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雍正王朝 第1期) 以历史的视角,结合剧情,对《雍正王朝》进行原创的深度解读,大家好!我是“剧透历史”。今天是小编开创《剧透雍正王朝》的第一期,欢迎各位看官阅读、品评,当然若是能够进一步获得大家的点赞、评论或者加关注,那将更是对小编莫大的写作鼓励! 好了,言归正传,生活中小编是个十足的吃货,剧透雍正王朝的开篇,那就以康熙“真狗奶子加蜂蜜做的萨其马”起头吧。 ![]() 康熙说这话的全句是:
单独拿来看,似乎是挺普通的一句话。当时在场的有太子、佟国维、马齐和张廷玉,康熙觉得吃着挺好挺喜欢的美食,赏赐一些给亲近的臣下尝尝,也在情理之中,还更显康熙私下场合里平易近人的一面。 然而若是把目光扩大到当时的整个场景,就会发现康熙的这块“沙琪玛”,当真不是普普通通的一份赏赐。这也是皇家宫廷政治举足轻重,时刻不容掉以轻心的地方。 ![]() 展开这段对话的背景,是江南前方传来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成功从扬州盐商手中筹到了200多万两银子,并且购置粮米运往了灾区的消息。这次黄河水灾总算对付过去,康熙、太子,以及佟国维、马齐、张廷玉三位上书房大臣,此时都舒展出了久违的笑容。 不过若是不回顾一下黄河水灾初发时的情景,我们便无法设身处地得去理解康熙此时的如释重负。 康熙四十六年,连日大雨,黄河暴涨。河南、山东多处河堤决口,淹没田土房屋无数,黄泛区一瞬间凭空添出了整整100多万灾民。面对这100多万张食不果腹的嘴,做为皇帝的康熙一时陷入了深深的焦虑。 可更让康熙震惊和愤懑的是,乾清宫商议黄河赈灾,朝廷竟然暴露出“邻近省份已无粮可调、户部也几乎无款可拨”的尴尬困境。 步入晚年的康熙,随着身体的日渐衰老,当年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亲征葛尔丹的那股子意气,也早已不复存在。看着一大帮儿子日渐长大,这位老父亲指望着一大帮儿子替自己担负繁重的朝廷政务,对他们倾注了无限的信任,以为凭着这样的“家国同体”模式,可以管理好整个帝国,朝着繁荣盛世持续走下去。 哪成想一场黄河水灾,冲出了一个国库亏空的烂摊子,康熙猛然间从祖国山河一片大红的迷梦中惊醒。但事有轻重缓急,应对黄河水灾才是最紧要的政务,于是这才有了胤禛和胤祥到江南筹款赈灾的差事。 因此,当胤禛筹款赈灾差事顺利办成的消息传来,笼罩在康熙和整个朝廷上下的黄河水灾阴霾,一时间便都消散殆尽。 ![]() 只不过人世间的事,能够十全十美的毕竟是少数。 扬州地界的富户盐商大多聚集在江南巡盐道任伯安的周围,而任伯安作为八爷党骨干九阿哥胤禟的门人,是八爷党在江南不折不扣的利益代言人。胤禛和胤祥这趟连哄带吓,一下子从他们手里抠出了足足200多万两银子,便实打实得动了八爷党的奶酪! 十有八九是九阿哥和十阿哥授意,一封参劾胤禛“纵容灾民闹事,逼迫盐商捐款”的奏折,被送到了康熙跟前。 为着这事,康熙想听听外头的声音,因而才召集太子、佟国维、马齐、张廷玉,先征询一下这几位朝廷重臣的意见。 至于为什么只在太子和三位上书房大臣的小范围内讨论此事,恐怕这里头还有康熙另一层预先设定好的用意!小编在此先卖个关子,在余下的篇幅继续娓娓道来,哈哈! ![]() 康熙对话题的直接介入,首先源自于马齐对胤禛办差的评价:
闻听此话,在太子陪同下,刚步入屋内的康熙,立马换了个角度:
截然不同的,又何止是“官员”和“老百姓”两个立场的口风! ![]() 稍微懂点察言观色的人,此时都应看得出,康熙对胤禛江南一行,是持赞许态度的。 而相对的马齐,则选了“官员”的口风来说事,再结合康熙进门前马齐跟佟国维闲谈时讲的:
可见马齐这个人,思想和立场上更多还是偏向于维护他所在的官僚群体利益。胤禛“一个奏折参掉30多名府道官员”,马齐的定义是“急躁”;“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四爷叫回话”,这个外头官员的说法,也是经马齐的口传到了康熙的耳朵里,换种说法就是马齐在向着官员讲话。 ![]() 但马齐说话时满面笑容的表情,却在无意间透露出了他积极和正义的一面。 作为既得利益群体的高层代表,马齐不想有人动摇官僚阶层的特权,所以对胤禛处置扬州官员的做法颇有微词。可他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正派官员,却也十分焦虑黄河水灾、百万流民的困境,因而等到危机过去,他也自然而然得露出了发自内心的高兴神情。 也正因马齐身上存在着的这份为官操守、道德良知,才使得他能够安然度过康熙晚年和雍正年间的风风雨雨,活到了最后一集。 ![]() 再来看看佟国维的态度。他给马齐的回答是:
