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意大利行记:聆听门德尔松《第四交响曲“意大利”》与柴可夫斯基《意大利随想曲》

 阿里山图书馆 2019-05-31

门德尔松《第四交响曲“意大利”》与柴可夫斯基《意大利随想曲》

前言
地处南欧意大利是个美妙的国家,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还有着深厚的音乐传统——中世纪的吟唱诗人、文艺复兴时期的蒙特威尔第与帕莱斯特里那、巴洛克时期的科莱里与维瓦尔第、持琴弓的魔术师帕格尼尼、以及大量的歌剧作曲家等等等等都让人着迷。不过,这次推送中两部作品的作者并不来自意大利,而是两个外国人——德国人门德尔松与俄国人柴可夫斯基,现在,让我们通过两部作品,来走进两位外国人眼中的意大利。


第一部分
A大调第四交响曲“意大利”【德】门德尔松
德国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 1809-1847)的简介请见往期推送(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这里不再赘述

 

乐曲简介
在我看来,有两位作曲家的音乐完全可以称为“精灵的音乐”,你听了之后会元气满满,一位是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另一位就是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虽然两位作曲家没有任何交集(从年代上来看),但是我们很容易找到二者作品的一些共性:工整精致、纯净透明的音乐散发着天才的气息,永远是那么的流畅,不论是什么体裁的作品(即便是清唱剧这种严肃的体裁),就像树上的馥郁芳香的果实那么自然而然,让人欣赏完了之后会有一中莫名的满足感与幸福感,即便是小调作品,也没有真正的悲伤(门德尔松要更甜蜜一些)。因此,作为门德尔松的忠实粉丝(包括我在内),我们讨厌那些不懂得欣赏门德尔松音乐的人,大概是那些没有生活情趣的野蛮人啊才能拒绝如此有魅力如此灵动的音符吧。不过,很多人都对他的音乐有偏见,不仅仅是爱好者,就连作曲家以及一些名流也这么认为,比如说不断批评门德尔松作品肤浅的瓦格纳(可笑且讽刺的是,瓦格纳的早期作品一直在模仿门德尔松)(瓦格纳反犹的倾向是最大的原因,不过这仍然是个可笑的理由),瓦格纳的夫人科西玛认为门德尔松在丢德国人的脸,是个十足的外国人,这种刻薄的言论简直让我们喜爱门德尔松的听众们不能理解。第四交响曲“意大利”完全可以概括上述作者音乐的特点。这是一部经久不衰脍炙人口的交响曲(至少在乐迷圈是这样),我们经常能够在音乐厅欣赏到这部作品以及他同样受欢迎的第三交响曲“苏格兰”。

我在之前谈门德尔松作品时提到过,他家境优越,衣食无忧(这也是他作品缺少瓦格纳所谓的“苦难”的原因),良好的家庭条件足以支持他四处游历,迈开腿走向世界。1830年,作者去意大利旅行,这次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包括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热那亚以及那不勒斯等著名城市,意大利丰富的人文景观足以让这位作曲家陶醉其中,创作灵感如同维苏威火山的岩浆一样喷涌而出,于是,就有了这部阳光灿烂的意大利交响曲。不过这部作品的诞生还是有一定波折的,这一点我打算放到第二乐章去解释。


乐队编制
木管组:2长笛 2双簧管 2单簧管(A) 2巴松
铜管组:2圆号(A E) 2小号(D E)
打击乐组:1组定音鼓
弦乐组:第一、第二小提琴组 中提琴组 大提琴组 低音提琴组
演奏时长约为30分钟

乐曲分析
第一乐章:活泼的快板 约10分钟
奏鸣曲式的第一乐章活泼优雅,同时不失大气洒脱,八六拍的音乐描绘了作者初到意大利时的欣喜之情(因此,这部作品和贝多芬第六交响曲,舒曼第三交响曲类似,并非音画作品,而是画心之作)。

不到两小节的引子(弦乐组pizz & 木管断奏)后,相隔八度的第一与第二小提琴奏出灿烂明媚的主部主题,这个主题让我联想到作者在意大利给家人的书信,信上作者说到,初到意大利的自己就像一个王子一样过着极其愉快的生活。每次听这个主题,我都会觉得每个听众都是王子一样悠然自得的门德尔松,从住所推开栅栏,走到街上,投入到地中海气候与阳光明媚的意大利的怀抱中去。

