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蹴罢秋干,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汘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是一首小令,写得非常简单,情景却非常生动。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应该是少女的爱情初次萌动所引发的一系列的场景。这些场景,这些行为,这些神态,通过这首词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可以说是非常美妙。我们有理由认为,这词中的女主人公可能就是李清照本人。 词的上片写到:"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汘轻衣透。”这里写得非常微妙。首先,从侧面点出了事情发生的时间。“露浓”说明早晨的露水还很重。“花瘦”是说这花还没有完全地绽放开,李清照特别喜欢把花形容成瘦的花,比如“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薄云浓云愁永昼》)。词的开篇就交代,这是一个大清早,太阳刚刚升起,花朵都还没完全绽放花朵上的露水依然很浓重。 再看,我们的女主人公已经像一只小鸟一样,快活地登场了。她非常活泼,非常健康,充满了生气。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她大清早起来就开始锻炼身体了。怎么锻炼身体呢?“蹴罢秋干”,“蹴”就是踩、踏的意思,刚刚荡完秋干,有点疲倦。“慵整"这两个字用得特别妙,显得慵懒疲倦,揉一揉自己的或许有点发麻的双手。 “纤纤手”有个出处,《古诗十九首》里说"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形容双手非常细嫩,非常柔美。要是老人就不可能是“纤纤手”,所以这也点出了这个人物的年龄和身份。看到"蹴罢秋干,起来慵整纤纤手",不由得让我们想到《如梦令》当中,那个喝酒有点微醺、划船惊起无数水鸟的姑娘。我觉得这两人应该就是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应该就是李清照本人。这里写的就是她活泼健康、喜欢玩耍的少女时代。 紧接着,“露浓花瘦,薄汘轻衣透”简简单单九个字,前面讲到,这点出了时间是大清早,其实还点出了地点是家中的后花园。为什么是后花园呢?词的后面你就能看出来了。先看女主人公荡秋干之后,运动量还挺大,湿透了青衣。“青衣透"这三个字让我们感觉到她是一位运动少女!所谓的"“青衣"类似于比较松软、比较轻便的衣服,与前面的“纤纤手"联系起来立刻在眼前勾画出了一个充满活力、精神抖放又娇小菜美的少女形象。 你瞧,这就是古典诗词的奇妙之处。词人并没有开篇就说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某刻某分我在哪儿,做了一件什么事儿,做完这件事之后我满头大汗,又在旁边休息了ー会ル。它不是叙事性、纪实性的,而是通过一种富于跳跃性的形象组合,展示出了一份既富有诗意、又能让我们充分了解这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这就是诗词的妙处。但这还不是最妙的。这前面只是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底下才是发生的真实事件。 词的下片说:“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她正在那慵整自己的纤纤手呢,正在那薄汘轻衣透呢,突然有客人来了,前面说这地点是家中的后花园,要是在野外就不存在“见客入来"的说法。这少女急忙含羞回避,“袜划金钗溜”,很是狼狈!她之前荡秋干时要是穿着鞋,那袜子能溜掉吗?可见打秋干的时候没穿鞋,光穿了一对运动袜。这下客人ー来,上哪儿躲去?她一边跑,一边这袜子都掉下来了,不仅袜子掉下来了,插在这个发上的金钗也掉了下来。就这样,左边掉金钗,右边乱了发,又掉了袜子。刚才那个还很娇小美丽、朝气蓬勃、出了一身透汗的小姑娘,此时此刻手忙脚乱,瞬息之间就换了个人似的。 再想,如果只是一位普通的客人,这倒还罢了。把袜子捡起来,把金钗捡起来,躲到后院的房子里去也就罢了。可是没这么简单,作者忍不住提醒我们,她为什么着急忙要跑?她是怎么跑的?她是“和羞走”,羞羞答答的,非常窘迫,非常尷尬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能够让这位落落大方、自由活泼的小李清照,如此慌乱害羞呢?虽然不像深宮上院,但至少也是官宦人家的李家,什么样的来客能在大清早随意闯到后花园里头呢?李清照不应该是“和羞走”,如果真是一个不速之客,那应该是和怒走,也许就不走,停在那儿指着对方的鼻子说,你凭什么闯进来,你给我出去。