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蓉蓓 《武州公秘话》的成立背景,如<导读>中所述,是谷崎润一郎移居关西一地时的产物,这是他转身写古典作品的时期,有几分古意盎然,也有几分残虐美学,《细雪》的东瀛气质酷似川端康成的《古都》(不过后者比前者年轻,应该说川端有谷崎的影子。)这一时期的作品群,有许多是翻案自日本古典传说,或引用历史传记而写成的小品。 也许在该时期的《春琴抄》等巨作或知名度较高的作品光环遮掩下,《武州公秘话》及《闻书抄》的出版不能造成吹皱一潭春水的效果,仅更增加谷崎这一时期的作品完整性,不由令笔者自身有些遗憾,因为译文的难度无法得到相得益彰的功绩,彷佛使劲老牛拖车,拖上了山顶,大伙儿看不出车子的重量,还嫌妳手慢脚拙,瞎忙了一场。 然而文学作品是不应以「结果」论成败,也就是说不应该以其知名度高低来决定作品是否优劣,身为一个翻译者,更不能虚荣地冀望每部译作都是经典传世的不朽之作。 翻到好作品,自己如沐春风,翻到捉襟见肘、手足无措的难作时,只能反省自身功力不足,慧根不够,无法把作品表现得更精妙来吸引读者,如果真的碰到冷门难解的作品,也只能当作是一个试炼与考验了。 谷崎不愧是耽美派大家,文笔非常秀丽流畅,但《武》书的汉文体使笔者频频蹩眉,怕读者被这一大串文言文浇熄了阅读的热情。日本的汉文,由中国人读来或有文法及「和习」(日本语法式的中文)的问题,并不易懂,笔者本想改写成较近于中文文法的语调,考虑再三,又保留其原文,希望读者能领略谷崎大作家的汉文文笔。 而接下来的文白交杂,起初的确也令笔者感到力有未逮,对故事尚未有所掌握之前,的确不知谷崎在葫芦中卖什么药,而有些焦躁不安。但在故事结构窥见端倪的同时,便觉如临桃花源胜境,越走越深而流连忘返了。 希望读者也能嗅得这桃花的芬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