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骨文上的辉煌(五)--开国明君商汤(上)

 林响溪 2019-05-31

关于夏朝真正的开国君主是大禹还是夏启,学术界至今还存在争议,不过到了商朝,其开国君主为商汤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商汤秉承商族数百年基业,从前期的韬光养晦,到中期的忍辱负重,再到后期的虚与委蛇,最终发动雷霆攻势给予夏朝致命一击,开创了商朝盛世,其本身故事可读性非常强,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商汤,看看一代明君的生平事迹。

24.1成汤立像

商汤(约公元前1670年--公元前1587年),即成汤,子姓,名履。河南商丘人(今商丘睢阳区高辛镇,因纪念帝喾高幸氏而得名),商朝开国君主。

关于子姓的来历说法不一。《说文解字》(东汉):高辛氏之子,尧司徒,殷之先。《古今姓氏书辩证》和《通志·氏族略》(南宋):"商始祖偰(xiè,通"契",后统一为"契"),为舜之司徒,受封于商,赐姓子。"不管哪种说法,都能确定子姓出自"帝喾高幸氏",和夏朝姒姓同为黄帝轩辕氏之后裔,五百年前夏商王室真的是一家。

24.2子姓名人--孔子

子姓在先秦时期名人不少,除了商王室外,还有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子姓,名兹甫)、大名鼎鼎的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等。后来子姓家族人口不断增多,到了各宗需要加一个氏才能区分的阶段,由此子姓衍生出70多个氏。到西汉时"姓氏合一"后,大多数子姓后人都选择以氏为姓,就这样子姓后人以不同的姓氏传承繁衍下来。

古书和百科中都说:"汤有七名"。"七"只是个概述,关于商汤名讳的记载至少有十种以上:汤、成汤、武汤、商汤、天乙、天乙汤,殷墟甲骨文还称成、唐、大乙,宗周甲骨与西周金文称成唐,古籍记载商汤自称"小子履、武王"等。

24.3另类史书《竹书纪年》

汤为何有这么多名字,很多学者认为这是因为商汤功绩卓著,各种封号叠加,所以名号极多。《竹书纪年》中有"汤有七名而九征,放桀于南巢而还。诸侯八译而朝者千八百国。奇肱氏以车至。乃同尊天乙履为天子。三让。遂即天子之位。"着实把商汤的丰功伟绩夸耀了一番。

不过笔者看来,汤有七名除了夸耀汤的功绩外,很有可能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商朝甲骨文是汉字的初成阶段,并不像后期那么严谨规整(无工具书规范),先秦时期史料由不同人记述,他们使用了通假(通用、借代,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如果是现代人这么写就是错别字)、卜辞名、庙号、自称、小名等各种称呼来记录商汤事迹,给后人研究商汤平添了很多困难,不过也增加了不少神秘感。

24.4甲骨文识对表节选

一、韬光养晦、渐成气候

商汤的生平在各类资料中记录详尽,其祖先可以上溯至黄帝时期,商族第一个以族长身份出现的人是帝喾高幸氏次妃简狄之子子契(阏伯,帝尧的异母兄弟),帝尧封于商,主管火正(官职,掌管民事),其部族以封地为名称为"商族",商契成为商族的始祖,后世尊称其为"商祖"、"火神"。

根据上古神话世系谱可知,商族是少昊系后人,归属于东夷族。因为少昊系信仰的图腾为玄鸟(燕子,后衍生出中华凤文化),所以很早就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传说,后来的商朝可以看做是东夷部落和炎黄部落的一次重要融合,东夷族是华夏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25.5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商族以畜牧业起家,考古资料显示,远古时期商丘境内河沟纵横、湖泊密布,水草丰茂、林木参天,各种野生动物出没其间,至夏朝时仍不具备农耕的条件,更适宜畜牧业的发展。

商族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几位贤明的族长,三世商先主相土驯服了马、发明了马车,六世商先主王亥驯服了牛、发明了牛车。当时商族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物资结余比较丰富,为商业活动创造了条件,商族开始用蓄力车拉载着货物,赶着牲畜群与周围部落进行以物换物的商业贸易,使商族逐步强盛起来。

