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长别纵容孩子这些行为,除了让人讨厌,更让人觉得没教育

 未说育儿 2019-05-31

牛牛和成成打架了,结果打输了,哭着找妈妈帮忙。妈妈不分青红皂白上去就把成成一顿呵斥,成成的妈妈见到这样的场景,以为是自己孩子犯错了。

就把成成拉倒一边询问,为什么要打别人。原来,牛牛悄悄拿了他的玩具车,就准备回家了,但被另外的小孩子看见了,就给成成说了。

成成当然很生气,上去就准备拿回玩具,但牛牛不给,说是自己捡的。由争夺变为打架。结果牛牛没抢赢,就哭了。

牛牛的那种行为显然不好,他养成了那样的习惯,与家庭教育脱不了关系。可能妈妈比较惯他,为了哄孩子开心,什么都让着孩子。

即使孩子错了也要说他没错,来安慰他的情绪。正因为如此,而形成了什么好的东西,都应该是他的的心理,那其实是没有教养的行为。

孩子小孩没有分别是非的能力,但父母可不能由着他,尤其是坏的行为,一定要制止,并引导他改正而走向正轨。

平常孩子哪些行为是没有教养的行为呢?

1、没经过别人同意而拿别人的东西

可可去邻居家完,看到邻居小朋友有好多的玩具,而且是自己喜欢玩的,高兴的玩着都不想走了。在后来的一次玩耍时,可可居然把邻居家的玩具车给带回家了。

当时妈妈没注意,等到邻居问起的时候,妈妈回家找到了那个玩具,这可把妈妈气坏了。以前可可在小区玩的时候,也经常带一些小玩具回来,说是捡的。

现在想想,心里似乎有了答案,莫非都是可可趁别人不注意拿的?在严加拷问下,可可说是别的小朋友的,因为他喜欢就悄悄拿回家了。

三四岁的孩子,正在懵懂期,对很多东西不能完全理解,稍微被惯着了,就容易有比较强的占有欲。尤其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要得到。

他可不管私自拿了别人东西的后果,只管自己暂时得到了,因为没有产生对自己“不利”的,没有受到惩罚,导致他“习以为常”。

就像有的小孩子,在自己家里到处翻箱倒柜。去了别人家,还当是自己家,去别人的卧室玩,去打开别人的抽屉,衣柜,甚至包包等,找自己感兴趣的玩。

搞得别人都很尴尬,还不好直说介意的话。只心里默默的祈祷,下次一定不叫他来玩了。家长可不能惯着他,从小就管教,有这样的行为一定要制止,并让孩子自己还回去并道歉。

告诉孩子,那是不良行为,是错误的做法,会被“关小黑屋”的,再也无法看到美丽的天空了,让孩子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以此改正孩子的行为,做一个人见人爱的孩子。

2、讲脏话

妈妈买了一包烧烤味的薯片,自己一边看电视一边吃,仔仔看见了也要吃,妈妈就给了他一片,他咬了一口,就吐出来了,说:这是什么“J8”味道,难吃死了,像“S”一样。

妈妈震惊了,爸爸火气立马就上来了,指责孩子不应该说脏话。仔仔被吓得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因为爸爸从来没对他那么凶过。

孩子学说脏话,一般是跟着别人学的,觉得别人说起好玩,觉得别人说着感觉很有个性,自己也就模仿了。一般谁和他在一起的时间长,他受到的影响就大,不管是好的行为还是不好的行为,都会跟着一起影响。

甚至在孩子小的时候,还有的大人恶作剧,教小孩子说脏话,而小孩子以说出脏话来,大人大多是笑一下。而孩子就觉得这样说话,大人会感到高兴,就会一遍一遍的学着说,这就让孩子受到了不好教育。

而孩子说脏话也容易形成口头禅,甚至因为说脏话,而得罪别人,引起冲突,对谁都不利。如不改正,就成了没教养的行为,当然别人会认为是父母的责任,是父母没有教育好。

所以当有人教自己孩子说脏话的时候,一定要立马制止,别觉得孩子说出来觉得好玩。父母自己也要以身作则,不要说脏话,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形象,一个正面的形象。

也要叫孩子不要随便给小朋友取绰号,尤其是是一些不文明的绰号。自己就不喜欢被那样对待,别人当然也不愿意被那样对待。

3、公共场所嬉戏打闹

迪迪性格外向,在外面玩就像是脱缰的野马,追不上,喊不听。当有两个小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那感觉要翻天,一会儿跑过去,一会儿跑回来。

