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巧读长句子 探寻汉文化——《端午粽》的教学设计

 水子88 2019-05-29

一、童谣导入,说“已知”

1. 师生板书“节”字。复习已学过的三首传统节日童谣:《春节童谣》《元宵童谣》《清明童谣》。

2. 学习“端午”。

清明之后的传统节日便是“端午”(教师板书)了。你能给“端”字组词吗?教师相机引导:“端正、端坐”表示“身正,不歪”;“端碗、端茶”表示“用手很平正地拿着”;引申义“笔端、开端”,指“东西的一头”。而“端午”是指整个大热天的开端。

【设计理念:本环节利用扩词法识“端”字。利用扩词法学习汉字,积累一些常用词语,是本单元的教学要点。同时,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相机归类梳理“端”的字义,理解新偏旁“立字旁”的形旁意义,多方位地了解“端”的含义,使汉字的学习不浮于表层,这才能使学生真正有所得。】

3. 对于“端午节”,你知道(板贴:知道)些什么?学生交流。

【设计理念:“知”是本课生字,“知道”是本课出现的新词。本环节利用“知道”一词统领整篇课文的教学,以三问“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读了课文,你 又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来搭建本课的教学框架。这样的设计,既复现了生字“知”,也让教师更准确地了解了学生的学习原点、兴趣点、障碍 点,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更适合本班学生学习的语文实践活动。】

4. 揭示课题:今天这堂课,我们就去了解端午节的一个重要习俗——吃端午粽。补完课题,读课题,正音“粽”。

二、三读课文,说“新知”

(一)初读课文,学字读词

1. 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读好一组与“一”相关的词语。

①按变调规律将本文中与“一”相关的词语分成 两组,读一读:

一到端午节 一锅粽子 一颗枣 一掀开 一股清香 一口粽子 一小篮

②回忆变调规律儿歌,做做动作背一背:

“单独时,平平走;遇四声,向上冲,搭座山; 一二三声前,往下滑,开朵花。”

③去掉“一”的拼音,打乱顺序,再读一读。

④把词语放回句子中,读一读。

【设计理念:“一”的变调在前面的课文中已经出现过多次,从统编版一年级上册《秋天》一文初探规律,到《大小多少》中复习读法,再到第6课《树和喜鹊》中的读法巩固等等,孩子们已掌握了一定的规律,形成了一定的语感,但读错的现象还是频频出现。这篇课文中带“一”的词语共有7个,并出现在很多难读的长句子中。所以,很有必要再次进行“一”的变调规律的复习巩固。】

(二)二读课文,读好长句

1. 读好长句子——“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这个句子中出现了两个带有“一”的短语,因为之前已经落实了词语朗读,连起来读一遍即可。着重学习汉字“米”。

①“粽”字是什么旁?认识“米”字:出示图片与字源。

②你知道有哪些“米”字旁的字?学生交流,同时梳理与补充:粽、粮、粗、精、粉……教师小结 : 米字家族比较庞大,一般都与米、粮食有关。

2. 读好长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设计理念:读这个长句子,先让学生思考:句子为什么有长短?使大家认识到句子长是因为内容多,然后采用内容分解法,利用插图和句子互相配合,引导学生对长句的内容进行分解:先写的是粽子的外面,然后写里面,最后写中间。于是,在学字、学词、读句的有效统整中,明白句子所表达的内容,既能促进理解,又能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①一看插图、读句子,圈出粽子的三个组成材料,读准音:箬竹叶、糯米、枣。 放入句式有序说话:“粽子是用( )包的,里面裹着( ),中间有( )。”

②二看插图,自主加上形容词来说说:( )的箬竹叶、( )的糯米、( )的枣。

课文中也有这样的形容词,把物品写有趣了,请你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

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③发现填进去的词语有什么特点?都是表示颜色的词(板书“色”),都是叠词。 体会表达的趣味:一句话中,用叠词的形式形象地写了粽子的颜色,把粽子写漂亮了,读起来还顺口,连起来读读整句话吧!用各种方式展示读:同桌读、比赛读、挑战读、看着句式背诵……