25.6王亥商队出行图

这里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现在很多资料中(包括百科)都说商朝已经掌握牛耕技术,但中国有资料可寻的牛耕技术出现在春秋末年。春秋战国之交,中国进入了铁器时代,铁器农具(犁头)的出现推动了牛耕技术。而商朝时青铜产量不高,仅用于军事、礼器、凿矿、伐木等重要领域,农具仍以石、骨、蚌、木等材质为主,所以商朝不具备产生牛耕技术的条件,故春秋之前中原地区农耕仍使用耒耜类的脚踏耕具。

到夏朝第十四位夏后孔甲时,内政不修、国力衰弱,无法控制各诸侯国势力发展,商族抓住孔甲之乱的时机,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势力由黄河下游渗透到夏统治地区的黄河中游,此时商族已经发展成一个具有王国雏形的大诸侯国,引起了夏王朝的警惕和不满,随后几代夏后都采取一些手段遏制商族(国)发展。

25.7传说孔甲命御龙氏刘累为其养龙

到了商汤之父主癸时,夏朝进入履癸(桀)统治时期,国势更衰,统治风雨飘摇。夏桀自身武勇非凡,他通过不断对外征伐的方式来震慑控制诸侯,商族成为其重要打击对象。夏桀十五年,商国为避夏朝锋芒,将国都由商丘(今河南商丘睢阳区西南)迁至亳(今河南商丘虞城县谷熟镇西南),开始为抵抗夏朝暴政做着准备。

汤是契的第十四代孙,主癸之子。主癸死后,汤继位,开启了跌宕起伏、辉煌无比的一生。

(有人考证,商汤继位时商国地域不过七十里,这显然是不对的,一个畜牧业优先的方国,怎么可能只有这么点地盘,要知道养活相同人口,畜牧业需要的土地至少是农耕业的五至十倍。这也是中原文明选择农耕、放弃游牧最根本的原因。)

25.8商丘市行政区域图

二、忍辱负重、仁贤称颂

汤一共做了17年商国君主,灭夏建商后又任商帝12年。汤继位商君后,一直被夏朝针对和压制,过得比较憋屈。在夏王室看来,商国是仅比西方牧奴稍强一些的牧民方国,并没有给予商国相应的政治地位,反倒在其强盛后加大了剥削力度。夏桀曾数次召见商汤要求增加贡赋,并借故扣押他,羞辱商汤的同时震慑其他诸侯。

商汤只能忍辱负重、寻求破局,他首先与有莘氏(当时在山东省曹县)通婚结盟,后又选用贤臣伊尹和仲虺为左右相,以亳为国都,积极治国,准备灭夏。

这个有莘氏部落(方国)不得不重点提一下,它是夏商时期山东地区重要的氏族部落(方国)。"鲧纳有莘氏女脩己而生禹,禹治理黄河有功,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从这段记述可以看出有莘氏是大禹的母族,是夏王室初年的重要盟友和坚定支持者。

25.9传说禹之父鲧盗取神土息壤治水

笔者之前的文章中提过,夏朝衰亡的原因之一就是与方国的结盟方式过于简单粗暴。自大禹之后,夏朝一直都没有固定的盟友,历代夏后靠恐吓和战争控制不听话的部落,逼迫各部落选出美貌女子纳入后宫,这样建立的盟约关系十分脆弱,妃族对夏王室大多

不满,不但不能成为臂助,反而是潜在的敌人。夏启继位后不久,有莘氏部落就被夏王室逐渐边缘化,与夏朝的关系愈发平淡。

夏末乱世之时,出于自身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考虑,有莘氏做出一项很重要的政治选择--将族中嫡女嫁给成汤,并派遣有莘氏媵臣伊尹辅佐成汤。

25.10中国第一位明相伊尹

"滕"是从嫁之意,古代随嫁的男女都称为媵或媵人,有滕妾、滕臣之分,滕臣就是家臣、仆从的意思。可以看出最初伊尹的社会地位很低,但是商汤在识人知人、任用贤能方面的才能远超夏桀,他大胆启用右相伊尹(商时右为尊)和左相仲虺辅政,但这二人身世和际遇却完全不同。

伊尹在成为有莘氏滕臣之前是个奴隶,少年时期就过着流浪生活,长大后当过厨子,还懂医理、卜筮之道(关于这位大神,后面会有单章专门介绍);而仲虺是奴隶主贵族,家族世代在夏王朝做官。

