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防水的设计和施工应遵循“防、排、截、堵相结合,刚柔相济、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 (1)混凝土自防水 ① 基本设计要求:地下室底板、外墙、顶板应采用抗渗混凝土,抗渗等级不小于P6,防水混凝土结构厚度不小于250mm,设计裂缝宽度不得大于0.2mm,不得出现贯通性裂缝,迎水面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 ② 主要施工要点: 配合比:胶凝材料用量不少于320kg/m3,在满足混凝土抗渗等级、强度、耐久性条件下,水泥用量不少于260kg/m3;砂率应控制在35%~40%,泵送时可增至45%,灰砂比按1:1.5~1:2.5控制,水胶比不得大于0.5,入泵塌落度按120mm~160mm控制,初凝时间按6~8h设计。 浇筑:混凝土应分层浇筑,分层振捣,每层厚度不得超过500mm,混凝土浇筑应进行混凝土搅拌、运输、浇筑力能计算,确保上层混凝土在下层混凝土初凝前覆盖,避免形成冷缝。混凝土应连续浇筑,尽量少留施工缝。混凝土应振捣密实,避免过振、漏振。 在炎热季节,底板大体积混凝土入模温度不得超过30℃,可采用砂石料场搭设遮阳棚、混凝土搅拌用冷水或加冰,混凝土罐车外包裹保温材料等措施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对混凝土进行保温保湿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14d,采用电子测温仪进行测温监控,根据测温结果及时调整保温覆盖层厚度,保证混凝土内部与表面温差不大于25℃,表面与环境温差不大于20 ℃,降温速率不超过2 ℃/d。 ③细部节点: a.后浇带 后浇带养护时间不少于28d,在两侧混凝土浇筑完42d后方能浇筑。 地下室顶板后浇带 b.施工缝 c.外墙止水对拉螺杆 d.穿墙套管 (2)外侧柔性防水层 ①底板、外墙防水层 底板防水施工前垫层应表面压光,砖胎模阴阳角处应用水泥砂浆抹出R50圆角,外墙防水层施工前应先对混凝土表面缺陷进行修补;地下室外墙容易出现的主要问题是裂缝和蜂窝麻面,一般采取表面修补法,灌浆封堵法。对于裂缝宽度小于0.2mm的混凝土表面裂缝、汽孔、蜂窝麻面等一般裂缝,先用水泥胶浆填充补平,待干燥后打磨平整,面层用聚合物水泥砂浆再次封闭即可。当裂缝宽度超过渡0.2mm时,可采用压力灌浆法进行修补。防水施工前应对外墙施工缝、后浇带、底板与外墙转接处进行防水附加层加强处理。外防水一般采用不小于2聚胺脂防水涂膜或不小于3厚的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外墙防水保护层可采用30mm厚聚苯板或120mm厚非粘土砖墙。 质量控制点: 模板紧固使用一次性止水螺杆; 施工缝、后浇带处使用止水钢板; 混凝土缺陷、螺杆凹槽处理; 防水附加层、厚度、范围控制; 防水保护层及时设置; 回填土分层夯实。 ②顶板防水层 顶板防水施工前应完成各种出板面管道、烟道、落水口的安装及封堵,找坡宜直接采用结构找坡,优先采用细石混凝土或水泥砂浆,慎用陶粒或膨胀珍珠岩等吸水性强的轻骨料材料。防水层施工前先进行24H闭水试验,发现渗水需进行处理,直至无渗漏后方可进行防水层施工。然后铺贴附加层,再进行防水层施工。 u质量控制要点: ·找坡; ·防水材料合格; ·防水层施工质量; ·滤水层(含水收集系统)质量控制; ·成品保护。 注:优先采用涂料防水层 地下室顶板防水节点顶板与室外地坪高差≤1000mm做法 顶板与室外地坪高差>1000mm做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