   

主部主题一共完整出现两次,两次完整的主题中间有个过渡,也是以主部主题(前面部分)为主,由长笛、双簧管以及圆号组成的组合完成,小提琴大提琴以跳弓演奏的八分音符与前面的组合进行对话,过渡部分以弦乐组的cresc的琶音结束。主部主题第二次出现的时候更为热情奔放,出现了管乐定音鼓和弦乐的竞奏般的对话(带跳音的八分音符),以及出现狂热的sf。第二次出现的主题将乐曲引入短暂的连接部,连接部以小提琴的跳弓为主,连接部自然而然地伸向副部主题(第一小提琴仍在跳弓演奏,其余弦乐声部上行的四分附点音符将音乐带入E大调的副部主题)。

副部主题少了些许狂欢的气氛,但是欣喜之情丝毫不减,比起主部主题副部主题更加细腻,音型和主部主题雷同,都是四分附点音符加上八分音符-休止-八分音符,首先由单簧管与巴松声部奏出,然后是长笛与双簧管,一个乐队齐奏定音鼓加入的过门后,小提琴代表的弦乐组总结性地奏出副部主题。结束部仍旧以主部主题内容为主,前一半由单簧管主奏,弦乐组中有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以及大提琴华丽的连弓乐句为单簧管伴奏;后一半是乐队总结性的齐奏。

呈示部反复后,进入发展部。发展部有个新材料,有十六分音符倚音与很多的八分音符休止符,更令人惊喜的是新材料的出现方式是弦乐组的赋格:新材料首先由第二小提琴奏出,随后第一小提琴在上方五度奏出答题,第一小提琴继续奏出答题的对题,下面依次是中提琴进入,最后大提琴与低音提琴同时进入。赋格的发展阶段,木管与铜管之间以主部主题内容进行对话,在木管铜管的带动下,第一小提琴声部也奏出主部主题内容,随后是乐队齐奏发展部的新材料,到达这个乐章的最高潮,狂喜之情十分强烈,比意大利正午的太阳还要毒辣。发展部的结尾,音乐冷却下去,弦乐组与木管组先后奏出主部主题的碎片,之后将音乐带到再现部。

再现部再现各个材料并将副部主题转到主调上去之后,是狂欢节一样热闹的结尾,除了主部主题内容以外,发展部的新材料在度出现,由第一第二小提琴进行模进,最后在光辉的A大调中结束热情洋溢的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 约6分钟
意大利交响曲给人一种阳光、流畅、一气呵成的快感,但是谁能想到,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也是一波三折的,可以说这部作品见证了作者创作欲望的强盛期,也见证过低迷期。

正在游历意大利作者在1831年兴高采烈地完成了部分手稿,准备将尚未开始构思的慢乐章(慢是相对而言,作者指的就是现在我们听到的第二乐章)拿到那不勒斯去完成。不过作者到了那不勒斯之后依旧没有动笔继续写意大利交响曲的欲望,于是创作了了包括几首叙事曲在内的小作品,就这样突然没有灵感眷顾的门德尔松一拖再拖,直到近两年以后,作者才继续将这部作品写下去。隔了这么长时间,作者没有心情创作,也没有心情游览,这段时期作者压根高兴不起来,因为他身边的人一个又一个离他而去:自己的挚友爱德华去世、自己的恩师策尔特去世、大文豪歌德去世,可以说这段时间门德尔松所受的打击仅次于作者去世前姐姐芬妮的去世。不过门德尔松还是从低迷的状态中走了出来,将那不勒斯与罗马的香客行进曲调用在自己的作品里面,于是就有了这部作品的第二乐章,被后世的听众称作“朝圣进行曲”。

