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起学内经(三)素问.离合真邪论 节选

 秦岭之尖 2019-05-30

素问.离合真邪论

岐伯对曰: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

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

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

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从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

这段话的意思大概可以分成三段:

1

第一段,就是讲圣人制定规则是以天地为原则的,人要应于天地。所以既然“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就有经脉与之相应。

2

第二段,是具体讲人之经水如何与天地之间的寒暑变化相应的。

3

第三段,是讲这种天人相应关系在临床上有什么具体的体现和意义。

我们先看一下相对难理解的字

第一个字,“起度数”这个“起”,就是立的意思,制定的意思。圣人就是那些善于养生的人。善于养生的人想要告诉大家怎么去养生,或者怎样诊断、治疗疾病,那么他首先得制定一个法则。这个法则怎么制定呢?要应于天地。

“宿度”的“宿”,就是星宿的意思。

所以宿就是二十八宿。

“经水”就是地面上的水,河流。

在这时是指过去中原大地上比较大的十二条主要的河流,包括清、渭、海、湖、汝、渑、淮、漯、江、河、济、漳。

(实际上如果我们不是专门地做考证的话,知道是十二条河就够了,不用记具体的名字。)

“波涌而陇”,这个“陇”就是隆盛的隆,隆起来的意思。《素问经注节解》中说:“陇,丘陇,地之坟也”。坟起,像小坟包一样突起来。意思就是地上有一个小包“隆”起来,就叫做坟,它实际上是指这个波涌凸起的意思。

从整段文字来看,这是对我们前面所讲的人与天地相应的进一步强调。实际上这个思想在《内经》里面层出不穷,是贯穿《内经》始终的一个思想。

例如在我们前面讲过的一些原文

“素问·生气通天论”: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这是天地相应。

“素问·阴阳别论”:

“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这也是人与天地相应

或者“素问·逆调论篇第三十四”里讲人与与四时十二月相应,都是这一思想的反应。这三段原文和这里的“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一样,都只是举例说明而已。如果你要再用心去找,在《内经》里这种内容还有很多。

人怎么与天地相应呢?

在这段文字里主要讲两个方面。第一个是经水与天地寒温变化之间相对应的关系。如果是“天地温和”,气候是正常的、很适宜的一个状态,那么经水就是安静的;如果是天寒地冻呢?经水就是一个凝涩的状态。这个“泣”,应该通涩,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如果是“天暑地热”,天气比较热的话,那么经水就沸溢;假如是有剧烈的,异常的气候,所谓“卒风暴起”,那么经水就像大自然的水一样,波浪汹涌,所以“经水波涌而陇起”。

我们只要讲到经水,单纯从字面意思上很容易联想到的一个东西,就是月经。因为月经我们就是以“经水”称之的。那么在后世对这段文字的拓展和运用上来说,也是月经病用的最多。所以在《彤园医书》里说“六淫之邪入于胞中,则损伤冲任,故妇人之经病,本此同参也。如寒则血凝,热则血沸,风则血荡。然波涌而大下,亦犹经水之被寒热与风而不得安澜也。”这段话是说寒暑的变化就会影响到人的经水。

实际上,我们再想想,是不是一定只是经水,或者说只是月经与天地的寒温变化相应呢?那就当然不是了。这个经水实际上指的是流行于经脉里所有的东西,气、血都包含在里面。所以,如果我们要做针刺的话,既然是天寒地冻,经水凝涩,那就要刺的深一些;如果是天暑地热的时候,我们可能就会刺的浅一些。用药也是一样:经水沸溢的时候,就不会去用温燥的药;如果是经水凝涩的时候,就不会用寒凉凝滞的药,其它都可以以此类推。


另外一个在临床上应用比较多的,

就是最后这一段话。


“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就是说这个邪气对经水有影响。这个影响如果反映到“寸口”,其“中手也”,你去摸脉,这种感觉呢,有时大,有时小。大的时候,说明的是什么问题呢?说明经水波涌而起,所以“大则邪至”。如果是很平静的呢?那就说明邪气没有侵入,所以“小则平”。这个脉象就是很平和的,说明没有疾病。但是啊,“其行无常处,在阴在阳,不可为度。”这个“大则邪至”,邪气那底在什么地方呢?是不知道的,要取决于邪气本身的性质。所以是感阴邪?还是感阳邪?阴时感邪?还是阳时感邪?都有不同,所以说“在阴在阳,不可为度”。

“不可为度”,还是要“度”。

因为不“度”我们就不知道这个病人的情况。

那怎么去“度”呢?“从而察之,三部九候”,用三部九候的方法去诊察他。《内经》里讲的这个三部九候,跟我们现在的说法是不一样的,但是不管采取哪种脉法,采用哪种三部九候,它背后的含义其实还是《伤寒论》里讲的“能合色脉,可以万全”。一定是综合四诊,最后才能辨别“经水波涌”,“大则邪至”是何邪所伤。这样,才能够进一步的进行治疗。

最可贵的是“卒然逢之,早遏其路”这句话。

可以说是这段文字的最精华的地方。它指出了在“从而察之,三部九候”以后,怎么去治疗。如果“卒然逢之”,这个说明什么?病很急,这个时候我们要采取“早遏其路”的方法。对于这个“早遏其路”呢,因为这整个“离邪真合论”这段文字讲的是针法,所以最标准的解释是迎而夺之的针刺泄法。我们从前面的这个病机上看,“经水波涌”它应该是一个实证,所以用迎而夺之的方法。迎而夺之就是迎经气而刺,那么这个我们在针刺里是补,还是泄啊?这是泄法。

对这段话的应用是可以扩展的。这种迎而夺之,除了用针,迎其经气方向而刺,是“迎而夺之”以外。用药物直接进行正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不是也是一种“迎而夺之”呢?这个是我们最能理解的一个拓展。

更进一步的,“扭转截断”的这种治疗方法是不是也是一种“迎而夺之”呢?

在伤寒六经辨证的时候,太阳病用太阳方,阳明病用阳明方,如果这个太阳病用了阳明方或少阳方就有引邪深入的嫌疑,这样就不对。非其证而用其方,用其法,这是不合适的。在温病里面,有卫气营血辨证。叶天士说,“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意思是在卫不可以清气,对不对?可是姜春华老先生呢,他对这个提出了一些质疑。他说,是不是一定要那么死板呢?这个病“卒然逢之”,我就要“早遏其路”啊。我能不能在卫先清其气,在气先凉其营血呢?于是,他就提出了“扭转截断”这样一个治疗思路。这个思路主要是针对温病的。在温病的治疗上,用姜教授的这个方法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就给我们了一个思考:这个“卒然逢之,早遏其路”,不就是扭转截断思想的理论基础么?

那在张仲景的辨治体系里是不是就没有这种早遏其路的思想呢?也不尽然!《金匮要略》里说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先安未受邪之地也”,这不也是一种早遏其路的思路吗?

“卒然逢之,早遏其路”是建立在“从而察之,三部九候”的基础上的。我们通过合色脉,了解疾病的特点以后,知道病势之所在,就能够从容的运筹帷幄了。有的病,我们就可以先安未受邪之地,甚至扭转截断。有的病,我们就可以直接的迎而夺之,跟它来一个“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正治。这个基础其实就是“其要一也”的意思。这个“一”是什么呢,就是疾病的本质,对不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