她怒也没有怒,怨也没有怨,而是羞答答地跑开了。 一个十六岁的少女碰见什么样的人オ会羞答答地跑开呢?我觉得是她的意中人,是她心里惦记的那个人,是她本来就想见的人。所以,这位客人不是不速之客,也许这少女知道他今天要来,可没想到他来得这么快,来得居然这么早,而且来得也太巧了。巧的是我还没有梳妆打扮,正是“薄汗青衣透”,正准备小憩片刻后再玩一轮,而且只穿了袜子、没穿鞋,这金钗已坠、乱发四散之际,怎能不羞呢?怎么能不避开呢? 可就是这个微妙的时刻,未见又想见,真见了又觉得见得不是时候,感觉不应该是这个样子,这种非常矛盾、非常复杂的情绪,说不清道不明,可是少女心里头不定是怎么美滋滋呢!美是美了,可是还是很害羞的,因为太狼狈了。你可能会说,既然都"和羞走"了,就走到里屋,洗把脸,擦点粉,重新梳妆,再出来与客人相见也不迟。那如果是这样的话,这词那就没意思了。 特别微妙之处在于,李清照接着写道“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她干吗不跑?她没想跑,她本来就想见这个人,所以她跑到花园另一个门口的时候,突然靠在那儿,靠在门那儿,回过头来又瞧了对方一眼,还是忍不住要看。这个“回首”可是直接看,太直接了,那才真叫太不知着了!无巧不成书,正好在这门边上种着株青梅。她回头看的时候,为了让对方觉得自己不是要看他的,是因为这门口边的青梅把我吸引了。所以,这姑娘用了个障眼法,“却把青梅嗅”"!她停下脚步不是想要闻这青梅,青梅的酸甜再吸引人,也没有来的这个客人更吸引她。 试想,如果门口没有了这青梅,她简直就没有借口再停留,再回头看一眼。小小的李清照应该感谢门口这株青梅,正因为有这青梅一株她得以偷偷一瞥心爱的意中人,想见而不得见了又不是时候,还要含羞,虽然含羞,她更想见,所以只能借着嗅青梅,偷偷地望望她的情郎。其实,这酸甜的青梅不也就象征着少女时代的李清照那颗青涩酸甜的初恋之心吗? 晚唐有位著名的诗人叫韩偓,曾经写了一首诗《偶见》:“秋干打困解罗裙,指点醍醐索尊。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这诗里写的肯定不是少女,看见有客人进来了,边笑一边走,手里还搓着一个青梅,一直走到门口,多少显得有点轻挑了,忒大方了。“和笑走"显示出一种款款的深情,“手搓梅子"表达了种不安的情绪。而“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还有点俏皮,有点戏剧性,有很强的动作感,透露出一位少女的那点调皮。 古代有很多文人对这词有非议,甚至有人认为并非李清照所作。特别是“倚门回首”,认为”倚”来源于司马迁的《史记》:“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这“倚门”最核心的意思是在市场上从事商业活动,当然了,古代的歌妓也属于商业活动,但是司马迁的笔下这“倚门”并不专指歌妓生活。李清照这首词中的"倚门回首”也完全不可能指的是歌妓,而是指这位少女斜靠在门边上,一边凑到青梅跟前闻闻味道,一边偷偷回头看一看意中人,非常朴素和活泼。 古代很多传统文人之所以误读这“倚门回首”,主要是在他们心目中,那个活泼可爱、多情善感的少女李清照,很多所作所为不合乎礼教。这大家秀一定是言行循规蹈矩,怎么可能如此直抒胸臆呢?怎么可能不知着地把心里想要做的事直接表现出来呢?那实在太不可能了,实在太不可思议了!其实,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李清照早年的生活。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不仅很有学养,人品高尚,而且在当时士大夫当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李清照的母亲也是出身书香门第。所以夫妻两人对这个李清照的教育,一方面是知书达理的教育,另一方面也不像一般的封建家庭对女儿管教约束特别严厉,而是对她的个性比较尊重,希望李清照能够成为ー个非常活泼开朗、有才情的女孩。这跟"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是背道而驰的。正因为如如此,李清照在少女时代和为人妻的时期才能写出那么多不拘于封建礼教,自由表达对于感情、对于爱情的种种感受。 李清照在少女时代,也不仅仅只写了《点绛唇蹴罢秋干》这一首直接描写对感情生活充满向往的词。比如,还写过一首《浣溪沙·闺情》:“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オ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不。月移花影约重来。"词中少女像芙蓉花样美丽,正凝神回味,在这甜美无比的一刻,她想要极力掩饰内心的喜悦,却怎么也掩饰不住,美丽的笑容就像芙蓉花一样终于绽放开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