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甘肃出土的汉代民居,浅谈汉族人的尚武精神

 黄豆叶 2023-03-19 发布于安徽

#历史开讲#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新中国成立后,中华大地完成了史无前例的大一统。而这五十六个民族里面,汉族是历史最悠久,发展最为壮大的一个民族。放在过去,难以想象蒙古族、苗族这些“异族”会和汉族人亲如一家。

在大家的印象中,汉族是文明种族,注重琴棋书画,喜欢吟诗弄月。而南北异族则野蛮无状,骑马摔跤,性格粗犷。两者对上,汉族在武力值上毫无胜算。

文章图片1

但其实历史上的汉族最具有尚武精神,无论妇孺,人人皆可拉上战场。究竟发生了什么,汉族才会演变成大家印象中的样子?

乱世之中杀出重围

甘肃省的博物馆里收藏着一件出土于武威市的东汉文物,文物造型是缩小版东汉民居。不同于想象中的四方小院,这座民居足有五层楼,在民居四周建立了高墙做围挡,与门楼以栈道相连,方便人员走动。高墙四角还配有瞭望台,瞭望台上有可供发射弓弩的孔洞,整座民居宛如一座军事堡垒。

这件文物一问世,立刻引发了人们对于东汉时期人民生活的遐想。毫无疑问,这样的建筑是为了防御而用,在东汉的时代背景下,有什么特殊的缘故需要人们将房屋建成如此呢?

汉朝分为东汉和西汉,西汉就是我们熟知的汉高祖刘邦建立的政权,而东汉则是由刘邦的九世孙刘秀建立。汉朝的统一,促使了一个大型民族的生成,自此以后,汉朝统治下的人民皆为汉族,对外皆称汉人。绵延发展数千年,一直到了今天。

文章图片2

只不过到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是由关外的少数民族满族建立,汉族在他们眼中是“南方的穷亲戚”,得看满人的眼色生存。哪怕到了现代,说自己是满族,是八旗之后,也好像高人一等,是贵族。

但其实在历史上,除了元清之外,所有的王朝政权都是由汉族建立的。汉族不是一个新的民族,而是指所有生活在中原的居民,在汉人之前,他们被称为“华夏”。是在朝代更迭,时间变迁中,繁衍生息下来的古老民族。

古中国文明是四大文明之一,但如今其他三个文明早已经消逝,唯有中国文明千年不衰,历久弥新。除了对于文化的传承之外,最重要的还是生存能力。毕竟生存能力才是自然界物竞天择的归宿。

所以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古人吟诗作赋,“君子动口不动手”,只是片面的印象。结合甘肃出土的军事堡垒式的民居,很有可能在古代,汉人是人人尚武的强悍民族。

文章图片3

尚武精神是指崇尚武学和武装,但如果没有外界原因的话,没有人会折磨自己,每天练武。就像现代的大多数人,如果不是身体出了问题,或者为了更好的工作,也不会刻意去锻炼身体。

而汉族文明起源的春秋战国、秦汉两朝,正给尚武精神提供了发育的土壤。春秋战国七雄并立,天下未定,彼此之间就不会和平相处。很简单的例子,中国虽说地大物博,但是总有厚薄之分,南方水土丰茂,天府之国。而北方气候严寒,寸草不生。彼此之间的物产差异,也决定了国民的生活质量。

为了争夺资源,七国之间必然要有战争。因此各国囤粮练兵是生活常态,包括现在仍是如此。面临的考验越是严峻,国民的武装越是完备。

北方尚且资源匮乏,更不用说更北的塞外了,听起来那边牛羊成群,每天喝酒吃肉,但除此之外,就别无他物了。哪里有中原的五谷杂粮、丝绸棉麻、雕梁画栋来的吸引人。于是蒙古的匈奴对中原更是虎视眈眈,时不时地试探,期望有朝一日能够入主中原。

文章图片4

匈奴的存在也给了汉人极大的威胁,处于这样的乱世之中,说汉人每天风花雪月,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中原的统一和更迭,从来都不是靠以理服人,都是实打实用拳头打出来的天下。

秦朝先后征服六国,只花了九年时间,举兵百万,从韩打到齐,战火遍布了整个中华大地,秦朝兵马光在这场六国战争中折损的就高达四十万。

为了尽快完成统一,秦朝征兵力度空前绝后,男丁拉着就能上战场。而老弱妇孺在乱世之中为求生存也会强健体魄。影视作品中的秦汉妇女从没有娇滴滴的形象,生火做饭,上山砍柴样样都行。也可以在外抛头露面做生意,更可以接受教育,离婚改嫁也是常事。

后来是什么改变了这一切呢?

