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汉平 | 静观与敬畏——我的书法态度

 沁园春春2016 2019-05-29
抚风斋 2019-05-29


隶书程颢诗句

常汉平,1965年生,安徽临泉人。先后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今文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今美术学院)。初从曹宝麟先生习书,后从尉天池教授攻读硕士学位。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标准草书学社社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印社理事,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系主任、研究生导师。书法作品数百次参加海内外展览、多次获奖,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合著多种。曾获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师”、“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双优奖”、“徐悲鸿奖学金”教学奖、江苏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等。

行书杜甫诗

静观与敬畏

——我的书法态度

常汉平

常有媒体人士劝我作推广,我一般婉言谢绝。间有热心朋友主动相约,愿为我撰写评论,感动之余,也同样拒绝了。拙作本不足寓目,连累他人,殊觉不安;倘蒙褒扬,徒增汗颜。习书数十载,若说一无所成,未免有负师恩;说有点成绩,又非本人所乐道。故每遇此类事,颇觉为难,亦深感愧对师友之厚爱。或谓我低调,毋宁说有自知之明而已。

我本读书人,有幸做了一名书法教师。读书写字,原为读书人分内事,即便字写得好一点,理所应当,没必要沾沾自喜,更不值得宣扬,何况自己做得不够好。我有个原则:与人相处,看人作品,务必留心别人长处,反省自身不足。随着阅历的增长,我愈发觉得,此一做法于人于己皆有益处。古人说“万物静观皆自得”,我深以为然,故乐于将自己调成“静观”模式,以期不为物移,无愧初心。

北宋书法大家黄山谷,精研草书,而对自己以往作品,常感不满,可谓善于反省。晚清赵之谦,篆书为一代翘楚,而自谓不及好友胡澍,称“荄甫(胡澍)尚在,吾不敢作篆书”。近人林散之,兼善诗书画,晚年出书法集,自云“浅薄不文,学无成就”、“所学虽勤,所得甚浅”。晚年沙孟海,自言“学书六十年,东涂西抹,一无所成”。我不敢攀比前贤,只是想说,他们的书法态度,才真正令人敬佩。

历来书家,且不说其最终成就,只需看一下他们年轻时的作品,便足以令人惊叹。东晋王献之,书法与父齐名,同为“百代之楷式”,享年不过四十三。初唐欧阳通,欧阳询之子,也是一代名家,其书《道因法师碑》,才三十九岁。北宋米芾作《苕溪诗卷》《蜀素帖》,年仅三十八。研读历代书家传记、年谱,知其于书法之外,多善诗文绘画,学养具足。且古人看待书法,虽然常视为“末技”、“小道”,却从来不止于表面,而特重书意、骨力、气韵、神采,强调心与手、书与人的合一,将书法的“内功”引向“书外”,与大道贯通,从而确立书法的文化品格与属性,使之得与诗文并列。书法与文学的关系,历史上十分密切而牢固,书法遂超越日常书写,升华为有内涵、讲格调的艺术,成为独特文化;既非简单的写写字而已,也不是现在流行的炫技或热闹。

二十余年前,我曾写过一篇小文,题为《论如何得齐于古人》。倏忽二十年过去,书法的生态,似乎未见好转。所幸文化复兴,今已列为国家战略,书法之发展,未来可期。本人不才,愿尽绵薄。


                                    行书杜甫诗

行书福字

                              行书毛泽东诗词四首

隶书团扇

行书辛弃疾词

草书折扇

草书王维诗

隶书折扇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