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伯未:口中异味方】

 石门易卜 2019-05-31

口唇属脾,脾与胃为表里,故口唇症状多数为脾湿胃热熏蒸所致,极小部分由外邪和小儿胎毒引起。大概实证多于虚证,热证多于寒证,里证多于表证。又因口内津液,通于五脏,故脏气偏胜,便有不同味觉反映于口,成为诊断的依据。

1、口淡:无味,饮食不香。有见于外感风寒的,以祛邪为主,也有见于病后胃虚的,用六君子汤调理。一般病中出现口淡,多为胃有湿浊,淡而且腻,舌苔亦腻,甚则恶心犯呕,故不作主证治疗,于主方内加入藿香、蔻仁、陈皮等芳化和中。

六君子汤:人参  白术  半夏  陈皮  茯苓  甘草

2、口苦:胆热或肝热证,多见口苦,故《内经》称为“胆瘅”。如说:“此人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又说:“胆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治宜龙胆泻肝汤加减。但热病中常见口苦口干,不作为主证,热清则苦味自除。

龙胆泻肝汤:龙胆草  黄芩  木通  车前子  当归  生地  柴胡  甘草   山栀   泽泻

3、口甘:口内常觉甜味,饮白水也甜,系脾蕴湿热,《内经》称为“脾瘅”,并谓“治之以兰”。兰草即佩兰,取其芳香清化,亦可用泻黄散加减。

泻黄散:藿香  山栀  石膏  甘草  防风

4、口咸:系肾液上乘,属虛火者,用滋肾丸引火下行,属虚寒者,用附桂八味丸加五味子

滋肾丸:黄柏  知母   肉桂
附桂八味丸:附子  肉桂  熟地  山萸  山药  茯苓  丹皮  泽泻

5、口酸:肝热乘脾,用左金丸加神曲。

左金丸:黄连  吴

6、口辣:口内有辛辣味,板件舌上麻辣感,或挟有腥气,皆为肺热,用加减泻白散

加减泻白散:桑皮  桔梗  地骨皮  甘草  黄芩  五味子  麦冬  知母

7、口腻:不爽, 常伴舌苔厚腻,为湿浊极重,脾胃不化,用平胃散加藿香。

平胃散:苍术  厚朴  陈皮  甘草

8、口臭:口内出气臭秽,多属胃火偏盛,常在温热病及“口疮”、“亚宣”等证中出现,用加减甘露饮。如若臭如馊腐,则为消化不良,不可作纯热证治疗。

经常口有秽气,用藿香煎汤时含漱。食韭蒜后口臭,清茶送服连翘末两钱,或嚼黑枣数枚,能减。

加减甘露饮:地黄  天冬  黄芩  枇杷叶  茵陈  枳壳  石斛  犀角  甘草

9、口渴:为常见证状,在诊断上有重大意义。口渴与否表现在饮水不饮水。
渴欲饮水者,多为里证热证。例如外感身热,初起不渴,渴亦饮水不多,病为在表。
如果身热不退,渴而多饮喜凉饮,便是化热人里。
一般口渴不作主证治疗,轻者在处方内酌加芦根、瓜蒌皮。重者须分火盛和津伤,火盛者用黄连、黄芩等苦寒泻热,热退则渴自止;津液损伤的须用石斛、玉竹、天花粉等清热生津。如果热恋伤阴,口渴不止,可用连梅汤法,酸苦泄热,甘酸化阴。也有肠胃热盛,大便秘结,口渴咽干,舌苔黄糙,当用泻下法来清热存津,称为“急下存阴”,亦叫“签底抽薪”法。

一般口渴多为气分有热,若口渴而烦躁,舌质红绛,或舌尖红刺,为营分郁热,宜用清燥汤。但热邪刚入营分,往往口反不渴,吴鞠通所谓“舌绛而干,法当渴,今反不渴者,热在营分也。”这是邪热人营,蒸腾营气上升的缘故,病情比气分更深一步。

以口渴为主证的有“消渴”中的上消症。上消的特征是:频渴频饮,饮水即消。一般由于肺热津伤,用天花粉散;也有心火偏旺,消烁肺脏气阴,用黄芪竹叶汤和生津饮。 假如肺寒气不化水, 饮一溲二, 难治。

口渴多欲饮水,如果渴不思饮,饮亦不多,或喜热汤,为湿浊水饮内阻,津不上承所致,称为假渴。不可清热生津,相反地宜芳香温化,水湿除去,口自不渴。同时水湿证本不应渴,若服药后口反作渴,为水湿已解之证,亦不可当做渴证治疗。为此,口渴证须辨欲饮不欲饮,饮多饮少,喜凉喜温,气分营分,并结合其他症状,不可一见干渴即认为热证。

连梅汤:黄连  乌梅  麦冬  生地  驴皮胶
清燥汤:麦冬  知母  人中黄  生地  玄参
天花粉散:天花粉  生地  麦冬  葛根  五味子  甘草   粳米
黄芪竹叶汤:人参  黄芪   当归   白芍   生地   麦冬  川芎  黄芩  甘草  石膏   竹叶
生津饮:天冬  麦冬  生地   熟地  当归  五味子  甘草  天花粉  瓜蒌仁   麻仁

《中医临证备要》秦伯未、李岩、张田仁、魏执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