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篆刻刀法应该怎样做到轻行与重入?

 lj0279 2019-05-30

篆刻刀法的轻行与重入,其实就是冲刀和切刀在操控过程中运刀角度、力度以及刻刀入石深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关于冲刀

所谓轻行,多见于运用冲刀时的一种篆刻方式,与执刀方式、入石角度、行刀力度、以及发力方式这几个要素密不可分。


一般来说,冲刀的主要执刀手势如上图所示,冲刀代表人物之一齐白石常用的就是横执式。奏刀时,需无名指和小拇指抵住印石以求行刀稳定,其发力特点以腕力为依托、力量主要流转于指腕间,以拇指、中指和食指来掌控行刀的速度和力度,其中中指的作用至关重要。



书法讲究中锋、侧锋运用,篆刻以“篆”立本,同样有刀锋,也有中锋和侧锋,只是篆刻的刀锋是指刻刀的入石角度不同,会造成刀痕样式不同(上图)。刻刀与印石夹角愈大,其行刀阻力愈大,反之阻力相对较小。这也是冲刀在运刀过程中“着力”的关键,往往是“重入”而“轻行”,即入石一瞬需重入,入石后便减力行刀。


由于冲刀易给人酣畅痛快、泼辣劲挺之感,所以冲刀的入石角度、力度、速度这三者之间是种动态交互、相互关联和影响的关系,因此冲刀的入石深度通常都不会很深,有着甚至到了斜披轻削的程度。例如,齐白石的“中国长沙湘潭人也”(上图)就是十分典型的冲刀单刀作品,且用刀十分肯定、毫无犹豫!尽管都是冲刀,但每刀之间仍极富变化,如“湘”字中目字的竖画、“人”和“长”字的横画等等相对“也”字而言,都是先重入后轻行,并不是匀速匀力地一推到底,“也”字尽管整体轻灵,但用一笔较重的短横避免了呆板;另外,三个三点水部的刀法变化也不尽相同。

齐白石正是通过运刀中刀锋和力量的变化,一如书法中的提按顿挫和轻重急缓,完成对“笔意”的体现,齐派风格才能在印坛独树一帜。

关于切刀


切刀由于刀法特点与冲刀不同,因此执刀方式也有所变化,常见多为以上两种(上图)。除了执刀方式同,切刀的发力方式也与冲刀不同,而是主要以腕力为主、指力相辅。

赵之谦说“轻行取势”,就是指相对切刀而言,冲刀一气呵成、气贯长虹,而切刀由于刀刃极短,且以类似“斩切”的动作、需靠每一刀之间的衔接来保持连贯性,这样就会使印文笔画的轮廓边沿产生凹凸起伏,笔画线条也因此而极富变化,较之直板板、通条式的线条也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因此切刀常给人沧拙、浑朴之感。


这里以本人喜爱的一枚西泠大家陈鸿寿的“江郎”为例(上图),这枚印将切刀特色展现的淋漓尽致!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运刀如使笔,刀锋上下流转犹如书法之八面出锋,两字笔画无一平直却又苍雄劲挺、朴拙生辣。同样靠刀锋切刻,每一笔刀痕之间的衔接、起转、波折陡生韵味,似乎有种飞刀走石的既视感!

由于切刀依托腕力发力,因此切刀通常刀痕入石较深,这个特点也常被用来篆刻边款。但这并不意味着冲刀就一定很浅,例如赵之谦就常常用冲刀深刻,这说明刀法在篆刻应用中并不是一成不变、或拘泥固化于某一种技法。

“法无定法”

谈到篆刻刀法运用时,印坛泰斗吴昌硕曾坦言:“我只晓得用劲刻,种种刀法方式,是没有的”。吴老这句话可谓一语道破篆刻玄机!不必去拘泥于何种刀具、或何派刀法,只要能达到期望的艺术效果便皆可拿来为己所用!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居然只用一枚铁钉刻制了一方印(上图)!这一方面体现了吴老不拘泥守旧、大胆创新的观念,另一方面以实际行动打脸那些唯刀法论者,更为篆刻艺术极大地拓展了表现手法!

所以说,篆刻中的轻行与重入都是相对而言,并没有严格的法则来限定。冲、切结合,轻行中兼有重入、重入兼有轻行都是兼容并蓄、丰富技法表现的有效手段,您说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