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年之后,重看莎乐美

 hft读书无聊 2019-05-31

王尔德写过一个戏剧叫《莎乐美》,取材于圣经,原故事是关于古巴比伦国王希律和其兄嫂希罗底乱伦,莎乐美在里面不是主角,这个圣经故事只是在谴责乱伦。但是王尔德把莎乐美这个人物拿了出来,让她做故事主角,写了一出极具美学价值的好戏。

莎乐美是古巴比伦公主,她的母亲希罗底是王后,希罗底与国王的弟弟希律通奸,且联合杀死了老国王,希律成了新国王。

整个故事就在这样一个罪恶的背景下展开。

莎乐美爱上了上帝派来的圣人约翰,她大胆向约翰表白,狂热的想得到他一个吻。然而屡次遭到约翰毫不留情的拒绝,莎乐美因爱生恨。

国王希律迷恋莎乐美的美貌,应允只要莎乐美为他跳一支舞,那她要什么就给什么。莎乐美答应了。她跳了一支绝美的舞蹈,这就是著名的七层纱舞。莎乐美身上只穿了七层纱,在跳舞的过程中一层层的揭掉。

舞毕,国王希律问莎乐美想要什么,莎乐美说:“我要圣人约翰的人头。”国王难以收回自己的诺言,只得答应了她。

圣人约翰的人头被砍下,莎乐美如愿以偿,在约翰冰冷的嘴唇上印下自己的一个吻。

最终莎乐美因为对圣人超出禁忌的举动而被处死。

我第一次接触这个故事是在大二的时候,学校里举办外语晚会,每个学院都要排一个外语话剧,我所在的英语学院排《莎乐美》。

选女主角那天我犹豫了好久,因为我觉得女主角应该要长得超级漂亮,而我当时脸上正在长痘痘,很不漂亮。于是我站在选人的教室门口给朋友发短信问:“你说我要不要进去试一下?”他说:“要啊!我觉得你可以!”在他的鼓励下我进去了,这个朋友是这场话剧的编剧,他把原作修改成十几分钟的短剧本,并且客串了那个一句台词都没有上场就被杀死了的悲催的老国王。

有很多人在竞争女主角莎乐美的角色,然而第一个筛选标准就筛掉了一部分:英语读音。英语分为美音和英音,这些古典剧一般都用英音演绎,当然是英音越标准越有入戏感啦。好在我英音说的还不错,通过了第一关。

然后导演又让我们念了几段稿子、现场表演了一下,最终确定了我和另外两个女生为候选,要对我们进行加试。

加试要求我们分别跳了舞,演了一段,然后说最终结果会短信通知。

我感觉自己加试表现的并不突出,可是我在竞争女主角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对莎乐美这个人物有了深深的理解以及共鸣感,于是我给其中一个导演发了长长的一段短信讲述我对莎乐美的人物理解。

这条短信就像潜规则一样,硬生生的改变了导演的决定,否决了另外两个人选,选了我。他们事后说,他们认为对人物的理解的越深,演员可挖掘的表现力越大,而我那条长长的短信让他们觉得我对莎乐美这个人物理解很深。所以就因为一条短信,导演选了我。

时到如今我都觉得我那天纯属不正当竞争……

后来演的过程中,在导演的启发下,我慢慢意识到,我对莎乐美的理解不单纯是理解,我对她有共鸣。英文中有两个词很相近,“sympathy”与“empathy”,前者是“同情心”,后者是“同理心”,同理心是比同情心更为贴近的一种感受,意思是你能充分站到对方角度去体验到对方的感受。我觉得我对莎乐美就是这种同理心,越多的重复她的台词我越强烈的产生通感。

又或者是我对作者王尔德有同理心。总之我深深理解莎乐美的每一句话与她的行为,我也深深理解王尔德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剧情。原著中多次用“诡异的月光”与“死人的血”来烘托气氛,我不觉得恐怖亦或不吉利,我只觉得美。