在这里我不得不提到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的Allegretto,在我看来两部作品的第二乐章有异曲同工之妙。门德尔松第四交响曲首演后,听众反响热烈,要求将第二乐章再演一遍,和贝多芬第七首演时一模一样。更巧的是,两个第二乐章的第一主题都是庄严肃穆的,不过恰到好处,没到哀伤的地步,而且庄严的主题过后两个乐章还都有一个舒畅放松的主题缓解之前庄严的气氛,弦乐声部都有八分音符作为伴奏,大家不妨将这两个乐章做一个比较聆听。

迁移聆听:A大调第七交响曲第二乐章 【德】贝多芬
不到六分钟的第二乐章的结构非常清晰,是一个省略展开部的奏鸣曲式乐章。乐章的开始是个简短的引子:乐队除了单簧管、圆号、中提琴与低音弦乐以外齐奏出一个朴素的极富空间感(音高相隔八度的原因)的乐句,乐句中含有八分与四分附点音符、八分音符三连音以及十六分音符倚音,平凡的曲调配合复杂的节奏,将庄严但不凝重,犹如教堂里的回响。在低音弦乐八分音符顿弓的伴奏下,双簧管、巴松与中提琴这个绝妙的组合唱出忧郁的主部主题,这个组合使得这个主题富有张力,和引子的效果雷同(只不过乐器少了许多),让人一下子能够想到朝圣者虔诚的仪态和坚定的步伐。作为这个组合奏出的主题的回应,纤细透明的第二组合———第一与第二小提琴声部接过主题的接力棒,高八度进行陈述,婉转的长笛加入伴奏声部。主部主题的线条很长,两个组合首次出现后,主部主题只进行了一半。后一半在细节上更加丰富,从p的力度开始—先强后弱(<>)—再是cresc—最后到达sf的顶峰—回到p。主题的后半句依旧是一组合二组合先后出现。连接部以引子与主部主题伴奏声部(低音弦乐)的内容为主,由整个弦乐组顿弓奏出。

副部主题就像乌云过后的一缕阳光出现,光明的A大调主题由纯净的单簧管牵头奏出,弦乐与长笛以八分音符四连音作为伴奏,两把相隔八度圆号则以含有大量重复音的长音同样作为伴奏。呈示部没有结束部,这个乐章也没有发展部,乐曲在引子再次出现后进入再现部。

缩减的再现部再现一切内容后,是引子内容为主的结尾,最后在低音弦乐的pizz中结束这个庄严肃穆的乐章。

  

第三乐章:稍快的中板 约7分钟
从我个人角度来说,这部作品里面我最喜欢的部分就是第三乐章,因为这个乐章当中有一个dolcissimo的主题,这个主题是典型的门德尔松风格,可以说如果从我接触过的门德尔松作品当中选出两个最优美(大调一个,小调一个)最令人赞叹的主题的话,小调我选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开门见山的主部主题,大调我就选意大利交响曲第三乐章的乐章主题。

这个主题之所以甜蜜,还要从门德尔松的忘年交——歌德说起。歌德与门德尔松是典型的忘年交,之所以乳臭未干的门德尔松能和歌德认识,还得归功于他是豪门之子,只有如此有钱的人家每周末都能来一场家庭音乐会,参与音乐会的人士都是各界名流,包括大名鼎鼎的歌德,歌德与门德尔松交往甚密,从书信往来我们可以看到歌德对门德尔松的才华极其欣赏,以至于到了不听他弹琴就心慌的地步。

      

这个乐章的灵感来源是歌德的一首诗,名字叫做《寄给莉莉的一首诗》,或者叫做《莉莉之园》,它是歌德写给自己曾经的女朋友——一个叫莉莉的人——的一首情诗,歌德喜欢莉莉的外表,更喜欢她音乐上的才华,尽管二者互相欣赏,但是他们的家庭并不看好对方,于是两个人的爱情美梦始终没能成真。比来自家庭的万般阻挠更糟糕的是,正当歌德出去旅行散心并打算忘掉她的时候,莉莉的家里利用法兰克福大集市这个契机,突然给莉莉介绍了几个富得流油的大富豪,莉莉写信告知歌德,歌德知道了之后立刻写下了这首又苦又甜的情诗(既包括对莉莉的爱慕之情,也包括自己的苦闷与沮丧之情)。门德尔松读了这首诗后有了谱曲的想法,于是这个想法在意大利交响曲的第三乐章落实了:这是一个犹如白巧克力包着黑巧克力的甜点,甜蜜中包含着些许苦涩(前者多于后者)的章节,可以说门德尔松吸收了这首诗积极的一面,并移植到自己这里,演变成初到意大利的幸福与惬意的积极情感,以前有个人跟我开玩笑说,这个乐章的主题,会让你体验初恋般的feel。

