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龙门阵之一:摆一摆中医传承与高手过招

 jiezhukuaile 2019-05-31

引言·一脉相承

作为反复研读《名老中医之路》十余年的资深铁杆“老中医”迷,对于老一辈多数名家的医术与造诣是深信佩服的,临渊羡鱼及感叹之余,退而结网,以“诸师”学医经历,勉励自己要不断修正自身学习的方向:一方面扎硬寨深耕“经典医籍”,一方面勤临证精练“中医技术”,唯有“知行合一”才有收获才能进步。

一直相信“名师出高徒”“跟师是学医的捷径”这两句话,但不解之处在于为何很多中医世家往往一代不如一代呢?颇有鲁迅所谓“九斤老太”之叹之感。

其实早在将近两千年前医圣张仲景早就给出了答案:“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大匠示人以规矩不能使巧(熟能生巧)”;

又曰:“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思进取,肯定坐吃山空咯。葛洪仙师补刀说得狠:“医多承袭世业,有名无实,但养虚声,以图财利。寒白退士,所不可得使,使之者乃多误人。”

正儿八经的中医传承讲究一脉相承,亦追求倾囊而授,而不是有意无意留一手。真正的中医大家都是敞开大门,从带人入门到登堂入室,不怕你学就怕你学不到学走样。

所谓“一脉相承”,编者个人以为起码有两层意义:一者师承教育对中医这个古老行业依然不可替代,然而再高明的“医师”也难倾其所有,让“生”“徒”尽得其真传,能得一大半已然不易,多数恐怕只得皮毛“一二三”,传承人贵在继承与发扬,还要不断的验证与充实提高。最怕那些“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门户之见与陈规陋习,恐怕还是业内影影绰绰的潜规则。

二是正统脉学或许失传久已。张仲景在书中叨叨叨叨叨,说了八百遍的“”辨脉证论治“”,王叔和终于开窍了,使尽全身解数,终于薅集出世了一本脉学专著《脉经》大杂烩。可惜后世一本托名王叔和的伪书《脉诀》欺世盗名蒙了医界几百上千年导致《脉经》差不多乏人问津,直到李时珍《脉诀考证》戳穿了其真面目,但《濒湖脉诀》由此风行天下而《脉经》依然无注无解。然而后世脉学与张仲景脉学或许已经大相径庭。中医世家或许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心中了了,指下难明”。当中医传人不会把脉了,传承从何说起 。。。

编者原来有意旁征博引古今医家,述而不作,为《脉经》来注解,取名《脉经辑解》,两年三易其稿,以为大有可为,勇攀《脉经》研究高峰。但见得中医学界牛人柯韵伯序言曰:“胸中有万卷书,笔底无半点尘者,始可著书;胸中无半点尘,目中无半点尘者,才许作古书注疏。”嗯,咱还是先歇歇吧,人言不美还是多读书临证为妙。(自嘲)

 

一、神奇的脉法

在《【邹孟城】学看脉和脉诊的经验》一文说到脉法之神奇,说:江西有三位老中医前辈,能够一看脉便知道是什么病证,他不用人家讲,便知道十之八九了。一位是南昌的姚国美先生,也常是不必要病人自己述说症候,而疗效却很高。有的老先生连起因和病的传变,都能给你全部说出,恍如他亲眼所见。这几位老先生都已经死了。十余年来,群众们还传说着他们的神奇的技术。

“请了姚国美,死了也不悔”。中医书友会第746期,有一篇同名文章也说道:由于其毕生 活人无数,屡起沉疴,所以南昌地区有此民谣流传。

“仅看脉,便知病证”,又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姚国美的高超医术。曾从陆渊雷、章次公习医并著有《黎庇留医案评述》而蜚声医林的江西名医萧熙,在其文章《脉诊学的宝藏》中写道:“我在江西看见三位老中医前辈,能够一看脉便知道是什么病证,他不用人家讲,便知道十之八九了。一位是九江的蒋以庄老先生,生平看病,很少需要人讲,群众的威信很高。另一位是南昌的姚国美先生,也常是不必要病人自己述说证候,而疗效却很高……”

原来出处在这里。当然会有科学教人士嗤之以鼻,质疑其真实性,仿佛小说一般吹得神乎其神;而内行亦或许不赞同医家以脉术炫耀声名哗众取宠,并可能视之为江湖小把戏。傅老虽重视脉学,亦不赞同仅以脉一技之诊察而单单”辨脉论治“,全不用四诊合参以辨病脉证论治,明显有违仲景之旨。此处强调者在于脉学脉法可以作为中医可以掌握的一门医技医术,可以修炼到极高极高明的程度,如扁鹊“隔垣洞见一方人”,看病诊察能洞见症结,对症下药丝丝入扣,自然如有神助一般。