因为他的这个性格,让妈妈付出了“惨重”代价。在商场他跑来跑去,把别人化妆品桌子撞到了,上面的化妆品全掉地上了,这把营业员吓坏了,这个可得不少钱呀。

妈妈没办法,只好把那一堆摔坏的化妆品全买下来,花掉了近一万块。

公共场所人来人往,虽然谁也不认识谁,但那其实是检验一个人的品德的时候,检验一个家庭教育情况的场所。可别认为别人不认识就无所谓,只有自己能控制自己,自己愿意那么做,一种主动的态度,才会有一个良好的行为。

孩子的行为习惯也是点滴积累的,你做得好,别人就投来赞许的目光,给你一个大手指,你就是被学习的对象。你做得不好,别人就会讨厌你,远离你,把你行为当反面教材。孩子有太“疯狂”的行为,比如打闹,上串下蹦的行为,一定要及时制止,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在家里就要教会孩子学会感受他人的感受,教会孩子自控力,能活泼好动,也能“叫得住”,做一个懂事的好孩子,在公共场所就是检验孩子学习情况的时候了。也要教孩子在公共场所要遵守规则,不要拥挤,不要打闹嬉戏,也不要大声喧哗,也要保护好自己的安全,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生活中,熊孩子现象还真没少过,着实让人讨厌,看他的行为,就让人们想象他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如果他父母的行为习惯也不好,大家就就说:“难怪小孩子有那些坏毛病,原来是来至家长的影响。”如果父母没什么不好的表现,就会说:“自己看上去还可以,怎么就不注重孩子的教育呢?”反正孩子表现不好,矛头都指向家长的。做为家长的你,你平常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呢?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防从这些方面入手,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优秀的人才。

1、懂得鼓励和夸奖孩子

当孩子表现不好的时候,比如说脏话,不遵守规则,嬉戏打闹等行为,要严加管教。严加管教并不是打骂,而是要帮助孩子分析事情的严重性。

可以用案例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其中的道理,让孩子感受是否能承担起那样的后果。孩子遇到困难、遇到挫折时,要鼓励孩子,尤其是踏出的第一步。

忌讳用别人的优点来对比自己孩子的缺点,那是贬低自己孩子的行为,是一种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行为。孩子表现好的时候,要适当夸奖,让孩子知道那样做是没有错的,也让孩子有成就感。

2、教会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

孩子小可能不知道对错,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那就要具体指明孩子的错误点,并教孩子怎么处理,怎么改正。比如孩子在商场跑来跑去把别人撞到了,那就要给别人说对不起,如果撞伤了别人,要主动承担责任。

能够明辨是非的孩子,他一般都有自控力,有自制力,能很好的管理自己,对事情的认识也比较有主见。能知道什么是对是,是可以做的;能知道哪些是不能做的,是错误的行为。

如果孩子做错了,能自己主动承认了错误,不要讽刺,不要责骂孩子,就不要深究他的责任,给他一个改正的机会。因为他态度端正,那么表示他愿意改正,下一步只需要看他的实际行动就好。也只有能明辨是非的孩子才会错在什么地方,才会愿意主动承认错误。

2、花多一点时间陪伴孩子

孩子没有谁关心他,没有谁在乎他,他的各种行为,包括好的和不好的,都是在找一种存在感。比孩子故意很大声的说话,引起别人的注目。

比如孩子故意的很活泼的样子,蹦蹦跳跳的,那也是吸引别人的目光。因为他缺少爱,缺少被关心的感觉。没有有人注意到他,他就觉得很孤单。

很多家长忙于工作,而忽略了孩子,即使同住一间屋,但并没有过多的关注孩子,自己玩自己的,孩子玩孩子的。孩子内心是空荡荡的,他想要的那份爱,却一直不能得到,很可能为了吸引父母的眼睛,而做出一些反常的动作。

而且性格也容易孤僻,胆怯。所以多花一点时间陪孩子互动,让孩子能感受到,让孩子在有爱的家庭成长,他将会更加的优秀。

人们常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孩子的日常行为,就能反应出他将来的样子,而这其中教育就是一个大问题,可别人为孩子长大了就好了。

因为小的时候,孩子的学习能力,模仿能力,语言能力都特别的墙,如果“坏”的东西先“入住”了,那么“好”的东西就没地方放了。

做为父母的你,你愿意看到孩子将来平淡无奇的生活吗?愿意看到孩子平庸的工作吗?我想,答案应该是否定的。所以从小就要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进行有爱的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