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学说是我国劳动人民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理论。它是根据针刺时的针感传导路线、脏腑关系和腧穴的功效而逐步发展和积累起来的经验总结,这种理论又反过来指导临床实践,为诊断治疗服务。 经络有运行气血,联络脏腑的作用,脏腑、气血的病证也可以通过经络的反应表现出来。在临床上,根据疾病出现的部位,运用经络理论推断疾病发生于何经,属于何脏何腑,并可根据疾病的性质和出现的先后次序等来判断疾病的浅深和发展趋势。例如,头痛症状,根据经络循行的部位,可以判断病属何经:前额痛,属阳明经;偏头痛,属少阳经;头项痛,属太阳经。如果先见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表证),后见身热便秘(阳明里证),是病邪由太阳传入阳明,是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表现。 欲治病疗疾,须先通经络 经络学说普遍应用于药物及针灸疗法、推拿疗法、气功疗法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临床常用调理经络的方法预防疾病,如常灸足三里,可以强身、防病、益寿;灸足三里、悬钟穴可预防脑卒中等。针灸疗法与按摩疗法常用'循经取穴'的方法改善某一脏腑组织的病证。例如:胃痛取胃经的足三里穴;肝病刺肝经的期门穴等。针刺麻醉、耳针疗法等都是在经络理论的指导下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再如推拿疗法,也是根据经络循行的部位和方向运用的治疗手法。 end 健康天下 昂我中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