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捷:积累=摘抄? 复习时要抄抄写写吗?

 培根阅读 2019-05-30

积累=摘抄?

复习时要抄抄写写吗?

       福州教育研究院 何捷   

这回说说“积累”。

区别于之前说的背默,此时说的积累,在很多父母、老师的认识中,大多指:摘抄字词,名言警句等较为机械的练习。注意啊,这可不是“不值一提的小事”,这绝对是大家关心的热门话题。因为——

老师说:要注意积累,这样才有话写,有话说!

家长说:要注意积累,这样才能学好语文!

专家会说:积累吧,这就是语文学习要走的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考试来了,积累该怎么办,该如何看待?

我们常常异化“积累”,把它变成抄写抄写再抄写。我们看到无数小孩踏上了积累的道路:积累阅读,积累写作,积累感受。也真有通过积累取得成功的。这足以证明积累的有效性。于是,更多跟上来了。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强调:积累!积累!只有积累,才能有所突破!

让我们倍感意外和心痛的事发生了:积累成了摘抄,化为茫无边际的文案。他们不知道这么做是否正确,是否有效,但周围的权威都这么说,成功的人也都说自己曾经这么做。管他的,先做了再说吧。为积累苦,为积累累,小孩投入了一场足以耗尽他们一生的运动中——积累!积累知识,积累词汇,积累名言警句……这样的积累,究竟有用么?特别是考前复习,还在积累,增加了抄写内容,让人痛苦不堪。之前抄过的,再抄,之前没抄过的,补充抄。

对于知识的积累,要谨慎从之。知识的更替日新月异,今天积累的知识到了明天可能就用不上,或者是过时,或者知识本身被证明是不科学,是错误的。一线教师的感觉最真切:读书时我们死记硬背的那些教育原理,教育科学,教学法,那些刻板的,正儿八经的知识,今天真正用上的有哪些?即便是用,变化的有多少?被批判的有多少?就算依旧适用,用“知识”本身的概率有多高。所有的知识都要“化”,和自己化为一体,和行动化为一体。所以,很多名人不积累知识内容,不积累数据。红学家周汝昌不记《红楼梦》中各种数字,他说可查的不记;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不记具体的数据公式,他说可查的不记。

这些死的知识,条目,数据,不能成为积累的主流。给一个词供大家参考——“知道”,只要知道了线索,出处,可查就好了。更不要说网络时代到来,查询那样便捷快速,我们要积累的是一种方法和渠道。有小孩问:古诗词,经典名言佳句要不要积累。适当积累很有必要,记忆力用在这些方面是值得的,性价比高。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意思。

接下来才是正题:积累,复习期间究竟该怎么做?

其一

坚持延续积累的习惯,把积累强化成习惯。

之前有积累习惯的,可以坚持,积累的意义就大了。例如百字作文的积累,不是要求每日的百字要写得多好,关键在于每日写百字是习惯养成的过程,每日写,每日养,每天一次强化,直至成为终身习惯,这就是写百字的最大价值。

其二

复习期间形成积累的意识。

当有复习内容需要掌握时,立刻积累,主动积累,结合复习期间频率较高的积累行为,养成积累的意识。其实,意识本身也需要积累。这里说的“积累”可以说是警觉,更可贵的应该看做是知不足而后进的愿望:我需要进步,我想要提高,我能获取更多自己不知道的,我能探索世界的未解之谜。

其三

在每一次积累中形成积累的能力。

自能学习,不待老师讲。这,就是叶圣陶先生说的形象的学习目标,是教学最期待达到的境界,这也是可以通过积累实现。积累过程中,积累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这是不言自明的。为培养能力而积累就值得去做。例如复习期间让小孩练习“写人”,就可以给小孩一个小的积累项目:“了解两个写人的经典片段”“介绍两种写人的方法”。这样的积累带有信息检索,选择,判断的意味,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小孩在参与过程中,综合能力就会得到锻炼,这比背诵记忆片段强多了。

最后,我们也强调一句:必要的背诵积累是必要的。它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意识,一种能力的培养,当然也是可贵的素养。日常的积累确实重要。按照《课标》的意见,一句话就说明白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看,大家要的方法,尽在其中! 

因为喜欢,所以坚持。

因为坚持,所以越来越喜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