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刻意练习时代的到来 【引言】: 大家好,这是介绍关于学习的心理学规律(认知心理学)的系列文章,学会学习,不仅对在校的学生有帮助,也对终身学习的成年工作者很有用处。关于认知心理学,还是那句话,也是科学界近10年才取得一些科研成果,从认知的天性(心理)上明白学习的心理特征与规律,个人认为,极有必要,极有益处,阅读这个系列的文章,您可能需要一些耐心,也可能并不十分轻松,但我会尽量以适合国人阅读的方式来整理这些国外的成果。 开始本篇时,先举一个有趣的例子。 体育课上,一组小学二年级的学生练习将沙包投进篮子。半数孩子在距离篮子3米远的地方投,其余的孩子从2米远和4米远的地方投。12周过后,让这些孩子接受测验,把篮子摆在3米远的位置。投篮最准的孩子出现在2米和4米练习组,他们从没练习过在3米远的地方投篮。 这个例子先卖个关子,不解释。我们再看一个学冰球的朋友曾描述自己的经历,“我去上了一堂冰球课,学习滑冰、控球、射门。滑冰练习还没进行多长时间,自己刚刚有点上手的感觉,教练就转到控球练习上了,这让我感到非常沮丧。灰心地到家后,我说,‘为什么教练不让我们一次把技能练好呢?’”其实他是遇到了少有的好教练。但他为什么会感到沮丧呢? 1. 频繁的集中练习只会产生短期记忆多数人认为,一心一意学某样东西,学习效果会更好:“练习,练习,再练习”就是要让人牢牢记住一项技能。人们普遍信奉专注的力量,在一段时间里反复练习一件事情,直到真正掌握。这普遍被教师、远动员、企业培训人员、学生普遍持有的一种看法。 之所以相信这种做法,就在于我们这样做的时候能看到效果。然而,眼镜蒙蔽了我们,我们信错了对象。【注:许多家长给孩子报中考突击班,就是因为可以短期看到效果】 更有力的研究表明:只有练习被分散安排在有间隔的培训里的时候,才更为有效。集中练习可以快速收效,这一点往往表现得很明显,但随后的快速遗忘却不被人注意。有间隔的练习,穿插安排其他的学习内容,加上多样化的练习,会让你把学到的东西掌握得更牢固,记忆得更长久。但这些好处有代价:因为你花费的努力就越多。你会觉得花了更多精力,收效却不划算,会让觉得学习收效太慢了,并且以前靠集中练习获得的快速改善以及确定感不见了。 这也是为什么社会上的培训课程、培训班很流行,他们其实都是填鸭式的集中学习,是浓缩式的学习。他们看上去是一种颇有成效的方法,而且也保不准会让你在第二天的期末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 有间隔的安排练习,虽然感觉上成效没那么显著,但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让你在这段时间出现一些遗忘,让你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回忆学过的概念。这样做不是要让你产生领悟的感觉,你没意识到的是,正是花费了更多的心血,学习成果才变得更牢固。 【所以,有必要的遗忘,是学习的必要要素】 2. 间隔练习使知识存储得更牢固为什么间隔练习比集中练习更为有效呢?因为像长期记忆中存放新知识需要一个巩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记忆痕迹(大脑中有关新知识的心理表征)得到加深,被赋予含义,并和已知联系起来——这个过程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快速频繁的练习会产生短期记忆,持久记忆则需要花时间进行心理演练以及其他巩固过程,因此有间隔的练习更为有效。 出现一些遗忘后,再检索所学的东西,就需要花费更多的力气,这会重新触发巩固过程,进一步强化记忆。 3. 穿插练习有助于长期记忆穿插练习例子1:计算几何体体积(如:椭球体、锥球体,半椎体等),先解四道椭球体,再解四道锥球体,以此类推,这是按类型区分的集中练习,而穿插练习则是类型混合的,不将同一类型的题放在一起。 