复三部曲式的第三乐章如同第二乐章一样短小精悍,上来就是一个单三部曲,单三部的第一部分就是本乐章的基本主题,由优雅丝滑的第一小提琴主奏(第二小节的第三个八分音符为短暂的颤指,增添了主题的表现力),弓法多变,连弓与分弓交织,第二小提琴与中提琴以分解和弦为主奏声部伴奏,长笛等木管声部加入之时已是主题的终止。(第一部分反复后)单三部的第二部分是主题的延伸与发展,我们发现音乐有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原本甜丝丝的主题突然出现了几分苦涩的味道,也变得纠结矫情起来,似乎在争取些什么,而且是争取那些不可能得到的东西,音乐当中出现了cresc甚至是频繁的sf,依旧是第一小提琴为主旋律,第二小提琴与中提琴作为伴奏,用少许木管予以点缀。诗中毕竟有沮丧的一面,门德尔松以一种较为委婉并不突兀的形式将这个情感通过音乐表达出来。正如我在上文所说,这是个甜蜜多余苦涩的乐章,单三部的最后部分又回到了积极愉快的主题当中,木管的戏份在这里明显增加了,并奏出欣喜的颤音,最后以高贵不失典雅的姿态结束第一部分。

同样分为三个部分的中段是突显铜管的时候,巴松与圆号声部奏出号角一样的主题,这个新主题有一点上一乐章的特色,如朝圣者的步伐一样坚定,也有几分像在远处听军队的进行曲,我总是想到帕格尼尼随想曲第十四号。

迁移聆听:随想曲第十四号(降E大调) 【意】帕格尼尼
作为辅助,第一小提琴与长笛声部奏出前八后十六(第一个十六分音符休止)的宛如攀登一样的上行乐句。中段的第一部分反复之后,进入更像进行曲的第二部分,为什么说更加像进行曲,原因如下:作者在原先的配置即巴松与圆号基础上加上了嘹亮的小号,作为三件乐器的回应,弦乐五部做出应答,音乐颇有张力短促有力(八分+八分休止)。中段的最后,在中段第一部分(不带反复)的再现中结束。

再现部的开始犹如一个传递的过程,大提琴与低音提琴率先奏出主题,之后是中提琴和小提琴,都相隔一个小节进入,之后便是呈示部即第一部分所有内容的再现(不反复)。

结尾是中段主题与乐章主题展开的混合,在乐队pp力度下的齐奏(弦乐pizz)中结束。

     

第四乐章:萨塔列罗舞曲(急板) 约6分钟
第四乐章是一个急速的、犹如狂欢节一样的终曲,作者别出心裁地选择了狂放不羁热情洋溢的萨塔列罗舞曲为这部作品画上了一个急促但精彩的句号。萨塔列罗是意大利当地的一种舞曲形式,节奏强烈且紧凑,有节日的气氛,这种舞曲与同样来自意大利的塔兰泰拉舞曲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二者有节奏、流传地区等方面的区别。不过萨塔列罗舞曲出现的频率并不高,毕竟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舞曲,比较著名的例子就是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的《罗马狂欢节序曲》中的萨塔列罗舞曲主题(大约在中间的位置),很巧的是,这部作品描绘的地方也是意大利。柏辽兹的这个序曲也好,门德尔松的这个乐章也罢,它们都能给你近乎相同的体验,让你感到意大利人的犹如烈日一样热情奔放的性格。

迁移聆听:罗马狂欢节序曲 【法】柏辽兹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点就是这个乐章是小调的,并以小调结束,也就是a小调,小调的萨塔列罗舞曲塑造出的氛围更加独特,因此这部作品是以大调开始(第一乐章 A大调),以小调结束,让人产生一种这是部冷色调作品的错觉。

