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田纪伟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编 辑:杜长志 南京鼓楼医院 视频导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处坠落和交通事故所致的高能量损伤日益增多。轻型损伤大多集中在脊柱前中柱,这类患者多采用保守治疗。而严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是脊柱的三柱损伤,其可引起明显的椎体高度下降,脊柱后凸畸形,骨折块移位压迫脊髓,造成截瘫等,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负担。为有效地解除椎管压迫,重建脊柱稳定性,常需要手术治疗。当前,前路手术创伤大且难以完成脊髓后方的减压和脊柱后柱稳定,单纯后路手术不能进行前方的减压和脊柱前中柱的稳定,而前后路联合手术创伤大、时间长、费用高。 本视频中,田纪伟教授阐述了胸腰椎骨折的因素和分型,结合病例介绍了后路、前路和前后联合手术入路的优缺点以及手术适应证。面对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创伤大的前后路联合手术方式,提出了一种简单、有效、风险小的经后路前方支撑术式,并详解了其手术操作技巧。 长按二维码观看完整视频 ▼▼▼▼ 视频重点 ◈ 重点一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高能量造成的严重脊柱骨折日益增多。其中车祸伤、高处坠落等因素占胸腰椎骨折患者总体的80%。胸腰椎骨折,最为最常见的损伤类型,严重时可造成脊柱脱位、椎管内占位等,而重大神经损伤的发生率高达30%。 ◈ 重点二 随着对脊柱骨折认识的不断加深,胸腰椎骨折分类逐渐演变成熟。1983年Denis提出了经典的“三柱理论”,将胸腰椎骨折分为4种类型:压缩型、爆裂型、安全带型和脱位型。1994年的脊柱载荷分类法,是将骨折进行客观量化,其从椎体受伤程度、骨折碎片分散度和后柱角度分别评分,综合>6分认为需要进行脊柱后柱重建。当前,2005年TTLICS评分临床应用最为广泛和实用。 ◈ 重点三 作为传统的术式,后路手术以脊柱后柱损伤为主,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操作容易等优点,但其对椎管前方占位无减压作用,同时易出现矫正丢失和椎弓根螺钉断裂等并发症。据统计,后路手术内固定失败率为9-58%,术后矫正度丢失为3-12°。 ◈ 重点四 对于不完全前路损伤、椎体爆裂性骨折致前中度不稳等患者,特别是TTLICS评分>7分椎体高度大于50%时,前路手术更为合适。但前路手术缺点众多,如出血多、固定不牢靠、神经损伤风险大,切口不美观等。 ![]() ![]() ![]() ◈ 重点五 对于不稳定的三柱损伤、椎管内占位大于50%、或前后方均有神经功能障碍等患者,前后路联合固定,在重建脊柱前中柱稳定和满意减压复位的同时,又避免了内固定断裂松动等并发症的发生。但该技术切口多,创伤大、操作复杂,增加了手术的危险性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 ![]() ![]() ![]() ◈ 重点六 当前,学术界广泛推崇经后路前方支撑手术。该手术简单,安全性高、可实现脊髓环形彻底减压和小关节突完全复位。该技术要求先固定对侧并适当撑开,其次在伤椎重侧植入钛网,同时如一侧椎弓根完整时,可选择伤椎置钉。 ![]() ![]() ◈ 重点七 典型病例:男、31岁,坠落致L3椎体爆裂性骨折伴脊髓损伤。采用后正中切口,经后路前方支撑技术,经左侧椎弓根行L3椎体次全切重建椎体。 ![]() 总 结 临床上手术方式的选择应当依据手术者对脊柱骨折患者病情的全面分析,包括骨折的部位、软组织及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情况、脊柱前方的完整及稳定性、术者对内固定技术及内植物的熟悉情况,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切忌过度手术与治疗,尽可能以较小的创伤达到手术治疗的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