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被唐太宗奉为书圣,可是王献之曾经对谢安说自己书法成就超过王羲之,二人谁的书法成就高?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讨论价值的话题。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并称“二王”,王羲之称为“书圣”,王献之称为“小圣”。 王献之在死后的150年内,名声要胜过其父王羲之。但为何书圣不是王献之,而是王羲之呢? 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书圣”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王献之少负盛名,才华过人。自幼随父练习书法,以行书及草书闻名,但是在楷书和隶书上亦有深厚功底。 不同的朝代不同的遭遇东晋时王羲之书名盖世,而南朝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 王羲之至会稽后,书法艺术成就达到顶峰。但誓墓不仕后因笔札多为代笔人所书,乃有非议。王羲之逝世后到南朝梁初,约一个半世纪,在此期间王献之书因其媚趣研润、逸气洒脱,学其书者盛极一时。其间名家师法小王者,如《书断》所载,即有桓玄、宋文帝刘义隆、羊欣等。特别是羊欣,被称为“人于室者,唯独此公”,所以时人谓“买王得羊,不失所望”。另外还有薄绍之、谢灵运、孔琳、邱道护、齐高帝萧道成、萧思活、范晔等,也各具小王意趣。这是王献之声誉日隆的一个原因。羊欣书艺独步于王献之之后,传授门徒,使献之的影响更为扩大。 王献之《鸭头丸帖》 梁武帝萧衍排名:钟繇——王羲之——王献之 梁武帝萧衍作为南齐“西邸八友”之一,受萧子良的影响颇大。他不满意王献之的书风的流行,以帝王之尊提倡学习钟繇的古质的书法,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梁武帝本身也是书法家,又是著名的书法美学研究者兼评论家,以他的地位,说出来的话对后世影响非常之大。但是钟繇的书风并未昌明,而王羲之的书风却兴盛起来,这是梁武帝所始料未及的。 萧衍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说:“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至此,南朝的书法有完成了由王献之向王羲之的转变,从而在南朝梁掀起了第一次学王羲之书法的高潮。 王献之《地黄汤帖》 从唐太宗推崇开始,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 到了唐朝,王羲之的地位又进一步得到提高。唐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对王羲之的推崇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王羲之的“书圣”地位就是在这个时候确立下来的。贵为皇帝,为一位历史上的书法家写传,这是第一次。唐太宗评钟繇说“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论献之则贬其“翰墨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蒙、徐偃辈皆谓“誉过其实”。通过比较,唐太宗独认为王羲之“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帝王的个人意识、喜好往往会对个人产生影响,就这样,经过唐太宗这一顶级推手,使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于是从“庙堂”到“江湖”王羲之的书法被推到一个高峰。 王献之《东山松帖》 皮相和真魂大浪淘沙,王羲之的“书圣”头把交椅地位不可动摇! 宋、元、明、清的许多的书法家的行草书其实又都在受到王献之书风的影响,在颜真卿、苏轼、米芾、王铎的书法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王献之书风的影子。不过,王羲之不仅影响了他的家族和后世子孙,也影响了后世几乎所有书家。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对于王羲之的书圣地位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 王献之《廿九日帖》 王献之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为善,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是在书法史上做出了卓越贡献的。这也是后世对王献之的评价,若论其综合实力,他们父子俩是旗鼓相当的,王献之对其父的书法有重大突破,这是无疑的,但就书法成就和对后世影响来说,经过历史筛选,大浪淘沙,王羲之的“书圣”头把交椅地位不可动摇! 王羲之之所以称为书圣,绝不是因为他是王献之老爹那么草率。 可做万世之宗,乃为书之圣者 其实跟多人都说书圣是李世民捧出来的,李世民还贬王献之。 王献之王羲之的区别,一个是皮的发展,一个是里的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是两个不同的方向。在美术上有趣的是,他们两个的书法风格很不一样。虽然现在很难看到王羲之的真迹,但通过所有的摹本、拓本,可以发现王羲之有一种稳重,有一种内敛,有一种宽阔。王羲之是骨,只有骨正才行得正,坐的直,但是未必很漂亮,可能长得普普通通。 王献之是皮,后世认为他的字更漂亮,更挥洒,有更年轻的一种光芒。 不过,内敛跟光芒,是不一样的东西。就是有些人的美,是需要慢慢发现的,而王献之的美是一眼看去就觉得美。 王献之《鹅群帖》 王献之《思恋帖》 王献之《中秋帖》 所以王羲之被历代称为书圣,被“永以为训”,就是为了学到这些“法”,从而才能借助前人的变革,来充实自己,推动自己的变革。 艺术奇迹,华夏五千年。 品味千年经典,传承传统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