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络与疾病。

 育则维善余言 2019-05-31

     经络学说是我国劳动人民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理论。它是根据针刺时的针感传导路线、脏腑关系和腧穴的功效而逐步发展和积累起来的经验总结,这种理论又反过来指导临床实践,为诊断治疗服务。

经络预示疾病

     经络有运行气血,联络脏腑的作用,脏腑、气血的病证也可以通过经络的反应表现出来。在临床上,根据疾病出现的部位,运用经络理论推断疾病发生于何经,属于何脏何腑,并可根据疾病的性质和出现的先后次序等来判断疾病的浅深和发展趋势。例如,头痛症状,根据经络循行的部位,可以判断病属何经:前额痛,属阳明经;偏头痛,属少阳经;头项痛,属太阳经。如果先见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表证),后见身热便秘(阳明里证),是病邪由太阳传入阳明,是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表现。
     机体患病时,常在体表的某些经络穴位或部位出现病理性反应,这对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现实意义。如感觉过敏或压痛,局部组织板硬、松软、凹陷、隆起,或出现丘疹,或皮
肤色泽改变,这些反应也常随疾病的变化而变化。

欲治病疗疾,须先通经络

     经络学说普遍应用于药物及针灸疗法、推拿疗法、气功疗法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临床常用调理经络的方法预防疾病,如常灸足三里,可以强身、防病、益寿;灸足三里、悬钟穴可预防脑卒中等。针灸疗法与按摩疗法常用'循经取穴'的方法改善某一脏腑组织的病证。例如:胃痛取胃经的足三里穴;肝病刺肝经的期门穴等。针刺麻醉、耳针疗法等都是在经络理论的指导下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再如推拿疗法,也是根据经络循行的部位和方向运用的治疗手法。
     从疾病改善与康复来说,关键在于通经络、调气血。因此,针刺、灸熨、按摩、药物等疗法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都是通过调节经络气血的活动,缓解疾病。《医说乡中石:。若要安,三里常不干。说的是一个人要想平安无恙,就必须常灸足三里穴,由于所灸之处经常会出水疱,故称“常不干”。

end

健康天下

昂我中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