弃武从文的汉族人

秦汉时期尚武乃是迫于生存环境,秦朝大一统后,都没有过安生日子,就接连要面对天下伐秦、楚汉战争。始终处于战乱之中的汉人对受教育的需求并不高,而且当时教育也不普及。大多汉人整日忙于生计和自保,不得不尚武。

直到汉朝建立,中华大地上才算有了第一个稳定的王朝政权。但是汉朝建立初期也并不太平,得和匈奴和亲来换取短暂的和平。直到汉武帝时期,汉朝的政权才稳固下来,于是第一件事便是派兵攻打匈奴,卫青霍去病长驱直入,把匈奴赶回了草原。并在所过之处建立郡府,派汉人进行管理,完成向当地的殖民,这一点也给日后各民族的融合提供了基础。

文章图片5

汉武帝在位的整个时期几乎都在和匈奴作战,之后天下才算大定。而汉武帝对后世的影响不仅仅是如此,他还推行了一项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项政策对后世的影响绵延了两千多年,也是汉人由尚武向尚文转变的一个小契机。虽然汉武帝之后教育也在推行,但对人民生活习惯的影响并不大,权力还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如果长此以往发展下去,或许在汉朝就能完成向尚文的转变。

但是之后东汉末年三国鼎立,魏晋南北朝纷争不断,这也导致了汉人的尚武精神从没有完全湮灭,每逢乱世就会得到又一次磨练。也正是因为汉人的尚武精神,才让这纷乱的三百多年里,虽然内部打的昏天黑地,但从来没有让四方异族,或者华夏大地之外的政权有机可乘。

他们也不是没有尝试过对中原发起进攻,尤其是三国时期,北方乌桓和南方蛮夷见中原分裂,曾以为入主中原的机会终于来了,从而对中原发起了进攻。结果南方蛮夷的首领孟获被诸葛亮七擒七纵,玩弄于股掌之中,毫无尊严可言。

文章图片6

而北方的乌桓被曹操手下的名将张辽打得没有还手之力,直接归顺了曹魏。乱世之时,其实中原各国因实力强悍,都没有把四方异族放在眼里。每次都是等到解决了内部矛盾,才会抽出空去对付他们。

不过这一局面在隋朝时迎来了改变,隋朝是继秦朝之后,第二个完成大一统的朝代。但他的命运和秦朝何其相似,也只存在了短短的几十年,就被李唐政权给推翻了。不过在这几十年里,隋朝的君王却做了一件改变整个汉族风向的事情:开创了科举制度

从古至今走“仕途”是所有有志之士的追求,但在隋朝之前,朝廷选拔官吏采用的是察举制,也就是内荐制度。地方官吏通过品行和学问的考察,向朝廷举荐人选。这其中涉及到的主观性过大,权力都掌握在官吏的手中,没有背景的普通民众难以获得被举荐的机会。

文章图片7

而科举制度,却采用考试的方式给了所有人机会。也让“读书”成为了广大百姓迈入仕途的途径。虽然在科举制度的发展之中,也曾有过迂腐无用的时期,比如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注重文章的格式而非内容。使得学子们满嘴之乎者也,却缺少实际价值。

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随着科举制度逐渐扎根在汉族人的思想之中。科举制起源于儒家的思想,所以说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是小转变,而隋朝建立的科举制度完成了由尚武向尚文的大转变。

从隋朝之后,可以发现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偏向于文雅风流,再不似之前的“接地气”。但尚武转为尚文就一定是坏事吗?会不会弱化汉人的攻击力,从而让整个民族变得不堪一击?

文章图片8

显然不是,无论文武,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演变的。在文化教育不发达的古代,侧重身体素质的培养。而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则侧重技术教育的培养,没有高下之分。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但中华民族能够绵延数千年,成为唯一跨越了时光的古文明,必然有其顽强的生命力。相信华夏土地上的所有汉族人民在之后的发展中,也能带着这样顽强的生命力,配合时代的需求,完成整个民族的转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