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蛔虫,大家往往想到的是某人真懂我,是我肚子里的蛔虫。这虽然是一句简单的玩笑话,但搁在以前,这个寄生虫,可是让不少大夫和家庭都头疼不已。 蛔虫属于寄生虫病的一种,而寄生虫病又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多发病,对小儿危害比较大,重者甚至可致生长发育障碍。我国首次寄生虫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寄生虫平均感染率为62.5%,0~15岁儿童寄生虫感染率为55.3%-73.3%,说明我国广大儿童的寄生虫病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当然,这是很久以前的数据,现在的人们环保及卫生健康意识很强,所以这个数据下降很多,不过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毕竟谁也不敢保证自己家的孩子会完全免疫此病。那今天的学习目标也明确了,就是希望大家对小儿蛔虫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且知道一些基本的治疗手段。 首先,蛔虫病是感染蛔虫卵引起的小儿常见肠道寄生虫病,以脐周疼痛、时作时止、饮食异常、大便下虫、或粪便镜检有蛔虫卵为主要特征。幼虫或者成虫能在人体内移行引起内脏移行症,儿童由于食入感染期虫卵而被感染,轻者多无明显症状,但常可影响孩子的食欲和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妨碍孩子的生长发育,异位寄生虫可导致胆道蛔虫症、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关于此病的病因,主要是和脾胃还有生活习惯有关。一般来讲,小孩子比较缺乏卫生常识,双手易接触不洁之物,又喜欢吮吸手指,以手抓取食物,或食用未洗净的生冷瓜果,或饮用不洁之水,以致食入虫卵,进入肠胃,形成蛔虫病。此外,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油腻,损伤脾胃,积湿成热或素体脾胃虚弱,可为蛔虫滋生创造有利条件。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诸虫论》中也提到:“人脏腑实强,则不能为害;若脏腑虚弱,则随虫所动而生焉。”这里主要指出虫的滋生及致病,与人体脏腑功能的强弱有密切关系。蛔虫病共有三个证型,分别是肠虫证、蛔厥证、虫瘕证。这三个证型的严重程度依次递进,不过就现在的医学水平和环境程度很难出现后两者,所以今天先介绍症状较轻的肠虫证。 肠虫证主要是因为蛔虫寄居肠内,频频扰动,致肠腑不宁导致的。其主要症状表现为:脐腹疼痛,轻重不一,且乍作乍止。另有不思饮食,或嗜异食;大便不调,或泄泻,或便秘,或便下蛔虫;面色多黄滞,可见面部白斑以及白睛蓝斑;腹部可扪及条索状物,时聚时散,形体消瘦、肚腹胀大,青筋显露。 既然是给大家科普,那中西医就都得包含了。西医上的诊断方法是:一般情况下,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排蛔虫或呕吐蛔虫史、粪便涂片查到蛔虫卵即可确诊。当然,血常规中的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也有助于诊断。西医治疗方面主要是驱虫,药物包括甲苯咪唑、枸橼酸哌嗪、左旋咪唑和阿苯达挫,其中甲苯咪唑是治疗蛔虫病的首选药物之一,为广谱驱虫药,能杀灭蛔虫、蛲虫、钩虫、鞭虫等。副作用小,偶见胃肠不适、腹泻、呕吐、头痛、头昏、皮疹、发热等,亦可用复方甲苯咪唑。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阿苯达挫属于广谱杀虫剂,但小于2岁禁用。另外,以上诸药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中医方面,本病治疗应以驱蛔杀虫为主,辅以调理脾胃之法,具体应用需要以患儿体质强弱来区别对待。体壮者,当先驱虫,后调脾胃;体弱者,驱虫扶正并举;体虚甚者,应先调理脾胃,继而驱虫。 按照以上原则,推荐的中成药有化虫丸、复方鹧鸪菜散以及使君子丸,其中复方鹧鸪菜散需要根据患儿年龄进行加减:1岁,一次0. 3g;2~3岁,一次0.45g;4~6岁,一次0.6g;7~9岁,一次0.9g;10~14岁,一次1.2g;14岁以上,一次l.5g。一日1次,连服3日。至于大家想问的乌梅丸,这乌梅丸主要治疗的是蛔厥证,了解即可。 这里还有一种外治法:取新鲜苦楝皮200g,全葱100g,胡椒20粒。共捣烂如泥,加醋150ml,炒热,以纱布包裹,置于痛处,反复多次,以痛减为度。 以上就是关于蛔虫病的一些小知识,家长除了要掌握这些知识,也要注意孩子的卫生健康状况,例如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生菜及未洗净的瓜果,不饮用生水等等。这些话千万要在孩子耳边常常说,毕竟此事虽小,但关乎重大啊! 作者简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