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欣赏】八、抒情诗歌(一)

 我的书海601 2019-05-30

▲第三编:抒情诗歌

八、抒情诗歌(一)

 

【古诗欣赏】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①辅②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③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④,儿女共沾巾。

【注释】①城阙:指京城长安。②辅:护卫。③宦游:在外地做官。④歧路:岔路,古人通常在岔路分别,这里指分别的地方。

2、望月远怀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①,竟夕②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③觉露滋④。

不堪盈手赠,还寝⑤梦佳期。

【注释】①遥夜:漫漫长夜。②竟夕:终夜,通宵。③披衣:表示即将出户。④露滋:露水滋生。⑤还寝:回卧室再睡。

【鉴赏练习】

3、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①,散入春风满洛城②。

此夜曲中闻折柳③,何人不起故园④情。

【注释】①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②洛城:洛阳(今河南洛阳)。③折柳:指《折杨柳》。《折杨柳》中梁至唐作者甚多,内容多写离情别绪。④故园:指故乡、家乡。

【题目】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诗词运用】旷达不羁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

【小贴士】此句出自苏轼的《赤壁赋》,是高中课本必背篇目。这句话的意思是,撑着如一片苇叶一样的小船,在浩渺的江面上漂浮,就像飘荡在广阔的宇宙里一样。苏轼因乌台诗案(元丰二年)被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郁闷的心情让他寄情山水,夜游赤壁之际,写下《赤壁赋》一文,借此来表现其博大的胸襟、旷达的情怀和超然的气质。

【高分作文段落】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此第二境也。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吸收了很多精华,才有足够的力量走出去,去到更为广阔的天地。古人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量的课外阅读,会让我们的语文素养得到飞速提升。

博览群书,几乎是每位大家素养提升的必由之路。西汉著名的思想家董仲舒,三年不窥园,专心攻读,孜孜不倦。宋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把家里的书读完后,便到城南李家去借书来读。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读书,他最终成了一代文宗。当然,课外阅读不仅需要量,还要质。歌德也强调过读好书的重要性:“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只有“质”与“量”双管齐下,我们的语文素养才能跃上一个新台阶。

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Ⅱ卷优秀作文片段)

【名师解码】

片段模仿“三境界说”提出了提升语文素养的几个境界,通过引用古诗词来对应几种境界,立意有新意。考生将课外阅读作为课堂学习的延伸,并谈到两者的内在联系,这种写作方式,稍胜一筹。开篇以诗句为引,富有文学色彩,易引起阅卷者的注意。

【速记】运用范本

话题1:澄明

苏轼写道“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是一种何等澄明的境界!天高地阔,水平如镜,人仿佛进入了一个神仙般的世界。而这心境的澄明,不仅在于所在之环境,更在于所往者之人心。试想,若苏轼是那种蝇营狗苟之徒,又怎能感受到月夜泛舟的美好和宁静呢?天地万物,不过是等在那里,等一个能读懂它的人来。只有那些最澄明的心灵,才能真正读懂宇宙的无垠和神秘。苏轼是一个这样的人,愿你我也是。在一生之中,若是能有一些时刻,放弃一切尘世的追求,去体味一种澄明的心境,那也不枉此生了。

话题2:旅行

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忙碌,所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为很多人放松自己的途径。其实,未必一定要去马尔代夫或者普罗旺斯才叫旅行,比起目的地来说,旅行更重要的,也许是一种放下的心态。有的人把旅行当作炫耀的资本,“上车睡觉,下车拍照”是很多人出门旅行的真实写照。可是这样的旅行,真的有意义吗?

我喜欢的旅行,一定是有精神上的追求的。旅行者,应该有那份闲情逸致,看花的盛开,水的跌宕,云的变幻;看天地的高远、世事的变迁和人世的纷杂。就像东坡那样,虽然走得不远,可那份“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超脱,却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珍贵的旅行体验。有东坡先生的那份旷达,走到哪里,看到的都是最美的风景。

【备考】外一则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白胜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