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是清朝人,因不服王羲之书法而自成一体,成为一代名流书家

 书法古今 2022-05-09 发布于陕西省

说起王羲之,大凡学习书法的人都知道,他是书圣,创立了楷书和行草书的艺术书体,尤其是行书《兰亭序》、草书《十七帖》、楷书《乐毅论》、《黄庭经》等,为世人所瞩目,成为人们效法的榜样和标准。

但是,在清代时期,有这么一位,就不屑于王羲之书法,而是"以心为师"、取法自然,最终成为书法史上可圈可点的艺术大家,他就是金农。

金农简述

在中国书法史上,大凡在书法上有所成就的,不是官宦,就是名门世家,而金农一生布衣,只有一次被荐举考试,他进京去而没有参加科考,即返回家乡,仍以布衣自居。其字寿门,号冬心,精书画,喜收藏,书法尤以八分为精,人称"漆书",这是他的自创,画作更涉山水、花鸟、人物等,多为淡雅高古之品,与郑燮等人被称为"扬州八怪",金农居首。他在《冬心斋砚铭自序》中这样介绍自己:

予夙有金石文字之癖,石文自《五凤石刻》下,于汉、唐八分之流别,心摹手追,私谓得其神骨,不减李潮一字百金。

金农大多数时间在扬州以卖画卖字为生计,大多数字画都是应酬之作,钱数也收取不多,因为是为了生计,只要赚钱他就卖,这也是迫不得已的办法。但这里,金农自述其金石文字十分了得,有前人的神骨,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了。

书法主张

学习书法的人都是以前人的法帖为宗,从中取法,比如一代代人都以王羲之的法书为取法的榜样,最终成就自己的书法理想,而金农则与众不同,他对书法的认识则是有自己的见解,认为书法要"以心为师,取法自然",才会真正得到其灵魂中的精神。他在《汾州于郎中灏远贶鄃麋戏报三首之一》中写下了这么一首诗:

羊真孔草已矣,书法以心为师。昨日墨池干涸,重开花更淋漓。

而《冬心先生续集墨迹稿本》中又说:

会稽内史负俗姿,书坛荒疏笑骋驰。耻向书家作奴婢,华山片石是吾师。

前一首诗中,金农认为羊欣的真书和孔琳的草书都已经成为过去式了,学习书法,也就是写字的人应当尊重自己的性情,以心为师,而不像羊欣那样总是模仿他的舅舅王献之,而没有自己的面目,这样的书法有什么意思呢?

后一首诗中,说王羲之的书法空负"俗姿",为什么呢?因为魏晋以来,人们都尊称王羲之为"书圣",从而引起了人们的普遍追随学习,都形成了同一个书风和模样,这种风格单一,弱化了人的性情,金农就认为"书坛荒疏",而他自己不愿意作一个奴婢去学习王羲之的书风,更不愿意成为那些名家脚下的一位奴隶,成为奴书,而最好的老师则是自己的心灵与大自然。

纵观书法史来看,金农这样的书法思想并非是单纯的个人见解,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理解,不难看出,金农作为一介布衣,没有受到当时某些政治环境的制约,完全是出于自己对书法的理想抱负,他并不是一位单纯的布衣人,而是他的思想是自唐宋以来,固定下来形成的套路模式,人们对魏晋书法,特别是对"二王"书法的崇拜学习已经蔚然成风,但是,书法精神却没有完全得到解放,尽管北宋时期以苏东坡为核心的书家在寻找书法表现中的"意境"、"韵致"精神层面,但是,元代赵孟頫等人又恢复重追"二王",使得人们的书法精神又得以回归。

对于金农的书法主张,早在北宋时期的米芾就已经提出的自己的书法理想,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米芾与金农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比较相似的,金农一生布衣,没有做过官,而米芾大致一样,只是皇上给他母亲面子,让他做了一个很小的官史,这就说明,他们具有相同的人生经历。米芾也是反对人们把字写"俗气"了,他认为学习书法的人,都应当摆脱那些俗气,而"自成一家",他在自己的《自叙帖》中说到:

古人书各各不同,若一一相似,则奴书也。

他反对学习人们在学习前人书法时,都与前人的一样,而缺乏自己的气概和风格,这样的就叫"奴书"。而他在《画史》中又说到:

又以山水古今相师,少有出尘格者,因信笔作之,多烟云掩映。树石不取细意,似便已。无一笔李成、关仝俗气。

米芾认为自己的画已经摆脱了前人的"俗气",他比李成、关仝这些大画家人的画要好,因为他们也有前人的"俗气",而自己却没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金农在书法方面的主张和理想,终是以个性的面目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他可以说是一位智者,并没有一味地在前人所开拓的道路上追寻着,而是自己在思考中、在比较中前进着。金农与米芾的书法思想基本一致,他们都是追求个性的存在,并且是用"心"来书写个性,抒发个性,这在书法史上来说,也是与古人们都是一脉相承的。

结语

金农的书法理想和他在书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都足以证明,书法应当在本质上表现美,但最终还是要用书法来写"心",这只是金农在艺术美学方面的陈述和贡献,因为自然的才是最美的。

对于学习金农书法的人来说,我们不能只单单地看到他的某一点、某一个方面,而是要看到他的全部,并且把他放在整个书法史之中去看待,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金农的书法思想没有问题,而他所创作的作品,并非是人人都能喜欢的。

学习金农书法时应当注意把握好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继承与创新。我们知道,书法是古人的创造,要从古人那里获得书法之法,既不能只注重继承,而忽略了创新,又不能一味地为了创新而放弃古人的传统笔墨。

二是写"心"寄情与师法自然的关系。写心,必须建立在一定法度的基础之上,如果离开的古人的法度规矩谈写心寄情,那势必是一种"乱来"。而是我们在此基础上,张扬个性,从自然世界中找到自己的认识、情感进行创作,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如金农所说的"师法自然"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