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60doc网文摘手

 鹿茸图书馆 2019-05-30

“小戏”的乡土之约


来源:安徽日报

原标题:“小戏”的乡土之约

近日,首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安徽庐剧小戏《得失之间》启动巡演,“小戏”受青睐,给庐剧发展带来若干启示——

■ 本报记者 晋文婧

“影视界动辄谈逆袭大银幕,在大银幕的冲击之下,庐剧能完成一次小小的自我逆袭吗? ”庐剧小戏《得失之间》的剧作者阚俊松一直难解心结。该剧首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给了他莫大鼓励,更让合肥的庐剧人由衷欣慰。

由合肥庐剧院创作演出的庐剧 《得失之间》是一部小戏,说它小,是因为这部仅有25分钟的作品从形态上看很“小”:小旦、小丑、小生,三个演员一台戏;一个路灯、一条长椅、一块幕布,简单道具简洁出场。故事亦“小”:进城打工的二嫂从捡到钱包到还回钱包;失主从误解二嫂到感激二嫂。一个拾金不昧的小故事,折射出新时期进城务工者的高尚品格。但这一部看似小巧的作品,创作却历时三年之久,主创由合肥庐剧院青年骨干担任,并在2013安徽小戏折子戏调演中,斩获编剧、表演、作曲等诸多奖项。

在合肥庐剧院副院长朱彦东看来,这出戏能获得诸多殊荣,说明它虽短小但精致。拾金不昧,为什么娃娃们都明白的道理,值得浓墨重彩地舞台再现?主人公二嫂送回钱包,“失去”钱包,得到道义上的满足;失主失去钱包,得到钱包,中间因误解失去人与人之间应存的信任,又因误解消除得到感动和对道义的认同。阚俊松阐释说,小戏完整诠释了什么是“得”,什么是“失”。衡量得失、拷问人心,比如进城务工者与一个城市人的戏剧矛盾,或许正是反映了当下有失偏颇的社会观念,折射了芸芸众生患得患失的心理状态。有针砭时弊的意味,更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宏大主题。

小故事大主题,能够打动观众的首要因素在于作品接地气。与作品内容生活化相对照的是其作品形式的程式化。朱彦东介绍,戏曲程式化程度能够反映一个剧种的成熟度。该作品整个表演模式严格按照戏曲程式精心编排。 25分钟的舞台表演中,庐剧音乐、唱腔、演员身段等要素不容一丝马虎。今年上半年开始,主创团队就一直把主要精力放在对该剧的打磨上,语言唱词上也会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演员们也在舞台实践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艺术造诣。要继承庐剧好的传统基础、个性、特色,也要坚持不断创新,用新方法、新创意丰富庐剧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朱彦东认为,能够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不仅体现国家对地方曲种的扶持,也是对庐剧从业人员的鼓励。他们将更多地走进社区乡镇展开巡演,近距离与戏迷们互动交流。

国家艺术基金,是一项旨在繁荣艺术创作、培养艺术人才、打造和推广精品力作的公益性基金。业内人士认为,国家艺术基金给予这部庐剧作品以资助,反映了对庐剧创作表演方向的一个导向。 “庐剧要发挥其面向基层的优势,针对当下搞创作。 ”阚俊松说。众所周知,极具安徽地域特色的庐剧,流行于以合肥为中心的江淮一带和大别山区,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说起庐剧,有很多的“第一”,让庐剧人回忆。比如解放后,省内第一个国营剧团是庐剧团;改革年代,庐剧是全省第一个开创戏曲音乐剧先河的剧种;新世纪,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阚俊松回忆,高峰时期省内有十几家国有庐剧团体,庐剧的乐声布满城乡,几百支庐剧民间职业班社活跃于乡村和山区。上世纪50年代,全省有庐剧观众约2000万,流行区域占全省三分之一。这些数据都是庐剧顽强生命力的佐证。

时至今日,除了活跃于田间地头的民营庐剧艺术院团,目前仅有合肥、六安两地还存在庐剧院团“正规军”。即便如此,院团也普遍存在硬件设施较差、学术研究薄弱、人才资源和资金匮乏等问题。在这样的不利因素下,合肥市庐剧院院长朱彦东直言:“既然缺少传帮带,那么青年演员就必须通过大量的舞台实践来领悟艺术精髓,提高自身水平。 ”成本少、容易演出的小戏作品,未尝不是一个打开局面的突破口。近年来,合肥市庐剧院创作演出了多部小戏,民国小戏《千金诺》、现代戏《呼唤》《三嫂告状》以及古装小戏《生死恋》获得今年安徽省第七届小戏小品大赛的15个奖项。这些作品一方面体现了中国价值观念及中华文化精神,另一方面在思想、情感方面又与现实生活结合紧密。

在接下来的巡演中,主创团队将边演边打磨,争取冲刺该艺术基金“精品小戏”重点资助剧目。戏曲无大小,俯身为人民,为群众写戏、演戏,这或许是庐剧小戏《得失之间》的“获奖感言”。

题图:合肥庐剧院部分庐剧小戏剧照。

(资料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