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君解读《雍正王朝》第4期) 上回,咱讲了老四胤禛一行人,在江夏镇受土豪劣绅刘八女“下马之辱”,老四决心暂时隐忍的曲折过程。 这回,文史君把目光放在胤禛办成筹款赈灾差事后,京城各方头脑人物的反应,尤其是胤禛“后台”太子胤礽的态度。诠释在人际关系、利益纠葛错综复杂的职场,什么叫作牵一发而动全身。 以真实的历史背景,结合精彩的剧情,对《雍正王朝》进行原创的深度解读。大家好,我是“文史趣味谈”。 说到职场,有句话很有意思——“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 听着蛮消极,搁在康熙晚年执政的那个大背景下,皇子阿哥、朝廷大臣要是都不敢做事了、不想做事了,那你让皇帝老子怎么办?对此,身为当事人的康熙,是极为苦恼的。 所以,一听到前方老四办成了筹款赈灾差事,康熙立马赏了个郡王的爵位。 用意嘛!既是表彰老四的功劳,也是做给儿子们看的,鼓励阿哥和大臣们多干活、多挑担子。 这是明面上的驾驭之术,其实在此之前,康熙在与太子,以及上书房三大臣佟国维、马齐、张廷玉的内部交谈下,已经表露出对肯干事的老四胤禛,偏向性较为明显的认可。 咱们来回顾一下现场五人的表态。 最先开口的是佟国维:“也难得四爷和十三爷这片心,那些个官员一手从国库里掏银子,一手呢向百姓敲骨吸髓的。” 张廷玉是人精,讲得话是顺着佟国维的杆子往上爬:“佟中堂说得对啊,现在当考官收孝廉的钱,当军官吃空额捞军饷,收捐赋火耗加到二两。” 马齐的表态有点跳:“四爷所到之处都有歌谣了,官员们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四爷叫回话。” 这时,刚进门的康熙,立马接了下句:“老百姓说天不惊地不惊,就怕四爷调回京,这口风截然不同。” 至于现场之外的八爷党,已经私下里捣鼓出了老四、老十三“纵容灾民闹事,逼迫盐商捐款”的小报告。 多方面汇总的信息,可谓是各有各的说法。 康熙特意召集太子和上书房三位大臣,小范围内开会私聊,为的就是先在决策层内部统一意见,再正式发朋友圈,给外界一个最高官方的定性说法。 这在官场上,是领导层的常规操作。 注意!此时的康熙,已经向在场的人暗示了态度。 线索有两处: 一是康熙谈笑风生的神情。 这意味着什么?前两天还因黄河水灾阴沉着个脸,现如今两个儿子筹到了款又办好了赈灾事宜,总算是解了朝廷的燃眉之急,康熙心头的担子才得以放下。 二是康熙那句“这口风截然不同”。 显然,康熙顺着马齐“(官员们)就怕四爷叫回话”,扭转口吻,站在了老百姓的角度。 黄河水灾康熙为什么郁闷?不就是老百姓田地被淹、房子被冲,担心他们无家可归闹民变嘛!既然现在赈灾款项已经落实到位,老百姓也就能安定。 所以,康熙对老四、老十三这趟差事,总体上是持肯定态度的。 最高领导既然暗示,那目的肯定就是希望底下人附和支持,搞成集体决议,形成领导班子团结一致的良好气氛。 这时候,康熙尤其需要二把手太子胤礽带个头。 太子开头的表态,很合康熙的胃口: “四弟的才具是有的,办事也肯尽心尽力,这次筹到了款也购到了粮,解了朝廷的一次燃眉之急,功不可没。” 可后半段,就没能说到康熙心坎里去了: “但是,皇阿玛经常开导儿臣们要以德为本、以仁导行,激烈激诈的手段并非立身之本、治国之道,要说在这方面四弟是欠缺了点儿。” 这个“但是”,的确是出乎康熙意料之外。 一方面是太子对老四的负面评价。 古代封建王朝主导的意识形态,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儒家强调完美人格的培养,而太子口中的“德和仁”,恰恰是儒家评价一个人好坏的重要指标。太子提出老四在思想道德方面欠缺了点儿,实际上是相当严厉的指责。 想想看一个人要是能力很强,道德却很败坏,对国家对社会不是更有破坏力吗?! 另一方面是太子看问题的格局和角度。 太子是啥?是二把手储君,是将来的皇帝。 皇帝需要考虑啥?