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洞见】从MY11到18·日产leaf三代电机进化路线分析

 cwmail7317 2019-05-30

三代电机的比较

日产Nissan Leaf车型的电驱动系统历时8年,更新三代。因其发展具备延续性,值得我们去研究,看能否挖出其内在的规律或者逻辑。从外表上看,三代电机几乎没有什么变化,都是8极48槽的结构,都是'V一'的转子形式,连定子的外径都几乎没有变化。相比丰田Prius每一代的显著特征变化,可以说是静止不动。那是否说明其技术未有进步?

11MY·经典的驱动电机

我们先观测一下11MY版电机,这是一款80kw,285Nm的电机,定子外径200mm,叠高151mm,定子采用分布式绕组,绕组端部非常紧凑。转子轴向分两段。

绕组采用散嵌式结构,槽满率达到70%,值得一提是为了降低磁钢的涡流损耗,磁钢沿轴向分成了18段。

电机的性能也较优异,额定转速7000rpm,最高效率发生在6000~9000rpm,达到97%,这受益于V一结构优秀的高速弱磁性能。

在冷却系统方面采用了中规中矩的平行水道构型,机壳采用了低压铸造工艺,值的一说的是电机的冷却效果颇佳,电机在80kw峰值功率连续运行1个小时,绕组温度都在135℃以内。

 在“V”结构刚刚崭露头角的时代,大胆的采用“V一”结构。算是勇于创新,但在其它方面就四平八稳,用现在的眼观来看, 这是一款“中规中矩”的电机,和 现在国内许多电机非常相似。

13MY·创新来自电机侧引擎

到了13MY版时,电机的结构未有明显变化,但在细节上有所建树。主要是电机的磁、电负荷平衡进行了调整。13MY变强调高磁通,高电密。主要体现在定子齿的面积变的更小了,12%的槽空间让给了导磁。

但过大的电密带来的温升问题,需要从冷却的角度冷却,13MY采用了“冷却热块技术”。所谓“冷却热块”实际上是一个和基座端面连接的铝基座。设计者巧妙的让绕组引出线作为热的高速公路和“冷却热块相连”使得绕组端部热量被快速带走。

但冷却热块会带来成本的上升,13MY通过缩短叠长使得成本降低。 其基本的逻辑是,通过策略1、策略2的使用使得转矩密度得以上升20%,带来的散热问题,通过策略3得以解决。在这个基础上缩短10mm铁芯使得成本得以平衡,而转矩密度仍然有12%的提高。这是一套完整的组合拳。技术链条的核心节点是策略3 “热块散热技术”

 相对电机本体,13MY最大的变化其实是集成化,通过集成化,使得整体重量下降了30kg,但集成来了NVH问题的复杂化。

leaf工程师们发现,如果简单的把电机电控减速器放在一起,整体的振动噪音水平是会上升的。如下图所示,简单的集成,会使得系统在1.7KHZ,在6KHZ出现了噪音尖峰值。

经过反复的排查,发现1.7KHZ是电源模块端盖发出的声音,而6KHZ这是电机本体发出的声音。进一步的排查证明两种噪音的机理是不一样的,相对应的解决方法也不同。具体的解决过程和思路,在我的荔枝微课《蜗牛讲国外先进电机》中有阐述。

总的来说13MY相对11MY主要是在功率密度、NVH、成本三个方面作了改进。这也是大部分EV驱动产品的迫切需求。MY13改进所用的主要引擎是电磁设计和散热设计这些本体设计改善。我们称之为:电机侧引擎。

18MY 系统侧引擎和基础侧引擎

从公开的数据看18MY的电机扭矩和功率都得以上升,但控制器的输出电流也是等比例提高,这就意味着电机的转矩系数没有变,根据其它渠道的信息交叉验证,18MY的电机未有改变

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围绕电机作出了五大技术改进,如下图所示。这里列举两点。

第一点是控制器侧作出的改进,那就是电压利用率提高了。13MY的母线电压利用率最高为80%,而18MY为100%。这就意味着,电机在高速区需要更小的弱磁电流,一方面更多的电流可以供给q轴电流,使得功率得以提高,另外一方面带来铜耗的下降,使得电机的最高效率上升了1.2个百分点。这说明控制器系统侧的改善是电机性能提高的一个大引擎。

那们为什么日产敢用这么高的电压利用率呢,这又反过来和电机相关。现在我们之所以不敢用这么高的系数,是出于可靠性的考虑,电压利用率高,也就意味着控制环路的电压饱和,电流的跟随响应将恶化,很容易出现不稳定的状态。那取多大的安全余量是合适的,又是个非常头疼的问题。因为电机的永磁体磁性能具备不稳定性。在冷态和热态之间,反电动势差值可以达到10%,因此控制器侧为了保证能够覆盖这部分波动量,不得不取较小的电压系数(当然这只是原因之一)。针对这一点,leaf工程师团队的观点是:“在13MY充分验证的基础上,我们对电机磁钢的温升表现已经非常确定,无需为此担心。”

“无需为此担心”其实说的是有底气的,因为leaf团队不但获得了13MY的经验数据,而且在MY18的控制算法中加了基于热网络法的“热保护策略”。通过内置的热模型,软件能够根据极少的反馈信息,推断磁钢的实际温度。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对磁钢当下工况的特性了如指掌,可以动态的控制电压利用率。 通过软件性能提升不需要增加过多的成本,这是系统侧改进带来的优点。这种技术动力我们称之为:“系统侧引擎”

18MY的另外一项进步是体现在成本上的。那就是渗Dy磁材技术 。渗Dy技术在13MY上已经开始应用,在18MY中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那就是晶粒得以细化。

细化晶粒带来两个好处,一个是Dy含量进一步降低,相较11MY Dy用量降低了70%,因此成本得以大幅度下降。另一个好处是磁钢的热阻下降,使得磁钢的散热性能改善。而这又有利于磁钢温升的控制,和电压利用率取值相关联。这就构成了顶层和底层的一种上下呼应。这种在基础材料侧改善的技术动力,可以称之为“基础侧引擎”

技术进步的结构

从MY13到MY18电机看上去没有改变,但其实不是未变,而是静水流深,变化在深处。随着电机设计技术发展趋近饱和,技术进步方向从电机侧往两个方向迁移:一个是系统侧,通过系统提升电机的性能、安全性。比如 热保护策略 、谐波注入等等另外一个是往下移,通过基础材料的进步,在根子上提升性能,降低成本。比如轻稀土技术、超级铜线、超级绝缘材料。

电机侧引擎、系统侧引擎、基础侧引擎构成了电机技术进步的三驾马车。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宽,便能看到,这上下两个引擎的发展将带来更广泛、更深层次的技术进步。这已经不是趋势, 而是正在发生的事情。我们要看见它,了解它,抓住它。

更详细、更完整的Leaf三代技术演进的阐述,请订阅我在荔枝上的专栏,链接如下:

另外这里作个广告, 工作室业务增长很快,人手短缺。如果想来我这里实习学技术的同学请联系我,坐标杭州滨江,蜗牛翘首以待。联系二维码如下,暗号“实习”。

死磕自己,服务大家,我是核动力蜗牛,每周分享技术干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