妥妥的一个八爷党铁杆骨干,开口闭口都不忘抬高八阿哥胤禩。但他的下半句:
所以我们日常工作生活听话不能听半句,否则极容易陷入以偏概全的极端。瞧瞧这佟国维,对官场腐败之风也是有所了解,也是深恶痛绝的,并非为了佟氏家族的利益,连基本的是非对错价值观都没。对胤禛这次江南赈灾,骨子里还是有些认同。 至于张廷玉就更别提了,一句“这大清的江山也真得四爷这样的人痛加整顿不可”,便对胤禛的举措,举双手双脚得赞成,可谓是三人中态度最鲜明的一个。 ![]() 马齐“笑着”认同;佟国维“讲半句”得认可;张廷玉“态度鲜明”得赞同。剩下一个太子,他的意见如何呢? 康熙最想听的就是太子的想法,坐定下来开头一句,便是:
与乾清宫对黄河水灾应对无策、讲话结结巴巴的状态不同,这回太子发表起意见来,表情、语速、条理,都可谓是头头是道,还真好些有太子储君的气度威仪。 ![]()
“但是”,就是这个“但是”,把刚刚还听得含笑入神的康熙,一把给拉了回来,脸色立马趋于僵硬。可他又期待,或者说幻想着太子能说出什么真知灼见,于是示意太子说下去。
这下整个屋子里的气氛可都僵住了! ![]() 就以当时朝廷的派系格局而言,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很明显都是太子的人。胤禛办差顺利,举荐他去办差的太子脸上也有光,更从侧面证明太子在举措、调度层面十分合格。但太子此刻却对胤禛做出了负面评价,不得不说这实在让在场的其他人感到意外。 且古代封建王朝的主导意识形态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儒家强调完美人格的培养,而德和仁是儒家评价一个人好坏的重要指标。太子提出胤禛在思想道德方面“欠缺了点儿”,实际上是相当严厉的指责。想想看一个人要是能力很强,道德却很败坏,对国家对社会不是更有破坏力吗? 这太子也真不是东西,完全没有与储君地位相称的宽大心胸,连为自己尽心尽力办事的四弟胤禛,也要讲上几句坏话。又或者说太子不懂得察言观色,明明康熙已经或明或暗得表示出对胤禛赞许的意思,却还是缺乏控制力,仍旧要把话说出口。 ![]() 更为尴尬的是康熙。 对胤禛经办的筹款赈灾差事,康熙总体上是较为满意的。朝廷中有不同的声音,指责胤禛“纵容灾民闹事,逼迫盐商捐款”,康熙的本意是想出面维护一下辛苦办差的胤禛。 用心良苦的康熙,特意只召集太子和上书房三位大臣,在小范围内开会,为的就是统一意见,给外界一个最高官方的定性说法。 而康熙对话题的把握,也十分有套路。 先用“老百姓”的口风把马齐的“官员”口风顶回去,表明我康熙是支持胤禛的奥; 接着太子发表意见,什么“四弟办事尽心尽力”、“功不可没”,康熙全程都给了微笑的赞许目光,把整个话题都往赞许胤禛的方向上带。 可就太子中途的这个“但是”,打乱了康熙所有的布局。 ![]() 太子做为储君,在佟国维、马齐、张廷玉面前就是半个皇帝,说的话、做的事极具有导向性和权威性。太子给胤禛定了个“思想道德欠缺”的基调,那让刚才支持四爷的张廷玉话还怎么讲下去,同时也搞得康熙很尴尬,差点下不来台。 更严重的是,继续话题下去,本来马齐就质疑四爷太过于急躁,佟国维也讲“这差事交给八阿哥他们干,准不会这么干”,万一他俩借着太子的话头深挖下去,那这场讨论就完全偏离康熙的初衷了。 康熙的表情怔在那里,场面一度陷入僵局,最后只得用一块“萨其马”转移话题。 康熙真要给大家吃萨其马吗?是才怪! 这块“萨其马”,其实就是康熙手中那道至高无上的皇权。权力真是个好东西啊!尤其是不受任何限制的皇权。 康熙用一块“萨其马”转移话题,堵在场所有人的嘴,知情识趣的佟国维、马齐,也就不再继续说什么了。 ![]() 局面虽然已经控制住,但康熙仍然觉得有必要交代一下太子。 “这老四老十三家里都怎么样了?他们奔波在外,你这当兄长的,该多关心着点才是啊!” 虽然看似普通的叮嘱,却包含着十足的指责味道。 想想胤禛、胤祥尽心办差、辛劳受累,你太子却安坐在家中坐享其成,前些天乾清宫商议赈灾毫无对策。不过这也就算了,可你背地里还要拆他们的台,实在是不应该啊! 所以说,这场康熙精心策划的讨论,就在太子不合拍的发言中给半途而废了。康熙虽未见得就此萌生废立太子的念头,但太子身上所表现出的狭窄心胸、小肚鸡肠,已然显出了与储君身份的不相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