可以说整部作品说起来最棘手的就是这个乐章了,虽然很短,但是速度飞快且信息量大。这个乐章大体呈现出一个回旋曲的框架,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的话,我们会发现本应属于回旋主题与插段的内容相互渗透,意思就是说插段的部分会有回旋主题存在,回旋主题出现之时,插段的内容也会出现,因此为了避免文字篇幅过于冗长,我就挑主要内容去说,也就是那几个新出现的插段主题。

回旋主题:整个乐章有一个贯穿全篇的线索,就是轻盈灵巧的回旋主题,在乐队齐奏出的引子(引子中就出现了回旋主题的节奏骨架,即八分音符三连音,四四拍的第一与第三组三连音的第二个八分音符为休止)后出现。这是木管组的重要时刻,尤其是两支长笛,因为首先听到的主题,就是两支相隔三度的长笛演奏出来的。这个主题由于是木管组与小提琴这些乐器主奏,加上速度很快,给人一种惦着脚跑或是舞者穿着裙子一圈一圈旋转的画面感。

第一插部:第一插部的主要内容以弦乐组与木管组的对话为形式,首先是弦乐一连串带跳弓记号的八分音符四连音,随后是木管组奏出与弦乐呼应的部分,音型为四分附点音符加上两个十六分音符。

主题回旋与第二插部:因为在这里回旋主题与下一个插段第二插部的分界不明,回旋主题与第二插部的内容形影不离,因此我将这两个本将拆开的部分和在一起来说。第一插部以弦乐组旋风般的八分音符三连音收尾,回旋主题进行回旋,不过回旋主题发生了变化发展,一二小提琴与中提琴相互配合并用连弓奏出主题发展,随后,木管组的四种乐器模仿刚才弦乐组对于主题的展开,弦乐组用分解和弦形式的八分音符四连音为木管组伴奏,两次回旋主题出现之间,有弦乐组一连串八分音符四连音的经过句,以及一个同样由弦乐奏出的新材料——带四分附点音符(附点音符要求颤指),这就是第二插部的主要内容。弦乐将第二插部的内容呈现出来后,将其交给木管组与铜管组,管乐齐奏的第二插部内容与弦乐的回旋主题内容进行对话,并以狂热的类似于呈示部中结束部的结尾(e小调)来结束第二插部。

主题回旋:这次主题的回旋记清楚很多了,依旧由木管主奏,只不过出现了变化音,有转向大调的嫌疑,就在这个时候音乐进入了第三插部。

第三插部:第三插部在这个乐章中的比重非常大,插部的主要内容也个性鲜明,即琶音一样的先上行后下行的八分音符三连音,以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中提琴后又回到第一第二小提琴)-木管组(巴松-单簧管-双簧管-长笛)的顺序依次出现,随后木管组与铜管组出现套着回旋主题节奏外套的大量重复音,与弦乐组奏出的第三插部内容进行对抗。

结尾很有意思,是一个逐渐减弱的过程,我看过很多对于这部作品的介绍,那些文章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美妙的过程——狂欢的的场面逐渐退去,人们如同逐渐解散了一样,最后就剩第一小提琴、定音鼓与零星的木管声部在坚持,不过这种逐渐沉寂的状态最终还是被木管组与弦乐组渐强八分音符三连音代替,最后这个火热的乐章在乐队齐奏的a小调和弦中结束。

      

第二部分意大利随想曲
【俄】柴可夫斯基
俄罗斯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的简介请看往期推送(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往期柴可夫斯基作品推送
燃烧吧!老柴!:浅析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 完成于2017.9
瞑目: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漫谈 完成于2017.12
达摩克里斯之剑: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解读 完成于2018.3
燃烧吧!老柴!(II):浅谈柴可夫斯基第二钢琴协奏曲 完成于2018.5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III):走进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与何占豪古筝协奏曲 完成于2018.8
烧不尽的老柴: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与洛可可主题变奏曲解读 完成于2018.8
不祥之兆:浅谈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 完成于2019.1

