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到底爱不爱我?谈爱情里的安全感匮乏(1)

 一元堂中医张 2019-05-30

如何证明你爱我?


「如果你爱我,现在就陪我去吃宵夜好不好?」

「你为什么不陪我去看电影,你真的爱我吗?」

「如果他在乎我,为什么经常已读不回呢?」



在关系里,这是你经常问的问题吗?你不懂为何你这么担心失去,也不懂你怎么这么需要陪伴,更不懂你付出这么多,怎么还是不能肯定对方是爱你的,于是你问了不下数百次的:「你爱我吗?」并且更深入地确认:「你爱我哪一点?」但怎么样你都很难满意对方的回答,甚至在对方的不耐烦中更加怀疑对方的爱。


你讨厌自己的患得患失,但你控制不了不时察看手机的冲动,害怕失去爱的自己也失去价值。你不懂自己的不安全感为何这么强,强到你总是需要用分手或伤害自己的方式考验对方,或者大哭、或者冷战,去要对方听从顺服。然后你开始越来越不安,因为你发现在这些查勤、担忧与控制后,对方对你失去耐性,响应越来越慢、也越来越冷淡,你开始深信你不被爱了,因为你再也找不到爱的证明,你多么希望回到当初甜蜜、紧密的状态里。


正是你的不安,创造了你不被爱的证明,即使你不断努力地付出或掌控亦然。


关于这反复确认与安全感匮乏的状态,我将用两个层次来说明这个现象:一个是自体和客体的概念;一个是童年阴影的概念。


自体感发展受阻 客体恒存的经验挫折


有非常多人需要反复确认爱是否存在,其实与客体恒存的经验挫折和自体感的发展受阻有关。


什么是客体恒存呢?其实是婴儿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约八到十二个月会发展出物体恒存概念,也就是认知上,当他看到眼前的东西不见的时候,他会开始寻找,因为他思维里已经知道这东西应该不会无缘无故消失,所以你会发现婴儿在六个月的时候,你跟他玩躲猫猫时,他会特别兴奋,因为他觉得这个现象很神奇。而这里我们谈到的客体恒存,则是比较偏向情绪层次的,当照顾者不在身边时,孩子并不会觉得天崩地裂,因为他信任照顾者会回到自己身边,因此能够安心等待。


但是当照顾者给了不舒服的感受,意味着我是不好的,就会产生挫折的经验、阻碍自我整合。


所以照顾者与我们之间的关系,成为我们认识自我与发展安全感很重要的过程,它会形塑我们对外界的看法。照顾者在我们小时候会是「全世界」般的存在,而当「全世界」给了我们舒服的感受,除了会让我们感觉安全之外,也会帮助我们认识「我」是好的,让我们整合自我时顺利许多;但是当「全世界」给了不舒服的感受,也意味着「我」是不好的,就会产生挫折的经验,阻碍我们整合自我。


因此,全世界、他者或照顾者的代称,都泛指「客体」的存在,像是一面镜子,在孩童的「自体感」发展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要让孩子拥有健康的自体感,就是要让孩子在逐渐与照顾者分离的过程中体认到:


「我」跟「他」是分开的,但我依旧可以在「他」身上获得安全感


如此孩子才有办法安心地做自己,在拥有自体感的过程中,也允许他人拥有自体感,清楚人与人的疆界。


在拥有自体感的过程中,也允许他人拥有自体感,清楚人与人的疆界。


当我们的内在需求被好好满足,外在客体对待我们的方式,会被我们的自我吸收消化,进而内化成我们自己的心理功能,因而我们有办法具备成熟的独立性,并且有办法安抚自己。


反之,倘若你小时候所知觉到的环境,并没有让你感觉安全,或者你成长的许多需求没有被好好满足,就会对外在世界感觉不安全,在成年后的关系中,不断用以下三种方式,来确认自我的存在:


1. 需要不断被赞赏,感到被肯定

2. 不论在生活里或情感中,都要不断寻求肯定,也容易为了肯定,而委屈或掏空自己

3. 需要与人融合,感受到安全与支持


因为缺乏客体恒存的认知,导致在看不到人时会容易不安,甚至要到了全面掌控的状态,才能稍微安心或感觉被爱,但这种与人融合的方式会让伴侣感到窒息。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