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一个民族尚武还是不尚武,和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与所受到的教育是非常密切的。 历史环境的影响在汉朝的时候,自从刘邦当皇帝开始就规定了一个硬性指标:无军功不得封侯。 所以汉朝人想要加官进爵,打仗博取军功就成了他们最好的实现方式了。 而刘邦此后的历届汉朝政府对这项规定的执行也是极为严格的,所以哪怕像李广这样的人,虽然能力很强,也立过了不少的功劳,但是由于达不到封侯的指标,终其一生,都在郁郁不得志中度过的。所以有了一句成语叫做李广难封。。。 汉朝政府对军功的重视和封赏的严格执行,让整个汉朝时期军事力量极为强大,更是产生了无数军功赫赫的将领。 也让汉朝能够成功解决困扰了他们半个多世纪的匈奴人的问题。 对军功的渴望,甚至出现了像陈汤这样的为了打败匈奴人立下不朽的战功,竟然假传圣旨,在万里之外调兵遣将和匈奴人作战。。。 虽然在后世看来胆大妄为,但是由于汉朝对军功的重视,即便是陈汤假传圣旨,因为他的功劳足够大,汉朝政府不仅没有问责,反而将陈汤封为关内侯。这样的一个氛围对汉朝人是一种极大的鼓励(只要打赢了什么都好商量,哪怕假传圣旨都会既往不咎),于是汉朝士兵作战极为勇猛,有一汉敌五胡之说。 在这一时期,汉人的尚武精神在世界上来看也是顶尖的。 同样的还是这个民族到了宋朝的时候就玩完了。 宋朝有弱宋之说,但其实宋朝的军费是极为庞大的,大约占到了整个国家财政收入的8成之多。所以呢,如果按照军费占财政的比例来看,宋朝反而更像是一个军事帝国。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宋朝的氛围是重文轻武,结果宋朝军队在对外战争的时候,战绩却是惨不忍睹啊。 在北宋末年,曾经发生过2000多宋朝军队,竟然被17名金国骑兵击败的奇葩现象。。 而面对幽云十六州被辽国所占据,宋朝自从宋太宗北伐失败之后,就已经几乎断了靠自己的力量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想法。这和汉朝为了打败强大的匈奴人准备70年相比,简直不像是同一个民族所办的事儿。。。 那么,也正是因为宋朝对武人打压和对外的软弱,导致宋朝不断受辱,甚至在南宋时期面北称臣,开创了数千年未有之怪现象。。。 所以说汉族到底是尚武还是不尚武,最重要的还是看所处的时代特色是什么样的。在汉朝他就尚武,在宋朝就相对的不尚武。 除了时代所赋予的烙印之外,另外一个影响汉族人是否尚武的因素就是文化教育了。宋朝的时候,大多数老百姓还是具有一定尚武精神的,这种精神虽然受到了统治者打压,但是一旦遇到国破家亡之际,就会激发出来。毕竟这个时候统治者的打压,已经变得极为微弱了。 在北宋末年南宋初年这段时间,为了抵御金军的南下,北方的老百姓在太行山一带聚集了数量庞大的义军。 他们为阻止金军南下灭掉南宋,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在岳飞北伐的时候这些人也和岳飞积极联系,准备对金军南北夹击,光复河山。 (岳飞影视形象) 除了这些民间自发组织的义军之外,为了生存,南宋时期也曾经一度被迫开放了对武人的限制。结果南宋初年名将辈出,岳飞自不必说,除了岳飞之外还有黄天荡大败金军的韩世忠,和尚塬大败金军的吴阶兄弟。 尤其是吴阶兄弟的和尚塬之战,面对金军的重装步兵,两兄弟指挥宋军重步兵在平原上和金军正面对抗,并且取得了大胜。 以上战绩足以说明尚武精神仍然流淌在宋人的血液之中,一旦需要就会被激发出来。 这就和文化教育息息相关了。 虽然宋朝重文轻武,但是中华文明中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教育,却影响着一代代的人。每当民族危亡之际,都会有无数人抛头颅洒热血为祖国战斗。 说到底,中华民族的文明里边就有尚武精神的成分,这个成分被我们所传承,在我们心中种下了尚武精神的种子。 当然,如果这个文化被其他的民族所传承,那么也会为他们所用了。 所以,一个民族尚武还是不尚武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