乐曲简介
意大利是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钟爱的地方,作者一生多次访问意大利,其中有两次长时间旅居的对于作者来讲是非常重要的经历,一次是1879-1880年的罗马之行,另一次是在1890年的佛罗伦萨之行,为什么说这两次较为重要,原因就是这两次旅行之后,作者都创作出了不朽的杰作:历史悠久的永恒之城罗马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于是在1880年诞生了脍炙人口的的单乐章乐队小品《意大利随想曲》;1890年,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佛罗伦萨再次激励了作者,于是就有了那首动听的《d小调弦乐六重奏“佛罗伦萨的回忆”》。

迁移聆听:佛罗伦萨的回忆末乐章
意大利随想曲是作者最著名的管弦乐作品之一,是一部极其适合入门古典音乐的作品,即便是对于没有聆听经验的听众,也毫无门槛可言,原因就在于这部作品有着清晰的结构与平易近人的旋律,尤其是这些旋律(也就是各个主题),它们是作者对于意大利民间旋律加以收集、整合、再创作的成果,使得这些旋律既有浓厚的意大利风情,也体现了作者灵活、高超的旋律创作能力。

乐队编制
木管组:3长笛(第三兼短笛)2双簧管 1英国管 2单簧管(A) 2巴松
铜管组:4圆号(F) 2短号(A) 2小号(E) 3长号 1大号
打击乐与色彩乐器组:1组定音鼓 1三角铁 1铃鼓 钹 1大军鼓 1钟琴 1竖琴
弦乐组:第一、第二小提琴组 中提琴组 大提琴组 低音提琴组
演奏时长约为15分钟

乐曲分析
柴可夫斯基将乐曲分两个部分,不过这部作品实在没有必要看成两个部分,首先是因为这部作品的结构非常清晰明了,里面基本上一个主题就代表一个模块,而且不同主题的个性都不同,很容易分辨清楚;其次就是这部作品你听完以后有种一气呵成的快感,酣畅淋漓十分痛快。

作品上来是一个E大调的引子,由小号独奏以ff的力度奏出,这个主题很容易使听众联想到军队的的号角声,材料极其简单,集中在B、E、升G这三个音。小号奏完号角般的内容之后,木管组与铜管组出现,逐渐扩散到整个管乐声部,作为对小号号召的回应。引子结束,进入第一主题的陈述部分,也就是第一段。

第一段呈现出类似于三部曲的架构,首尾为主题,中部为主题的展开,并出现引子内容的再现。主题出现之前,巴松与铜管组作为伴奏声部就已经登场,含有许多的替代一个八分音符的十六分音符三连音,都为同音反复,因此伴奏声部塑造出了一种庄严的气氛,在这庄严的时刻,厚重不失张力的弦乐组奏出了一个有些哀伤凝重的主题,这就是这部作品的第一主题,在倚音、八分附点音符与连续下弓的弓法的作用下更加沉重,我们仿佛能够透过音符回忆起古罗马悠久的历史,有种时代变迁的沧桑感。中段部分弦乐部分声部(一二提与中提)作为伴奏声部变成半音化的、上下浮动的颤弓,主题交给木管组来展开,先是双簧管与一二长笛的对话,不久第三长笛与单簧管加入进来,在不断重复的带重音记号的E、C、 D(一组八分音符三连音)三个音中后结束主题展开。一声钹响,弦乐颤弓继续,木管吹出长音,小号在这辉煌的伴奏下再次发出军号的召唤,军号再次结束后,进入第一主题的再现。再现中弦乐与管乐的功能发生调换,英国管与巴松两种浑厚的木管乐器成为主旋律,弦乐组像刚才管乐那样用同音反复进行伴奏,再现结束后,进入下一个主题段。