二人均对夏桀的种种恶行(残暴、虐民、不事生产、只知淫乐)深恶痛绝,他们明白只有推翻夏桀的统治,才能救人民于水火之中,而前提是必须扶持一位有力的诸侯。商国是东方诸侯国中最强大的一个,商汤也是一位理想的领导者,于是二人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到商汤身边。商汤果然任用了二人为左右相,委以灭夏的重任。

25.11被伊尹光辉掩盖的贤相仲虺

当时商国想要覆灭夏朝,光有实力还不行,夏桀占据宗主国的"大义",即使推翻了夏桀,仍应由夏王室的其他成员来接替夏后的位置。想要取而代之,商汤还需要占据道德上的制高点,就是俗称的"养望",只有军事实力、经济实力和名望大义都够了,才有可能通过诸侯公推的形式取代夏朝。

伊尹二人没有让商汤失望,提出了一系列强大商国、削弱夏国的政策,总结了一下就是"缓兴兵、稳人心、聚盟友、明大义、布仁德、巧用间"。

缓兴兵--伊尹认为"夏自禹建国以来,已经历四百多年,夏王是天下尊崇的共主。虽桀暴虐无道,民有怨恨,但在诸侯中仍有威信,故不能很快伐桀,只有等待时机再行动。"于是伊尹和仲虺向汤献策,不要急于出兵伐桀,蓄积国力的同时,不断削弱拥护夏王朝的势力,等待合适时机再发动,汤接受了这项主张。

25.12夏桀失德虐民图

稳人心--商国君臣都认为提升国力首先从内政入手,洞察民情、整顿吏治、降低税负、鼓励生产等一系列手段使商国民众安心农耕、饲养牲畜,在外有夏朝的压力下,商国仍保持了繁荣稳定的局面。

聚盟友--商国努力团结与商友善的所有方国、部落,仲虺和伊尹分别赴各方国鼓动诸侯陆续叛夏归商,商汤的势力愈来愈大,而向夏王室纳贡的诸侯越来越少,削弱了夏王室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明大义--商汤在政治上开展了揭露夏桀暴政罪行的宣传攻势,通过舆论手段争取各方国和本国民众的同情和支持,为征伐夏桀奠定了政治氛围和舆论基础。

25.13成汤解网施仁

布仁德--"解网施仁、网开三面"是商汤为其仁德品性彰名的举措之一,通过种种仁政善行,商汤获得了"仁德之名",其品性行为传遍四方,赢得更广泛的民众支持。(另有商汤"桑林祷雨"等典故,因为考证不清,有穿凿附会之嫌,不足为信。)

巧用间:伊尹向汤出谋,由他亲自去夏王都斟鄩(今河南洛阳偃师)观察夏朝的情况,结交宠妃重臣,离间不忿之臣,绘制军事地图,时刻掌握夏王朝动向。夏末很多夏王朝重臣改换阵营、投靠商国,或在鸣条、斟鄩之战时作壁上观,都跟伊尹在夏期间的运作有莫大关系。

其实历史上,夏商两国给彼此的压力是相互的。夏桀虽然残暴,却不是完全没有政治智商,他手握"天下共主"的大义,经常欺压商国,却不敢真的杀了商汤,因为当时商国实力已经非常强大,夏桀也不想面对商国全面反叛的后果。

最大的证据是夏王朝授与商国"得专征伐"的大权(《史记·殷本纪》、《集解》),意思是商国只要出师有名,征伐其他方国(部落)可以不经夏后的批准直接出兵,可见商国是当时仅次于夏国的大方国,并不是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也正因此夏桀数次囚禁商汤于夏台,最终还是放他归国了。

25.14夏台(夏朝监狱,又称钧台,今河南禹州)

由此,商灭夏而代之并不是天命所归,而是带有强烈政治目的的奴隶主阶层的内部革命,是中国版的《权利的游戏》,其中错综复杂、波澜诡谲的斗争过程都被史书的春秋笔法所掩盖,只能靠后人的想象去丰富其内容。

(篇幅有限,请继续关注《开国明君商汤(下)》)

(文中图片均取自网络,如果侵权立即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