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文房四宝”中,纸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纸被发明之后,古代的文人骚客的艺术创作能力就开始了飞速的提升。无论是以王羲之的《兰亭序》为代表的字,还是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代表的画,都离不开以纸为载体。本着对艺术精益求精的追求,古人对纸的要求也开始提高,宣纸应运而生。 宣纸发源于安徽省泾县,古称宁国府。因为宁国府的行政中心在宣城,所以这种纸的名“宣纸”。宣纸独特的特性,使它成为了水墨丹青最好的载体。我国现存的众多古代书画作品,但凡是纸质的,绝大多数都是用的宣纸。宣纸为古代艺术的留存提供了保障,也是古人最为推崇的纸。但宣纸的一种特性,也为一些造假的不法之徒提供了便利。 古代名家的字画,都是非常珍贵的,因此在收藏界的价格往往都是天价。在利益的驱使下,终于有人开始动了歪心思。真迹少之又少,如何让真迹变多是很困难的。以字画为例,不仅需要非常深厚的丹青功底,还要想尽办法做旧,让赝品看上去是那个时代的。这两项之中的任何一项都不容易做到。但是以宣纸为载体的作品的出现,让一些人看到了希望。 清代著名书画家赵之谦在同治年间曾作了一幅《牡丹图》,因为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所以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和沈阳故宫分别收藏。一幅画被两处博物馆收藏,这是怎么回事呢?根据经验,其中必定有一幅是假的。于是两边都开始让专家鉴定,得出的结果却是:两幅都是真迹!就算是赵之谦亲手画两幅,他也不能保证构图和颜色全都一模一样,那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就是书画造假中最常用也是最难用的手法:一揭成双。所谓“一揭成双”就是把一张纸揭成两张,但并非所有的纸都能够揭。宣纸独特的制作工艺,也为这个手法提供了便利。和其他的造纸方法不一样,宣纸之所以平整就是因为它并非是一层纸。制作宣纸往往都是一层一层的叠加在一起,晾干后虽然也只是一张纸,但其实是好几张黏在一起。 也正是因为宣纸采用了这种工艺,才似的纸张比其他的纸更加平整,适合书画创作。同样,这也给造假之徒提供了可乘之机。在得到真迹之后,他们会模拟宣纸制作的过程,将一张宣纸再拆分成好几张。因为宣纸优秀的吸墨性,所以每一层都是一模一样的。因此,一幅画往往能变成好几幅。说它是假的吧,它的确是名家手笔。说它是真的吧,你有的人家也有。 市面上能够买到的宣纸大多是3层左右,比较高端的甚至能够达到5层。所以从理论上来说,一幅以宣纸为载体的书画作品,可以变成3幅甚至是5幅!只要能够成功揭开,就能够确保不被发现,因此是最常用的手法。之所以说难用,是因为难度比较高,没有丰富经验的高手根本不敢下手。不能变成多幅不说,可能这原本的真迹也要被毁掉。 在惊叹老祖宗的大智慧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小聪明。而这些特性,也一代代地传承了下来。在上个世纪我国科技落后的情况下,我国多少的山寨干掉了外国的正品?可能这也是我们中国人的一种天分吧,虽然有些不太正大光明,但却是事实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