相比第一主题,第二主题可以说让音乐换了个新面目,在低音弦乐A、E两个八分音符(八六拍的第一与第四个八分音符)的伴奏下,两支相隔三度的双簧管吹出一个舞曲风格的极其优美的主题,两支同样相隔三度的长笛作为回应,作者要求这个主题要用很优美同时富有表情的方式演奏出来,最后相继传递给单簧管、巴松后结束。之后木管、圆号声部与低音弦乐一样成为伴奏,主奏声部为两把隔三度的短号,可爱灵动的钟琴作为呼应(同时弦乐与管乐部分声部出现快速的十六分音符三连音)。作者别出心裁地使用了短号而不是小号,因为短号的声音很独特,没有圆号圆润,但比小号要宽厚。主题的后半句并不由短号完成,是由一二小提琴完成的,单簧管、巴松、其余弦乐声部柱状和弦pizz作为伴奏,当然,少不了点睛之笔三角铁,更令人惊喜的是,小提琴出现了对主题的装饰,即用颇有味道的六个十六分音符代替了三个八分音符,而且前三个连弓演奏后三个跳弓演奏,多样的弓法让这个主题的表现力大大加分。小提琴声部将主题奏完后,整个乐队皆大欢喜地齐奏出第二主题,而且越来越热烈,最终回到第一主题伴奏的音型当中,结束第二主题段。

下一个主题段有两个主题,节奏由八六拍变成了四四拍,同音反复伴奏也变成了前八后十六+两个八分音符的模式,在弦乐组伴奏背景下,三支长笛与第一小提琴奏出本段第一个主题(因为之后还会有新的主题段,如果这里分成第三与第四主题会显得很乱,而且这个段落的两个主题性格相近,我们不妨称之为第三主题A与第三主题B),也就是第三主题A,由圆号独奏伴奏。之后第三主题A由短号奏出(同时主题开始的四度跳跃即A-D在铜管组与定音鼓声部出现有意思的传递:短号-长号-大号-定音鼓,木管声部以第三主题A后面部分的倒影形式出现作为伴奏)。

当铃鼓出现时,弦乐组奏出第三主题B,单簧管、巴松、圆号与大号作为伴奏。这是一个阳光开朗的主题,能够暂时赶走听众内心中的任何不快,可以说这个主题是这部作品中我个人最钟爱的主题,尤其是后面着重强调的的四分音符三连音,体现了意大利人生活的乐趣。随后大提琴与英国管主奏第三主题B,伴奏声部出现了华丽的竖琴的分解和弦与琶音,这个感觉跟刚才又不一样,再然后又回到小提琴声部来主奏第三主题B。第三主题段的最后,第三主题B还出现了两次,首先是乐队齐奏,接着是圆号主奏弦乐以十六分音符四连音连弓伴奏。

乐曲到这里进入第二部分,作者之所以将这里划为第二部分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第一主题段的再现,另一个是第一主题段再现后新主题段会出现。第一主题段再现为缩减再现,减少了引子的再现,具体内容和之前大同小异,这里不再赘述了。

新的主题段也就是第四主题段是这部作品最后一个新主题,作者使用了速度极快的塔兰泰拉舞曲,不过第四主题从听觉上讲像极了我刚刚谈过的一部作品——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天方夜谭》第四乐章巴格达节庆的主题。

迁移聆听:天方夜谭末乐章 【俄】里姆斯基-柯萨科夫
迁移聆听:谐谑曲与塔兰泰拉 【波】维尼亚夫斯基
塔兰泰拉舞曲多为八六拍,是意大利南部地区的一种速度极快的舞曲形式,节奏强烈,它的来历令人啼笑皆非。

就是相传意大利南部有一种会咬人的名叫塔兰泰拉的毒蜘蛛,被咬到的人只能通过疯狂地跳舞才能排除毒素,患者拼命跳舞的状态就是塔兰泰拉舞曲要塑造的状态,老柴在这里的塔兰泰拉舞曲就是这样。第四主题的音型为三个八分音符(中间第二个为休止,第三个与下一组的第一个被连线连起来)起初被一二长笛与一二小提琴奏出,像毒素一样逐渐扩散到整个木管组与弦乐组,最终传染到铜管组与打击乐组,音乐越来越强越来越热烈。不过正当第四主题进行得正酣的时候,第二主题令人惊讶地再现了,依旧是欢喜的、节日气氛的乐队齐奏,又将音乐带入到另一个高潮中去,结束第四主题段。

最后的结尾也蔚为壮观,以第四主题为主要材料,扩展到乐队齐奏,不过第四主题在这里只是不连贯地分散在一些声部中呈现,最后,在整个乐队辉煌的tutti下,这部作品在A大调的狂欢中宣告结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