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新博 对于太极拳架的练习程序,可以说是资料繁多琳琅满目,但多数还是具有相当修炼功底的武术家的深入体会,大多数局囿“神”“意”等等内在意识形态功夫的介绍,对于刚刚接触太极拳或接触时间不长的爱好者来说,则可能如坠雾中,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笔者依照自己学习杨式太极拳拳架的过程将学习程序做简单总结,以期抛砖引玉给初学者学习拳架一个科学的途径,使大家在练习杨式太极拳拳架时做到进步有阶,循序渐进。 拳谱写道“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指出了练习太极拳的程序首在“着熟”,外在拳架按照太极拳的规矩练习纯熟了,内在意识形态就会有所体现并慢慢的发生变化。杨式太极拳第二代宗师杨健侯在太极拳谱中写道“夫太极拳之各势既已练习,则当首先注意姿势是否正确,动作能否自然,待其既正确且自然矣,然后进而练习应用。应用既皆纯熟,斯可谓着熟矣。虽然此不过彼往我来之一势一用而已耳。若彼连用数法或因我之着而变化斯时也,则如之何于是手懂劲尚焉。”此文更加详细的阐述了练习拳架的三种方法或者是说三种循序渐进的训练状态。 第一步当然就是“各势既已练习”的学习套路的过程,即为“跑架子”过程,“跑架子”即为练套路。问跑了几趟架子,就是说打了几遍拳架,这个过程就是使初学者对套路有个大体的了解,知道套路是有多少“势”组成,每“势”共有几个动作组成,只要学拳的人都有经历。这种形式在陈鑫的《陈氏太极拳图说》中有明确的记载,陈鑫拳谱把整个太极拳套路分成了十三个部分,每部分为一节,称之为太极十三节,每节有不同的势组成,将套路的练习更加细化。 在能“跑架子”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的课题那就是“既正确且自然”的要求,这就到了练习太极拳的第二步“捏架子”的过程,是指老师给学生纠正拳架,此部分过程需老师“入门引路须口授”,需要老师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纠正,对手法、眼法、身法、步法都要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切不可“急求速效,忽略而成,未经一载,拳、剑、刀、枪皆已学会,虽能依样葫芦,而实际未行此中三味,一经考究其方向动作,上下内外,皆未合度,如欲改正,则式式皆需修改,且朝经改正,而夕已忘却。故常闻人曰:‘习拳容易改拳难’。此语之来,皆由速成而致此。如此辈者,以误传误,必致自误误人,最为技术前途忧者也”,杨澄甫宗师的《太极拳之练习谈》对此做出了重要的阐述,此为架势形成之关键,没有正确的拳架为载体,就如无皮之毛,无源之水,难以继续深入练习。 拳架“正确且自然矣,然后进而练习应用。应用既皆纯属,斯可谓着熟矣”。那么如何练习应用呢,答案就是“虽然此不过彼往我来之一势一用而已耳”。在此理论指导下杨式太极拳套路在有若干势组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细化为每势有若干个动作组成,以达到“每势有每势之用,每个动作有每个动作之用”的训练目的即为“拆架子”的过程。所谓“拆架子”就是指老师将每个势分解开来,把每个动作要领和劲路,姿势和用法详细传授,以达每个动作的练法、用法熟练为之着熟。比如:“起势”是有起势、盘手、按势三个动作组成。“揽雀尾”是有左掤、右掤、扌履、挤、按势五个动作组成。“单鞭”是有左拦、右拦、吊手、扑面掌四个动作组成,每势如此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劲路清晰且连绵不断则达到“若彼连用数法或因我之着而变化斯时也,则如之何于是手懂劲尚焉”的懂劲功夫。至此则见太极拳前辈所传拳法系统之缜密完整,理法之严谨科学,可谓民族之瑰宝。 先辈所授拳法体系非常的完整科学,一切好高骛远没有循序渐进的“谈论终日,思慕经年”眼高手低的练习方法,终究会沦入“一朝交手,空洞无物,依然是门外汉者”的可悲下场。 |
|