我深深理解王尔德对于美学的追求,为美而美。苏格拉底觉得美只存在于善于真中,然而王尔德建构了一种存在于罪恶中的美,这种建构本身就非常大胆而且反叛,他让莎乐美这个人物带了一些荒诞的天真与荒诞的任性,这种天真与任性造成了莎乐美面对爱情的大胆与叛逆。

两年前的我把莎乐美解读为神经质与疯狂,但是我心中总感到还有一点别的什么,说不出来的什么,是莎乐美最本质的特征。

两年后的现在我重读了一遍《莎乐美》并且回看了一遍当年的演出视频,突然意识到其实莎乐美的本质是真实与叛逆。可能这也是我对她产生强烈同理心的原因。

(下文的图是我们当时演出的视频截图,然而是用手机录的,极其不清楚,只能看个肢体大概,凑合看吧。)

莎乐美在原作中只有十六岁,带着作为公主的骄矜与少女的天真,她忽然见到了上帝忠实而狂热的追随者——约翰,对他一见钟情,立刻展开猛烈追求。“啊呀你的声音真好听!跟我说说话吧!”


然后约翰让她一边儿去别瞎叨叨,莎乐美又盯着人家说“啊呀你好好看啊!让我摸摸你吧!”

像这样:


以及这样:


然而约翰一把推开她。这里我要插一句,当初演的时候我穿着高跟鞋,我平时不穿高跟鞋,再加上舞台很滑,约翰推我那一下我费了好大劲儿才没摔着,所以视频中我的胳膊总在奇怪的张着,那是在找平衡。。。

就这样被推开……


莎乐美被拒绝,立刻不高兴了,但是这里很妙的一处情节安排是:莎乐美愤愤地嘟囔着说:“你的身体一点也不好看,衣服破破烂烂的,我才不要摸。”然后随即从怨愤的情绪中突然又有了激情:“啊!那让我摸摸你的头发吧!”


一转身又去了

约翰这傻缺又一把推开莎乐美,莎乐美又不高兴了:“谁稀罕你的破头发,脏兮兮的,我才不稀罕。”转身:“哦我不喜欢你的头发,我喜欢你的眼睛!”然后又被推开,莎乐美继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那我不喜欢你的眼睛了,我喜欢你的嘴!让我亲一下你的嘴吧!”

从这几段中可以看出,莎乐美有着孩童般的真实与任性,她毫不顾忌的大胆表白,遭到拒绝后先是显露出那种“得不到我就不稀罕”的小脾气,继而又锲而不舍的回过头去追求,这种执拗、顽固与坦白恰是人性最真实的一面,她毫不掩饰的把自己的欲望、贪婪、好奇……全都表现出来,对自己的整颗心完全不加隐瞒,所以也不设防备。

然而约翰听到她越来越肆无忌惮,竟然妄想亲他的嘴,重重的把她推到了地上。


我觉得演约翰的学长演的很到位,他身体前倾着俯视莎乐美,肢体语言上就是满满的鄙夷与嘲讽。不但推开,还居高临下的看着倒在地上的莎乐美一通说教,这是最伤害莎乐美的。因为在爱情里,最伤人的不是不爱,不是恨,不是背叛,而是瞧不起。

这里导演加了一个恶魔形象,恶魔代表莎乐美内心的阴暗面,由爱转恨生成的。恶魔暗示莎乐美:如果你想得到约翰,他必须死。

这时候,我外面象征纯洁善良的白裙子被一群恶魔扯下,里面的红裙子显出来。



ps:演恶魔的那个人,就是导演)

莎乐美成长了,她的天真与坦诚瞬间毁灭,她变成了一个纠裹在情欲里面的女人。她利用了好色的国王希律对他美色的贪恋,最终让国王下令砍掉了圣人约翰的头赏给她。

这就是演约翰的头——理发师专用道具……


莎乐美捧着一颗白布裹着的血淋淋的头,在手里摩挲着,在怀里抱着,在脸上蹭着,一大段深情而神经病的告白,然后举起来,终于嘴对嘴亲上了。


捧着人头的独白是全剧的高潮,莎乐美喊出了那句惊世骇俗的话:

