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老职业”没了:长途话务员 90年代"银饭碗"

 chy随和 2019-05-31

  需要转接的年代,等候挂长途电话的人总是排成好长好长的队,等一周才接通很常见。而长途话务员,更是当年的“银饭碗一族”——

  很多人宁可不上大学,也要干这一行

  中国江苏网12月8日讯 “喂,您好,这里是113长途台……”曾经,打长途电话是需要有个“中转站”的,而这句话,就是你每次接通“中转站”之后肯定会听到的。但如果你是80后甚至更年轻,或许从来都不知道以前打个长途电话会这么麻烦。

  最近,常州的原长途话务员们组建了一个微信群,还举行了一次聚会。于是,这个很多年轻人都不熟知的职业,以一个群体集体回忆的方式,重新走进我们的视线。

  在过去电信不发达的年代,长途电话不能直接拨、接,人们挂长途电话必须经过长途台转接,经过一个一个长途话务员的口和手,人工操作接通。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在十年前全部实现电话程控化、长途电话自动化,长途话务员全部“下岗”,长途话务员这一职业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那时候,出省的转接长途电话有时一星期才能接通

  在长途话务员聚会现场,今年74岁的徐瑞欣是公认的做话务员时间最久的人。徐瑞欣是在1958年通过招聘进入邮电局的,之后,她就被分到了长途台做起了话务员。

  据徐瑞欣介绍,那时候所有的长途电话都是人工接线。长途话务员上班接续的电话有三种类型:去话,由本地挂往外地的电话;来话,外地挂来本地的电话;转话,经本地中转的其他两地电话。长途话务员就是起到桥梁的作用,连接双方的通话。“一排座席,每个话务员面前有一块板,上面全是密密麻麻的蜂窝状线口。红灯亮,就表示有用户进来,把对应用户的塞绳插进去,问对方要哪里,比如他说要南京,我就找到对应南京的孔,把塞绳插到南京的孔里,把他们连接起来,双方就可以通话了。通话完毕后信号灯灭,就把塞绳拔下来。”徐瑞欣介绍,那时候基本都是公务电话,很繁忙。“那时候,常柴厂的电话最多。

  以前,长途电话是通过架在电话杆子上的明线传送信号的,虽然有载波技术,但一条线上可以通话的数量有限,所以通话资源显得特别珍贵。

  据老话务员们回忆,他们工作的地点在邮电路通信大院内。无论是哪个年代,他们每天都异常忙碌。“上世纪50年代,话务总量少,话务员人数少,那时候只有十几个人。发展到后来,话务多了,话务员人数也多了,每人每天上午要接上百个电话。”老话务员李国萍是上世纪80年代做的话务员,据她回忆,忙得时候连个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那时候,我市挂长途电话的点只有位于现在的五交化、文化宫、篦箕巷几个大的营业窗口受理点。每天营业点都是排满了挂长途的人。”拨过长途后,快的一个小时之内就接通了。遇到要转接的长途电话,那可就苦了长途话务员,也苦了打长途的用户。有的出省的转接长途电话甚至一个星期才能接通。

  “长途电话分为八个等级。我们平时的普通长途电话排到第八级。排在前面的电话,可以优先接通。”徐瑞欣说,8个等级的设置,一直延续到上世纪90年代,直到长途话务员全部“下岗”才消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