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歌中互文见义

 杏坛归客 2019-05-31

诗歌中互文见义

  谭汝为

   互文见义是古汉语的一种修辞方式,又称为“互言”、“互辞”或“互见”,一般简称为“互文”。其特点是上下文的含义互相呼应、互为映衬或相互补充,在阅读理解时必须互为补足,合而见义。

      在古典诗歌中,互文见义更为多见,因为古典诗歌的格律要求十分严格,在音节和字数的限制下,诗词作品讲究凝练含蓄,言简意繁,而互文正是诗歌创作中以少胜多的好手段之一。古典诗歌运用互文的句型大致可分为三类,即“本句互文”“对偶互文”和“三句互文”。

      一、本句互文

      “本句互文”即在一句诗中,为了适合音节和字数的要求,把两个事物(或两个词语)安排在上下文中,上下文中各出现一个而各省去另一个。如: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是互文句,但读者乍读来颇感费解,为什么“明月”属“秦”,“关”却属“汉”呢?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解释说:“边防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这句诗应理解为“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运用互文手法上文省去“汉”,下文省去“秦”,上下补充,文互相备,义互相足。

      (2)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是唐人写景佳句之一,意为“烟霭、月光笼罩着一河寒水,也笼罩着岸边的沙地”。如各执一边刻板地解说,就有悖于事理了。

      (3)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按互文规律应理解为“主人客人皆下马,然后又同登舟船”。不然一人下马在岸上,另一人独处舟中,主客二人又如何“举酒欲饮”呢?

      (4)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李清照《渔家傲》)亦为互文句,即“我回答天帝,感叹路途漫长而天色已晚”之意。“路长”“日暮”皆为嗟叹对象,亦同属告天帝的言辞,二者又含有“日暮途穷”之概,因此,它是错举见义,并非专指。

     二、对偶互文

      “对偶互文”是在对仗(或大致对应)句的上下两句内,文意彼此呼应、补充、映衬,互文相足,理脉相通。请看下列诗例:

     (5)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

     (6)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古诗焦仲卿妻》)

     (7)当窗理云鬓,对镜贴黄花。(《木兰诗》)

     (8)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谢灵运《登池上楼》)

       例(5)“迢迢”言其远,“皎皎”言其明,各举一边而省文,意为:“迢迢皎皎的牵牛、织女二星啊!”例(6)意为:“在仲卿、兰芝合葬的墓地四周种上了松柏、梧桐;这些树的枝枝叶叶都覆盖相连在一起。”例(7)意为:“木兰当窗对镜梳理云鬓,又贴上花黄来化妆。”例(8)意为:“坚持高尚的节操而没有烦闷,并不只是古人的专擅,请看:我本人就是很好的证明。”

       杜甫运用互文的诗句相当多,试举例说明:

     (9)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潼关吏》)仇兆鳌注:“上句言其坚,下句言其高。”施鸿保《读杜诗说》言:“此互言也。大城未尝不高,小城何尝不坚。分解非是。”施说极是。此句意为:“大小城关都修建得又高又坚(定能固守)。”

     (10)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北征》)顾炎武《日知录》卷二七云:“夏殷不言周,褒妲不言妹喜,此古人互文之妙。”此句意为:“没有听说过,夏殷周等朝的末代国君(即夏桀、殷纣和周幽王)肯主动诸杀宠爱的美人(即妹喜、妲己和褒姒)。”由于字数的限制,上句省掉“周”,下句省去“妹喜”,上下文互相补充。

      (1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意为:“感时恨别而见花闻鸟皆惊心溅泪。”

      (12)赐欲皆长缨,与宴非短褐。(《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意为:“赐浴与宴者,皆为长缨显贵而非短褐平民也。”

     (13)风含翠筱娟娟静,雨裛红蕖冉冉香。(《狂夫》)

“翠筱”“红蕖”即绿竹红莲。意为:“在微风细雨之中,绿竹和荷花都更显洁净可爱,散发着微微幽香。”罗大经《鹤林玉露》言:“上句风中有雨,下句雨中有风,谓之互体。”我们认为“互体”与“互文”基本一致,还是统一到互文名下为好。

    (14)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客至》)

意为:“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为客开,今始为君开。” 杜诗在语言锤炼上的功夫颇深,从上引六例中亦可见一斑。在互文句式的运用中,杜诗富于变化,有翻新求异之处,很有进行探研的必要。总之,对偶互文形分为二而意合如一,义见相足,文畅意明。 

       三、三句互文

       三句互文较为少见,试举两例: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辛弃疾《水龙吟"寿韩南涧尚书》)三句互为对偶,形成鼎足对,运用历史典故表达深厚复杂的感情。“绿野”“平泉”“东山”分别指唐相裴度、李德裕和东晋宰相谢安退隐后所居之处。细心体味这三句是互文见义,即“绿野、平泉、东山的风野、草木和歌酒”。辛弃疾用历史名相的隐栖之地的“风烟”“草木”“歌酒”来称颂韩南涧隐居信州,寄情山水的高洁志趣。历史上裴度督师袭蔡州,李德裕削藩平泽潞,谢安挥师淝水破苻坚,他们都是为国建功立业的政治家。词人的真意是用历史英雄激励友人韩南涧,振作精神,以“平戌万里”、“整顿乾坤”为已任,作“风云奔走”的“平戎手”。这三句互文,必须把三句并在一起反复涵咏,才能更深切地把握作品的内涵。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刘辰翁《柳梢青"春感》)这三句互文,即“辇下、山中、海上的风光,风月和心情”。在时间上是过去(对“辇下”故国的回忆与思念),现在(写自己隐居“山中”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对“海上”抗元复国斗争的向往)的交叉;在空间上是故国京都,隐居故里与南海沿岸三处的平列。这样,时空的距离,沧桑的巨变,复杂的情思都凝聚在这个互文句中了。意为:“我眷恋故都河山的风光,回顾那繁华的风月,心情无比凄怆;我退隐不仕,面对故乡风光,百无聊赖地虚度岁月,心情万分愤懑;我惦念着在南海坚持抗金的志士,那里的风光景物,他们战斗的岁月都使我心向往之。”互文见义使有限的文字产生了尽可能多的意义,具有很强的艺术概括力。

       古典诗歌互文句的修辞作用有三:(一)辞约义丰,扩大了诗句的容量。(二)含蓄凝练,耐人寻味,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三)对偶互文与三句互文都要求对仗工稳,形成了整齐对称的结构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