穿插练习例子2:企业培训员工新工序,包括10个步骤,通常的培训办法是先训练步骤1(重复多次),直到掌握,然后步骤2、3、4…,依次培训。而穿插式练习是你先练几次步骤1,然后跳到步骤4,然后到步骤3,接着是步骤7,这样进行,这样的方式会看似随机的顺序。 从感觉上来说,用穿插安排内容的方式学习,效果要比集中练习来得慢。教师和学生会觉得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慢得多,而保持长期记忆的优势并不那么明显。此外,学生们还会认为这样做会导致混淆:他们刚刚对新知识有点了解,还没有熟练掌握的感觉,就要被迫转到其他方面。 但研究清晰地显示:从掌握知识和长期记忆来看,穿插练习远比集中练习效果要好。 4. 多样化练习促进知识的活学活用好了,回到开篇那个投沙包的例子。为什么从没练过3米距离投掷的孩子表现最好呢? 多样化练习能提高活学活用的能力,能把在一种情景下学到的东西,成功地应用到其他情景中。 【近年神经成像研究提供了证据,证明了多样化培训的好处。多样化练习可以使用大脑的多种不同区域,从而对高级的复杂技能的学习会被编成更灵活的大脑表征。】 然而,很多年来我们一直信奉一条运动的金科玉律:比如羽毛球高远球的学习,反复挥拍,直到培养出“肌肉记忆”,再比如篮球的勾手投篮、高尔夫球推杆等等。 这并不是真的有效。 还需指出的是,虽然上面举的是运动的例子,其实背后的原理也适用于认知性的学习,比如掌握一门新的计算机程序,我们都能从这种学习方法中获益。 5. 善用练习组合,使你的学习更轻松举个数学学习的例子: 在数学教学中,教科书本身是集中式的:每一章都为了解决某个特定的问题而设计。你在课堂上学习,然后用作业练习。学习新一章前,你得先在做完本章的20道例题。下一章又是不同类型的问题,你还是需要同样专心学习并练习那种解法。在整个学期里,你都要一章一章的完成这个漫长的征程。但到了期末考试时,这些问题被混在一起出现了,在依次解题过程中,你会问自己该用哪种算法。这种算法是第5章、第6章,还是第7章的内容?你之前是在集中或是内容彼此独立的条件下重复学习的。 在生活中,其实实际问题基本都是以例子中的后一种方式出现(期末考试):我们在不经意间就会遇到问题与机遇,没有任何顺序。由于学习必要要有实际价值(学要有所用),所以我们必须能辨别出“这属于哪一类问题?”,这样才能选择并应用恰当的解决方案。 而研究证明:人们可以通过穿插练习与多样化练习来提高这种辨识能力!灵活运用这样的练习组合,有助于学生辨识并区分复杂的(知识、概念、实物等)原型,能帮助他们领悟背景差异与功能差异。了解了这些差异,不仅是在获取简单形式的知识,还是在实现更深层次的领悟。 穿插内容练习与多样化练习有助于学习者超越暂时性记忆,步入更高层次的概念性学习,并把它们应用到实际情景中,从而获得更全面、更深刻、更持久的学习效果。这些学习成果在运动技能中就会表现为潜在的习惯优势。 其实,有间隔、有内容穿插出现,以及内容多样化,就是我们生活的本来面目。医生每次出诊,运动员每次打比赛,都是一次测验,也是一次检索练习的锻炼。交警每次的拦车检查也是一样,每次检查都不一样,这会加强警察的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只要他上心,今后的工作就会更有效率。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从经验中学习”。(不过,有的人似乎从来不学习,学与不学的区别是,他们是否有反思的习惯,反思是检索练习的一种重要形式。)【注:曾国藩是自教、自习的高手,他很多的成就或受益于成年后的终身学习,反思是他最重要的自学方法(省身)】 本篇小结:
感谢您的悦读!下篇再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