二、小说“”四大金刚一尊佛“”

关于江西民国时期的名中医,存在“四大金刚一尊佛”的有趣说法。“四大金刚”分别是姚国美、谢双湖、张佩宜、姚稚山,“一尊佛”谢佩玉。虽然四大金刚有不同说法,但其中姚国美、谢双湖二位基本上公认。

承上再接着说姚国美,其精湛的医术是博览医籍、刻苦钻研的结果,有很多事迹可以略作说明。

1924年的夏天,姚国美的亲侄姚荷生不幸身染虚劳,并发展为五更肾泻。姚国美那时在庐山一边讲学,一边疗养,一边出诊。于是,姚荷生的伯父姚介卿和老师谢双湖对姚荷生进行治疗,可是疗效都不佳,所以才把姚荷生的病情电告了姚国美,他仅开了一个药方,姚荷生服用了一月,即告痊愈。

据姚国美的后人回忆,南昌郊外某村有一个饶姓患者,得了伤寒,开始并不在意,以为是一般的伤风感冒,没想到几天后便“死”了。无奈之下,家人便将他移到门外,开始准备安葬事宜。恰逢姚国美经过村庄,饶家人便怀着死马当做活马医的想法,将他请来察看察看。姚国美摸了摸病人的胸口,感觉心口还有微热,认为尚可医治,于是诊了脉,开了方,抓了药,给他灌下去。奇迹出现了,病人的手指开始微微地动了起来。姚国美毫不停歇,接连几天对病人进行调治。结果本应入棺安葬的“死人”竟然痊愈了。从此,姚国美声名大振,请他看病的人愈来愈多。

看来“请了姚国美,死了也不悔”的谚语原来是这样来的。

姚国美精内、妇、儿科,精于诊察、遣药,往往医到病除。医学大家谢双湖称赞姚国美医术精湛。姚国美治病,取法和缓,精于诊察,遣药不敢稍有疏慢。他曾说过:“医和、医缓,古圣以此自称。议病果真,方药自然中肯。

为改变中医教育靠“父传子、师传徒”的落后状况,以振兴中医,培养人才,他于1932 年创办了中医专门学校,自任教务主任兼病理学、诊断治疗学教师。后又在庐山开办高级中医人材进修班,将优秀毕业生加以提高,其中姚荷生、张海峰、姚奇蔚、万友生、孙书伟、杨卓寅、王家瑞等,后来均 为江西中医界的中坚。编著有中医教材《病理学讲义》、《诊断治疗学讲义》,现二书合为一部取名为《姚国美医学讲义合编》。

再说说另外一位号称江西伤寒界的“扫地僧“:谢双湖。

民国十三年冬,姚荷生院长的父亲姚节亲患病,高热不退。姚国美邀谢会诊。谢立断属伤寒,'阴盛格阳,真寒假热'。处方时,姚国美拟用附子干姜汤加桂枝八分。谢双湖却指加桂枝不妥,结果,按双湖处方,一剂即热退人安。于是,谢双湖名声大振。新余市中医院名誉院长敖保世回忆说:'其辨症精确,用药入扣,往往一剂和,一剂已。' 双湖不仅精于伤寒,还能灵活运用伤寒理论医治各种顽固疾病。 

此案在其徒姚荷生先生自述《我的学医之路》中有所补充:先父患伤寒真寒假热症甚危,延传清江名老中医谢双湖先生会诊,谢见其高热面赤,烦躁不寐,但露手切脉时立即引被自覆,未免触目惊心,及见其脉洪大而空,毅然断为阴盛格阳无疑,急投姜附重剂,并预期夜半子时入睡,既而果然!高明如叔父姚国美,也不能不为其辨证论治的精确入微所折服。

另外谢双湖分别用白头翁汤治暑天中风引起的尿潴留与严仁卿患闭尿病,小便通利即愈,堪称精彩纷呈。

姚、谢两位堪称“经方”派高手和江西医界的佼佼者,都是得力于精研《伤寒论》。谢双湖长于治急性传染病。他和姚国美经常在一起切磋,有时会争得面红耳赤,但友情却与日俱深。

谢、姚两人各有所长:姚深于城府,深思熟虑;谢大刀阔斧,当机立断。谢在药理方面逊于姚,但能以深究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而应万病。姚国美评论说:'我治学是由博而约,事倍功半;谢老是由约而博,事半功倍。'这虽是姚的自谦之语,但仍可以说明谢对医学的见解和立论确有独到之处。

(引文出自黎崇裕《江西名老中医集萃之四:江西伤寒界的扫地僧》)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