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孕育的英杰,带有明显的地域色彩,尤其是学者,一代人可以成为政治家、军事家,但成为学者需要积累,需要天时、地利和人和。明清时期,中国的省份基本确定,这些学者在今天仍然影响较大。 一、北方(一)孙奇逢与河北 孙奇逢是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家是今雄安新区容城县人。他早年曾参与反对阉党的斗争,被誉为“范阳三烈士”。在孙奇逢身上有燕赵慷慨悲歌之风,有易水家声,忠肝义胆。晚年移居中州,讲学夏峰村,又有河洛儒风,被时人尊为“北学泰斗”。顾炎武、傅山和汤斌等亲临夏峰村,向其请教,探讨学问。 (二)冯从吾与陕西 冯从吾是关中大儒,万历十七年进士,官至工部尚书,一手创办关中书院,被时人尊称为“关西夫子”。冯从吾秉承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千古名言,讲学关中,是东林党西北的领袖人物。关学具有学风朴实、实用和大气等特点。 (三)吕坤与河南 吕坤是中原名儒,为人正直,与沈鲤、郭正域合称为万历年间“三大贤”。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吕坤上著名的《忧危疏》,言辞诚恳地向万历皇帝进言,直陈时弊,劝其励精图治。后因卷入妖书案等,辞职回乡。一生著作颇丰,有《呻吟语》和《实政录》等。吕坤继承发扬了洛学传统,提出朴素唯物主义的新观点,其学说被称为“新洛学”,有中原的大气磅礴、敦实和厚重之气。 二、南方(一)顾炎武与江苏 顾炎武被尊称为清学的“开山始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生游览大江南北,著作丰富,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等。提出“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名言。其学说被江苏世人广泛认同,加上江苏进士团体势力强大,影响颇大,尤其是乾嘉学派,将其奉为考据学的开山鼻祖,影响有清一代的学风。 (二)王阳明、黄宗羲与浙江 王阳明和黄宗羲都是浙江余姚人,王阳明的心学影响颇大,倡“君子之学,唯求其是”的求是学风。王阳明曾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做到了立德、立功和立言,是三不朽的圣人,被后世人极为推崇。黄宗羲是王阳明的后来者,是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讲学授徒,影响颇大。浙江学派以王阳明、黄宗羲影响最大,以心学为主。 (三)王夫之、曾国藩与湖南 王夫之是湖南人,早年参加反清活动,后隐居于石船山,被称为船山先生。王夫之著有《宋论》、《读通鉴论》和《周易外传》等书。王夫之思想在其去世很多年不被人所知,直到曾国藩将其挖掘出来,奉为湘学的领袖,才逐渐名气大增,更是被奉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王夫之、曾国藩和左宗棠等湖南人身上特征明显,霸蛮之气较盛,这也是湘学的特点。 (四)梁启超与广东 梁启超作为清末维新派领袖,为众人所知。他是长在岭南,自幼号称神童,广东靠近沿海,得风气之先,广东人思想开放、领先。梁启超忧国忧民的思想,接受西方文明较快等特点与广东所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梁启超、康有为等领导的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等对中国影响深远。梁启超总结有清一代的学术,完成《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