④三看插图,利用句式背句子。

【设计理念:利用插图,可以帮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掌握、确认事物的本质,丰富认知的内容。孩子们可以在插图中清楚地认识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唤起生活前经验;也可以通过插图,认识与文字对应的新事物,丰富学生的认知。同时,结合插图与长句,通过“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趣”的有层次引导,让儿童仔细地、有序地观察插画、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介绍的顺序,对儿童理解语言有很大帮助。儿童通过“将语言变成画面的能力”,能有效提高记忆力和想象力。】

3. 读好长句子——“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读读句子,这句话写了粽子的什么特点? 表演创编朗读活动。

4. 读好长句子——“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理解“分给”:利用教具“一篮粽子”,把粽子的图片一个个分给小朋友们,出示“分”字,像这样,把整体用刀切开或取出一部分,就是“分”。复习已学汉字:指生上台领读粽子背后的汉字,质疑释疑,同桌互读过关。

【设计理念:在习字学词时,加入一些游戏元素,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活动性学习是低年级孩子的最爱。】

5. 写字指导:

这篇课文中有好几个字的字形就是一幅图。出示图画,学生猜字。照样子写字。

巧读长句子 探寻汉文化——《端午粽》的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写字就是画一幅漂亮的画!这样,将枯燥的写字指导转化为学生喜欢的写字练习,使练习变得好玩起来,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写字兴趣,提高了学生写字的效率。同时,像这样用溯源的方法简明扼要地呈现这些汉字产生、演变的大体历程,满足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奇天性,引起他们探究学习的兴趣,并在书写过程中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培养汉字文化意识。】

(三)三读课文,梳理脉络

连起来读读整篇课文,说说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了什么收获?相机梳理板书。

巧读长句子 探寻汉文化——《端午粽》的教学设计

三、诵读童谣,说“欲知”

1. 其实,端午节除了要吃粽子,还有很多习俗呢!读《同步阅读》中的《端午童谣》。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叶,挂香囊;五彩线,手腕绑;吃粽子,沾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2. 学生说“欲知”:读了童谣,你想了解什么?

3. 课外延学:根据这些疑问,请到课外去找找相关故事,下节课,我们将进行“话端午”活动。

【设计理念:在阅读中实现统整的教学。认知统整,了解除端午粽之外更多的民风民俗;诵读统整,结合《端午童谣》习得文本之外的童谣、儿歌;课外活动统整,结合学生的生活来学习语文、实践语文,实现课堂教学指向生活、指向生命的“大语文”格局。】

点评

理念:教学设计之“魂”

语文教育的核心环节是课堂,课堂教学的实施关键在设计。而课堂教学设计的着力点又应当在哪里?是教学过程的编排吗?不是的,应当是设计的理念。也就是说,不只是“怎样设计”,而更为重要的是“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虽然一个好的设计为一些教师现成搬用,现在还不是个别现象,但对于更多教师来说,他们希望能够借鉴思索的并不是“设计”本体,而是这样设计背后的教学理念。如果设计本身只是“术”,那么设计背后的教学理念才是“道”。有了“术”,不等于得了“道”,只有得了“道”,才能灵动而有创意地去驾驭“术”。

品评本案的一个亮点,就在于它不只是展现设计的方案,而更在于传达这样设计的理念是什么。为了强调,设计理念的部分一律加上标题“设计理念”加以强调,并用不同字体以示醒目,还用括号标注,这是对“设计”不可缺失的理解。综观它的设计理念要点:一是节气教学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二是识字与阅读理解的一体化推进;三是在重点、难点处(长句子)精准发力,使阅读教学从面面俱到的传统弊端中走出来,实行“精准滴灌”;四是对插图在教学中的运用,充分发挥统编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五是实现阅读教学在“统整”中“跨越”的教学思想,开阔学生视野,激发生活情趣,实现从“小课堂”到“大语文”,见“真能量”。

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运用知识、凝聚智慧、纵横信息、大开脑洞的创造性活动。真正要让教学设计成为育人之本,成为教师优课创作的“母体”,我们需要的并不是“设计”本身,而是为什么要作这样设计的背后的思想。

理念才是教学设计之魂,魂兮归来!

(浙江省绍兴市北海小学教育集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