单就黄河水灾暴露的一系列问题来看,皇帝得考虑国库为什么空虚、土地兼并积弊怎么解决、官员们的懒政颓势怎么扭转...... 太子是一条都没提到,反而拉扯起了有功的老四。这也太掉分了! 更严重的是,太子作为储君,在佟国维、马齐、张廷玉面前就是半个皇帝,说的话、做的事极具有导向性和权威性。 太子给老四定了个“思想道德欠缺”的基调,那让刚才支持四爷的张廷玉话还怎么讲下去,同时也搞得康熙很尴尬,完全打乱了事先预想的套路,差点下不来台。 如果继续话题下去,本来马齐就质疑四爷太过于急躁,佟国维也讲“这差事交给八阿哥他们干,准不会这么干”,万一他俩借着太子的话头深挖下去,那这场讨论就完全偏离康熙的初衷了。 所以,康熙当机立断,抛出了小零食: “那个天津桂顺斋进上来的沙琪玛,用的是真狗奶子加蜂蜜,和御膳房做的不一样,给大人们各上一份尝尝。” 经过这么一个跳跃性的话题转移,大家也就没再继续刚才的讨论了。 而康熙随后那句: “这老四老十三家里都怎么样了?他们奔波在外,你这当兄长的,该多关心着点才是啊!” 虽然看似普通的叮嘱,却包含指责的味道,你四弟、十三弟在外奔波、辛劳受累,你却安坐在家中坐享其成也就算了,可还要拆他们的台,实在是不应该。 剧情对这段的处置,十分有意思。因为历史上的太子胤礽,被废的原因之一,确确实实就是因为太不关心年纪小的弟弟。 康熙四十七年五月,康熙巡幸塞外,途中7岁的皇十八子胤祄患病,父亲康熙十分焦虑,但二哥太子胤礽却没啥表示。 联想起康熙二十九年亲征噶尔丹,太子胤礽到行宫请安,看到日渐消瘦的父亲,也没几句关怀的话,于是康熙认定太子“绝无忠爱君父之念”。 这在古代那个提倡忠孝的社会,等于是判了胤礽“死刑”。 因而放大来看,剧中康熙话语中暗自指责太子,说他不关心奔波在外的四弟、十三弟家里,是不是可以埋个大瓜——太子离被废不远了呢?! 在此之前,太子至少有两处关系没处理好。 一是太子与郑春华的关系。 郑春华是康熙的嫔妃,太子和自己的后妈搅和睡到一个被窝里,像极了历史上的哪对男女? 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嘛! 武则天当初,也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女人,经常侍奉在身边,可以说掌握了李世民每天行程动态的第一手情报。 她与太子李治的关系,浪漫点说是癞皮狗的爱情。现实点讲,就是李治安放在李世民身边的一双眼睛、一对耳朵。两人早已结成政治同盟,而不仅仅是肉体上的爽快。 咱们回过头看郑春华。 有这么个画面,康熙坐在车里翻看黄河灾情的奏折,陪在身边的就是郑春华!而且还能瞄见上面的内容!!这可不就是武则天当年的翻版吗?!! 但可惜,太子并没有利用好郑春华的情报价值,光顾着滚床单了。 二是太子与老四胤禛的关系。 对老四,太子的话是“你是我的人”。既然是自己人,太子为何又在康熙跟前给老四搞负面评价呢?是太子没有敏感性,收不到康熙的暗示吗? 这种情况基本可以排除。 想想啊,胤礽当了30多年太子,康熙精心培养了这么久,又浸淫在宫廷权力场这么久,怎么可能连康熙这么明显的话外之音都听不出? 听出了,却还是要打压老四。只能说,他感受到了来自老四方面的离心倾向。 最直接的,就是乾清宫议政那会儿,老四没跟太子打招呼,就跑去户部核查国库存银和灾区临近省份的存粮情况。而且,还在乾清宫,当着康熙的面,给捅了出来。 尽管户部暴雷,对管理户部的老八胤祀打脸最厉害,但越级上报的操作,在职场上绝对是不正常的。 这事搁在太子眼里,就是老四要脱离太子集团,搞单飞的危险信号!!! 而太子选择在内部会议上,贬低老四筹款赈灾功劳的举动,也是犯了职场大忌。 万一在场的人把这话传给老四,你让委屈的老四,咋再心甘情愿为你太子办事? 总而言之,在对待老四的问题上,太子已然暴露出自己掌控局面、驾驭下属的能力成问题,缺乏拉拢人心的手段,太子集团的分崩离析,也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