The mystery of love is greater than the mystery of death!”(爱情的奥秘远比死亡的奥秘要深刻)

剧终,导演设计了一个具有仪式感的场面,伴舞演员扯上台一段长长的白布,莎乐美裹着白布而死,然后被高高举起,绕场一周,最后放到地上的人头旁边,与人头相依偎着。



因为我们当初是用手机录的所以画质才这么差,也是因为这样才能清楚的听到手机旁边的观众席上的声音,很明显整场剧的前半部分大家是处于走神状态,因为故事的铺垫环节都不太吸引人,但是后半部分反响非常好。以至于我现在重看这个连我们的脸都没有拍清楚的视频,依然有一种回到了那天晚上的感觉,在台上那种歇斯底里,那种释放,那种成疯成魔的不甘心、痛苦与快乐……

《莎乐美》这个剧本是王尔德在狱中写的,他因为同性恋的身份不被公众认同,被人唾弃。然而即使身陷囹圄,声名扫地,失去自由,王尔德依然是那个有着倾世才华且骨子里骄傲的不可一世的人,他用自己的骄傲反抗着世俗眼光,这种反抗精神深深扎根在他的作品中。

《莎乐美》中的人物莎乐美是对传统道德中女人的形象彻底的颠覆,她不矜持,不含蓄,不乖巧,甚至不善良。她充满欲望、不计后果、超越道德伦理,乃至于最后为了追求爱情而得到一个毫无生命的人头。用普通人的眼光来看,人已经死了,爱情便无处附着,莎乐美杀了约翰反而没有追求到爱情;然而,也许对于莎乐美来说,爱情独立于生死,爱情本身就足够动人,爱情无需附丽于生命。这又何尝不是王尔德自己对美学的认知?美应该独立于社会道德,美不应该背负任何社会功能。

与莎乐美形成明显对比的是圣人约翰,他带着清教徒一样的古板与冷酷,用高高在上的眼光俯视莎乐美,与其说他是上帝忠诚的信徒,倒不如说他是古典道德的守墓人,他守着老旧的、陈腐的、虚伪的价值观,用他冷酷的教条践踏所有试图从古典伦理道德坟墓中爬出的人性。

     莎乐美何其可惜,以为遇到了爱情就满心欢喜,结果到头来当头一棒。遇人不淑!

我又想起王尔德的另一部作品《夜莺与玫瑰》,里面的夜莺被爱情之美所打动,为了让男孩得到一朵红玫瑰,不惜用刺穿透自己的胸膛,用自己的血与最后的绝唱浇灌出一朵红艳的玫瑰,然而男孩将玫瑰送给喜欢的女孩子时,女孩子却拒绝了,理由是其他王公贵族的少年送给她金银珠宝,她已经不喜欢红玫瑰了。

王尔德这个故事是个童话故事,然而如果是我的话我才不会讲这个故事给宝宝听,这分明是一个成人世界的故事。只有经历呕心沥血的追求才能得到象征爱情的红玫瑰,然而这个过程中所做的牺牲还要被人怀疑为“不真诚”,这朵牺牲了生命才换来的宝贵的玫瑰最终被丢弃在大街上任人踩过……这个结局不适合给小孩子听,他们不该在还没有判断能力的时候知道这个悲惨的结局,这会让他们心里恐慌、畏手畏脚,这样世界上会少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懂得“为艺术而艺术、为美而美”的人。

两年之后回看《莎乐美》,比之前增加了好多感悟与感动,我对王尔德的喜爱与理解又深了一层,希望我这篇长文能让更多的人喜欢王尔德,他的另外一部经典《道林格雷的画像》也是充满了对人性与美学的探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