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为对联“六要素”与“九大忌”?

 何永谦 2019-05-30

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体形式,所谓格律(简称联律),是指对联中有关平仄、词性、语法修辞等方面的格式与规律,以及书写张贴时的格式。我们要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要对这些基本格律要求有所认识与了解。对联的格律,一般可基本概括成六个要素,即:上下联之间字数要相等、词性要相对、结构要相应、节奏要相合、文义要相关、平仄要相谐,其核心的问题是对仗。下面,我们就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合,平仄相谐,文义相关这六个基本要素并对联的几个禁忌问题,做一下初步认识和了解。  

一、字数相等

  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一个上联,一个下联,联句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两联的字数必须要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上下联相对应的词组字数也要相等。例:

  上联:春 来 眼际

  下联:喜 上 眉梢

  喜对春、上对来、眉梢对眼际,相对应的字、词字数相等。

多分句例:

  上联:山明水秀,八节四时颜不老;

  下联:日丽风和,千年万古景长春。

  上下联各两个分句,第一分句为四个字,第二分句为七个字,单边各十一个字。“秀、和”为第一分句句脚,“老、春”为第二分句句脚,也是联的联脚。相对应的字、词字数相等。

  对联短的有“四言联”或称“四字联”、“五言联”、“六言联”、“七言联”,长的有十几言、几十言、上百言乃至几百言,一般十几言的可称短联,几十言的可称中长联和长联,几百言称“超长联”(见第三节)。

  二、词性相当

  上下两联相对应位置上的字词,词性需对称,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等。严格说,颜色词要对颜色词,方位词要对方位词等等。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上下两联相对应位置上的词词性完全相同,“两”“一”都是数词,“个”“行”都是量词,“黄鹂”“白鹭”都是名词,而且都是飞禽名,其中“黄”“白”又都是颜色词,“鸣”和“上”都是动词,“翠柳”“青天”都是名词,其中“翠”“青”也都用来表颜色。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

   三、结构相称

  上下两联相对应的句法结构应尽可能一致,如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等。如: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上下两联都是主谓结构,“明月”“清泉”都是主语,“照”“流”都是谓语中心语,“松间”“石上”都是状语。

  四、节奏相合

  节奏,是由停顿形成的,本是音乐术语,是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等现象。在联律中,则是指对联语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上下联语句在哪里停顿,有几处停顿,在节奏上应当保持一致、吻合。如杭州西湖岳坟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上下两联依次都是二字一顿、二字一顿、三字一顿,节奏完全相合。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五、平仄相谐

  汉语每个字都有声调,古代汉语分平(含阴平、阳平)、上、去、入四声,古人把上、去、入三声归为仄声一类,与平声相对。现代汉语则是分1、2、3、4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1、2声为平,3、4声为仄。仄,就是不平的意思。对联要求上下两联之间的平仄要相谐。就是说:联语句中的平声字与仄声字,要有规律地交替使用;上下联之间相同位置上的字,平仄应该相对。即上联是平声,下联就要是仄声,反之亦然。上联的末尾字(联脚)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末尾字必须是平声。如长沙爱晚亭联:

  花迎剑佩星初落

  柳拂旌旗露未干

其平仄为: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两两交替,声律和谐,类似马之行步,“仄顶仄,平顶平” ,故称为“马蹄韵”(关于马蹄韵详见第二讲),富于节奏感、音乐美。

  不过,五七言对联对音步的安排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所以,实际上也并不一定非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能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即可。所谓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由于汉字的绝大多数音步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就在每句的二、四、六字上。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如:

  梅点春光兰遣夏

  平仄平平平仄仄(梅可不论)

  菊呈秋色竹凌冬

  仄平平仄仄平平(菊、秋可不论)

  还有,就是并非所有的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上,比如,领字与专有名词等的运用,句内可遵循词组的意节点或节奏点上平仄交替的规则亦可。

  六、文义相关

  对联的上下两联在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

  宠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看天上云卷云舒。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有关家国书常读

  无益身心事莫为

  对联的基本格律,除上述六个要素外,还有六个比较重要的禁忌,即六种应尽量避免的情况。现分别简述如下:

对联的禁忌

   1、忌同声收尾:同声收尾,是指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尾字(联脚),不能同声收尾,即不能同是仄声或同是平声。应上联必须是以仄声收尾,下联则要以平声收尾。

   2、忌同声落脚:是指应尽量避免由多个分句组成的对联,各分句之间的句脚同声落脚。多分句式联的各分句之间句脚要平仄交替,严格说,应按马蹄韵的“平仄杆” 规则,平平仄仄两两交替。既每边二至三个分句的联,要求各分句句脚不能全是仄声或是平声落脚;每边四个以上分句的,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具体详见第二讲)。

