病半年。 这半年,徐志摩经常去探望她。彼此谈论诗歌、文学、艺术、人生,随着交往频繁,双方关系有密切起来。 ![]() 面对十多年的情感过往,深入的交流使彼此对对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们以诗歌为媒,彼此互诉衷肠,有了精神上的共鸣。 1931年9月,林徽因结束香山休养,11月徐志摩为听她的讲座,搭乘的飞机失事而遇难,林徽因悲痛欲绝。 林徽因心里有说不出的自责,尽管这并不是她的错,但她潜意识里认为徐志摩并不幸福的婚姻和她有些关系。 徐志摩的死一直是她心里的阴影,成为心中难解的“十字架”。 林徽因和徐志摩的情感留下有缘无分的缺憾,但在缺憾中又包含着必然的因素。 林、徐情感,更多是由于文艺情趣这种不稳定的易冲动的情感而产生,而涉及很多现实因素的婚姻却不易成功。 就林徽因而言,爱情和婚姻并不重合。与梁思成的婚姻,除了双方爱恋,双方家庭出身、父辈交往、林徽因家庭变故都在林的心里占了很大比重。 所以即使在香山养病与徐志摩精神层面产生了共鸣,但林徽因依旧选择维护现有的婚姻。 爱情可以超越婚姻,而婚姻却不能左右爱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