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概览: 本研究分析了汽车共享出行渗透率现状,同时论证了影响汽车共享出行渗透率的关键因素——出行成本和平台服务可靠性的现状及其对汽车共享出行渗透率的影响机制。基于影响因素分析,结合对自动驾驶、新能源车技术的判断,预测未来汽车共享出行渗透率的发展趋势,判断行业发展格局,提出发展建议。 一、 概念界定 (一)汽车共享出行本报告的研究范围为个性化出行(图1),研究对象为汽车共享出行。汽车共享出行包括顺风车(拼车)、快车(拼车)、专车、出租车、分时租赁、租车(长租&短租)等,私家车自驾出行是个性化出行中的非共享方式。 图1. 汽车共享出行和私家车出行在社会主要出行模式中的位置和关系示意图 (二)汽车共享出行渗透率为研究全社会汽车共享出行的发展现状,本研究引入汽车共享出行渗透率的概念,指汽车共享出行的总乘员行驶里程数占个性化出行总乘员行驶里程数的比例。 二、 研究框架本研究提出汽车共享出行行业指标体系和基础研究框架,因数据和研究时限限制,此次研究仅涉及其中一部分(图2)。 图2. 研究框架 三、 主要结论和建议(一)汽车共享出行的发展现状 1. 截至2017年底,汽车共享出行覆盖全国35%人口,渗透率达到15%,相当于在所有小汽车出行里程数中,有15%的里程由汽车共享出行完成,“共享而不是拥有”已成为一种新的生活风尚;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汽车共享出行发展水平远超美国,尽管美国新能源车、自动驾驶技术和出行平台发展均较为成熟,2020年美国汽车共享出行渗透率仅为3.5%左右,2025年超过10%。 图3. 2013-2017汽车共享出行和私家车出行里程增速 2. 在不同汽车共享出行模式中,顺风车和快车方便快捷、价格优势大、发展最快,更具发展优势和潜力。顺风车渗透率从2015年的0.14%,到2017年的1.78%,增长了近12倍;快车渗透率从2015年的0.25%,到2017年的1.87%,增长了6.5倍。专车和分时租赁的渗透率增速较小;相较而言,租车和出租车的渗透率变化不明显。可见,具有价格优势、方便快捷的汽车共享出行模式的发展更为快速。 (二)汽车共享出行影响因素及影响机制 出行成本和平台服务可靠性是影响消费者选择汽车共享出行的最主要因素,技术和政策是汽车共享出行发展、引领全球的必要条件。 1. 汽车共享出行总成本为私家车自驾出行的67%,其中时间成本仅为私家车自驾出行的11.6%;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时间成本优势将愈发显著。 图4. A级车(左)不同出行模式的成本(元/人/公里)对比 2. 汽车共享出行成本越低,就有越多消费者减少直至放弃持有私家车而选择汽车共享出行,调研显示,当汽车共享出行成本为私家车出行成本的50%时,将有超过60%的人放弃拥有私家车。新能源车、无人驾驶技术在平台大规模成熟应用后,汽车共享出行成本将降低60%,仅为私家车出行成本的47%,届时将有67%的人放弃拥有私家车。 图5. 愿意放弃私家车的人数比例与汽车共享出行相对于私家车成本比例的关系曲线
3. 随着汽车共享出行的发展,典型平台的效率显著提升,汽车共享出行服务可靠性有了基本保障;截至2017年底,早晚高峰及夜间的平台平均应答率约90%、应答时长13秒。 4. 在出行平台和技术发展成熟后,早晚高峰及夜间的平台应答率将可达99.9%,应答时间可望缩短至0.02秒;当平台服务可靠性和出行成本均能满足消费者预期的时候,汽车共享出行的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
5. 良好的政策环境使汽车共享出行以先进技术、较低价格普惠更多消费者;良好的政策环境也是在以汽车产业为先导的新一轮产业革命中,中国能否实现换道超车的必要条件。 图8. 汽车共享出行渗透率影响因素及其关系 (三)汽车共享出行发展趋势展望 1. 汽车共享出行将经历行业积累期(2018-2025年)、快速成长期(2025-2040年)和发展成熟期(2040-2050年)三个发展阶段,乐观预计到2040年之后渗透率稳定在80%左右。 图9. 汽车共享出行发展趋势(乐观情景)
2. 行业积累期(2018-2025年):平台技术逐渐发展成熟,新能源车初步普及,一部分人放弃持有私家车,汽车共享出行呈现线性增长,渗透率从15%增至25%。 3. 快速成长期(2025-2040年):在平台大规模应用无人驾驶技术的背景下,新能源和无人驾驶汽车能够大规模、低成本普及应用的情景下,在使用环节带来显著成本叠加优势,汽车共享出行渗透率呈现指数型增长,有望增至80%。越来越多人少开乃至放弃私家车,私家车保有量将出现负增长。2025年,无人驾驶汽车将可以实现小批量量产和开始市场导入,但受政策和安全性限制,还未能广泛应用,自动驾驶出租车成为最佳的应用场景,具有调度、管理能力的共享出行平台会是最早的应用方。4. 发展成熟期(2040-2050):乐观预计汽车共享出行渗透率有望最终稳定在80%左右,拥有私家车和拥有奢侈品一样成为少数人的偏好。(四)政策建议1. 充分认识共享出行的发展趋势和战略意义,从国家层面制定汽车共享出行发展战略,做好顶层设计与统筹推进。2. 夯实汽车共享出行的基础研究,建立对平台和运营商的评价体系和机制,鼓励企业进行规范化管理和模式创新,不断提升平台企业的运营效率和共享率。3. 鼓励共享出行和汽车产业联动发展,出行平台对接汽车产业上下游资源;鼓励平台应用新能源车、自动驾驶技术,加速汽车产业共享化、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发展。鸣 谢 本项研究是国内较早开展汽车共享出行发展趋势研究的重要报告之一,结合未来的需求和新技术应用情景,对中国汽车共享出行的未来趋势做了深入分析和展望,对于共享出行相关从业者、管理者和相关研究人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后续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将在此基础上,持续开展深化研究。 本项研究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产业研究部牵头完成,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王晓明研究员、中国一汽战略管理部张晓艳主任、清华大学博士生王通等专家的指导和支持,在消费者问卷调查、典型平台运行等数据方面,得到滴滴发展研究院冯馨、薛岩、陈雨虹的大力协助,在此一并致谢。 关于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