   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三平尾”是指下联(或分句)最后三个字连平,也叫“三平调”。“三仄尾”亦反之,即上联末尾连续用三个仄声称为“三仄尾”。“三平尾”是格律诗词中的大忌,许多年来一直套用到对联中。忌三平尾、三仄尾的理由是“平仄交替太少,缺乏音调变化”,读起来别扭(注:诗律不忌三仄尾,联律忌)。

   4、忌不规则重字:对联禁忌在上下联的相同位置和不同位置上出现不规则的“重字” ,即“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在对联中经常会看到一些带有叠字或重字的联,这是对联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可以增强对联的韵律感和表现力。只要在重叠时注意保持了上下联的一致性,这是允许的。否则,在上下联同一位置上以同一个字相对,或在上下联不同位置上出现同一个字,这都属于硬伤,是绝对不允许的。

   5、忌合掌:所谓合掌,既是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语义相同或特别接近,又可称为同义相对。我们在作联时,应尽量避免在上下联使用意思雷同的语句相对。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对“赤县”等,这些表现的都是一个意思,就属于合掌了。当然,有些个别非中心词语(尤其是虚词)出现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有一些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也未尝不可。如有的字词,单独来看是合掌了,但在一定的语境中可能就不能算合掌。因此,对某些貌似合掌的词,我们要根据它处于的语境来具体判断。

   6、关于孤平或孤仄:“孤平”,诗律术语,律诗大忌。是指在五言律诗“平平仄仄平”和七言律诗“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两个句型中,如果除了句脚的平声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字的律句。即五言律诗中“平平仄仄平”句型的第一字、七言律诗中“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的第三字,必须是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就是犯“孤平”。它仅存在于句脚是“仄平”的五言和七言律句中,如果不是“仄平”句脚,而是“仄仄仄平平”的“平平”句脚,则不能叫孤平。在对联中,“孤平”,只出现在句脚是“仄平”的五、六、七言的句子下联。一般认为应尽量避免出现。

   “孤仄”亦然,是由“孤平”的概念类推出来的,也是在五言和七言的律句中,除句脚是仄声字外,句中只有一个仄声字,称为孤仄。它也只出现在句脚是仄声字的上联中。

  实际上,对联中的孤平或孤仄现象,只存在于五言和六言句中,因为在七言以上的句子中,如果遵守了平仄交替的基本要求,是不会出现孤平或孤仄的。忌孤平和孤仄,是为了使对联的声律和谐。近年来,关于孤平、孤仄以及忌孤仄,在联界也一直有争论。最近,中国楹联学会公布的《联律通则(试行)》里,没有提到“孤平”、“孤仄”禁忌,对此,笔者也表示赞同。但对初学对联者来说,还是应当了解一下这方面内容的。

  总之,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它不仅实用性强,而且艺术性要求也是很高的。它是一字一音的独特艺术形式,其基本句式是来自骈文和律诗的(当律诗或骈文中的对仗句,在脱离律诗或骈文而独立存在时,可称为对联),不是随便两组字数相等的话就能凑成的。艺术风格总的来说是短小精悍,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正因如此,它在格律上的要求是严谨的。对联最本质的艺术特征是其对称性,而只有严谨的格律,才能保证它的对称性。如果没有严谨的格律,那么,作为一种独特文学形式的对联,其独特性、艺术性将荡然无存,其艺术生命力也难以持久。对联除上面所列的禁忌外,我们在作联时,还要注意忌上重下轻、上下联不关联、平仄失替,失对等现象。清代梁章钜在《巧对录》序中云:“余辑《楹联丛话》,多由朋好录贻,而巧俪骈词,亦往往相连而及。余谓是对也,非联也,语虽通而体自判,因别载而存之箧。” 所谓“是对也,非联也”,即是指一些“有对而无联”的“对”。明确将“对”与“联”作以区分。“对”,是过于偏重对仗奇巧,而忽视上下联内容的连贯性,“对而无联”,带文字游戏性质。而“联”,则是“既对且联”,上下联完整地表达出某种含义的文体形式。另一方面,对联作为一种形式小巧的文学体裁,就其格律文学而言,其内容应当是精悍的,应当包含尽可能丰富的思想涵义。在这个意义上,如果一副对联忽视或不求格律和意境,一味的追求机巧,最后只能是仅有形式而无内涵,只能算是巧对,不能称其为对联(“无情对”作为一种特例除外)。如若是单有机而无巧,那就连巧对也都算得了,纯粹是沦为文字游戏了。反过来,我们在作联时,若是以意先行,在重视联意的基础上去调整字词和声律,那则就会作出好的对联来。所以,只有在把握住对联的形式与内容统一的情况下,才不会失去它的艺术特征,才会使对联有“诗中之诗” 的美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