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门诊上,很多患者的主诉中都有“心烦”这个症状,更有一些女性患者,严重影响到生活和工作。在此病证的治疗上,中医治疗有着明显的优势。 近日,在王辉武教授出版的《心病条辨》中,就对“烦”仔细做了辨析,对临床医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以下是精彩书摘。 烦者,“热头痛也”(《说文》)。热邪扰头,为何心烦?对心神与头脑的关系,古人早有发现。在《难经·六十难》中就有“头心之病”的记述,说明烦是人心神情绪的一种体验与感受,不一定出现肢体表现,现代器械检查难以捕捉,是诸多心神病症的前奏,如烦致不寐、烦致心悸、烦致虽饥不食、烦致躁动、烦致癫狂、烦致发怒等,故除烦解烦是防治心病的重要方法。仲景对“烦”的论述独具特色,在《伤寒论》中对烦的辨识与治疗,条文有数十条之多,专论“烦”者有61条,“躁烦”有5 条,说“不烦”的也有 2 条,其篇幅可谓壮观,足见仲景当年对“烦”这一状态的重视。仲景创制了不少卓有疗效的治烦方剂,后世医家也有发挥。 虽烦为邪火扰心者,是述其多见,但也不尽然。如小建中汤所治之烦悸,小柴胡汤所治之烦呕、瓜蒂散所治之烦满饥而不能食、黄连阿胶汤之治烦不得卧,
方论: 本方清透胸膈间无形邪热。方中山栀子苦寒,入心、肝、肺、胃、三焦经,清泄余热,解郁除烦;又可引热下行,降而不升。正如《本草备要》所言:“泻心肺之邪热,使之屈曲下行从小便出,而三焦之郁火以解。”淡豆豉辛香而甘,气味轻薄,入肺、胃经,善于宣肺透热,和胃除烦。二药配伍,降中有宣,药味少而力专。 原方栀子用生,今用炒者,是减轻其致腹泻便溏的副作用。虚烦不眠者,加炒酸枣仁15g;胸胁胀满者,加北柴胡10g,香附10g;气短、乏力倦怠者,加甘草8g,人参10g;呕恶、胃气上冲者,加生姜三片,紫苏叶 10g;腹满胃胀者,加枳实8g,厚朴10g。
●清胃除烦汤方 方论: 此方为中焦热邪扰心而设,乃《脾胃论》清胃散减丹皮、当归,加生石膏、山栀子、淡竹叶、连翘、生甘草而成。是方以黄连苦寒,善清中焦积热为主药;升麻宣达郁遏之火;生地黄凉血滋阴;配山栀子清三焦之热;生石膏甘寒,以加强清热之力,亦可防黄连苦燥之性;淡竹叶直凉心中之火,连翘善除心
本方滋腻,大便溏薄、腹胀、苔厚腻者不宜,或加砂仁、藿香以制其弊。 肝苦急,肝喜条达,肝欲散。郁滞不通,气郁化火,火热扰头则心烦善怒者;故肝气是起因,烦心是先兆,痛胀是表现,扰心不宁是病机之本,余谓“郁
里热炽盛,上扰心神,故烦渴而难眠,需釜底抽薪,急下除烦,否则恐有发狂动血之虞。此烦多见于昏迷谵语急重症之前兆者,不可等闲视之,以防其及心及脑也。 ●导热除烦汤方 此方生大黄后下,只宜煎沸5分钟即可;元明粉冲服,当视大便通畅与否,以及大便是否燥结,可随时调整剂量。方中赤芍、生地黄、山栀子、川黄连、枳实五味,按常规水煎2次,取药液300mL,每次 150mL,每日可服 3~4 次,大便通畅后则减量服,小便量少而黄者,加滑石 30g,茯苓 30g。 方论: 方中生大黄、元明粉(芒硝之精炼者)攻下肠中结热,以通阳明;黄连苦寒,清心胃之热;生地黄甘寒,清热凉血,兼滋阴养液;赤芍清热凉血,又能活血兼利水;枳实苦寒,破结实,消胀满,助硝、黄推荡积滞,加速热结之排泄,再配山栀子之清三焦之热,使腑实通,炽热去烦消除,而心神清,清窍宁,诸症悉疗。 注意此方大剂荡热,只可急用暂服,中病即止,不可久用。 本文摘自《心病条辨》。 ……以下是正经广告时间…… 版权声明 |
|
来自: 彼案 > 《头面颈椎,痴呆脑瘫中风后封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